我二十三岁学拳,开蒙师傅是雍文,叶系郭富伦佳一脉。
每周一次大课,苦练三个月而不得法。
在这里我结识了一生的挚友,小李。
有一天他鬼鬼祟祟把我拉到角落里说,
“学校附近也有个师傅在教拳,要不要去看看咯?”
第二个师傅叫龙祖华,也是叶系咏春,但师承不详。
据说老爷子以前是狱警,退休后就回家专心教拳。
这间由公寓改建的拳馆就在学校南门,每月上供五百,随便学。
我和小李一周有六个晚上都泡在这里,每晚至少两个小时。
咏春是双人拳,即使是套路拆招,也非要两个人一起培养手感。
我和小李相互喂拳,桥手(手腕往上三指宽的部分)常打的红肿,由红变紫,紫里透黄。如此反复数次,对练时痛感就少了很多。
身体素质方面我比小李差太多,好在笨人爱下苦功夫,有时回来后还会自己“偷偷”练会儿。
有次师傅对小李说,你这步法明显不如连涛,是不是最近偷懒了。
我听了很得意,心说这是我自己挣的。
功夫迷人的地方正在于此,正所谓:
日日练日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
每一次的练习,一点一滴都化成了我自己的身体哲学。
除了套路拆招外,还有一个重要项目,就是实战模拟。
大师兄摆个问手站着不动,你可以使用任何招数打他,他只防守,不还手。
龙师傅通过这种方式消除新手在实战中紧张,恐惧和愤怒的心态,大师兄也能以此练反应。
我每次打的兴起的时候,龙师傅都会操着湖南口音大喊“稳住,不要方!”
后来我才知道龙师傅是叫我别慌。
拳馆“鱼龙混杂”,除了像我一样的学生外,还有体育老师,跆拳道教练,保安,白领,个体户,歪果仁,小学生等等。
每次下课后,大家都要围坐在一起喝茶聊拳理。
拳理也通人情事理,我得了咏春拳的好处,不仅仅是在技法上。
但好景不长,因校区搬迁,便中断了咏春的学习。
在龙师傅这里,也只学了一套小念头。
第三个师傅是李承驿,据说是叶系梁挺一脉。
因只学了一个月,不好评价,便按下不表。
第四个师傅叫陆晓明,叶系卢文锦一脉。
武馆藏在上海一家废弃的造纸厂内,装修颇有风格。
去上的第一堂课,距离我中断咏春练习已一年有余。
陆师傅陪妻女出国度假,是一个不知名的师兄代的课。
体能热身半小时,强度非常大,期间吓跑了两个前来体验的姑娘。
两个姑娘面容身材非常好,叔感到非常可惜,但按下不表。
师兄问我以前是否接触过咏春,我说练过,但我想从头学起。
开马,冲拳。
久别重逢见众生。
“凭一口气,点一盏灯。要知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有灯,就有人。”
这句话出自**《一代宗师》,我把它写进了硕士毕业论文的致谢部分。
我二十三岁学拳,历经长沙,大连,最后到上海,能坚持下来,凭的就是这句话。
那时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咏春拳会成为我生命的全部。
大闪侧,小俯仰,小闪侧,大俯仰,审势牢记(审势指眼法来讲,它是克敌制胜的前提。审势有两个含义,对自己来说是蓄势,对对方来说是乘势。)二桥上势,里帘必争。明动静,知有无,知进退。一拳一掌,一马一步,步要稳;(打击有三停,一停于肩窝,二停于肘拐,三停于掌根指尖,必须常练“小念头”并要持之以恒,便可水到渠成,气随意发。)腰胯动,桥不动,桥动腰胯不动。
步法----钩、针、弹、踢。
脚法--寸、拐、撩、杀、踩。
(一)理论和心法:
(1)中线理论:中线者由人体头顶至尾闾(尾龙骨)之线。若将敌我之中线连接便成一个中线平面。若配合(朝面追形)我们在进攻和防守方面是绝对的有利。在进攻方面我们沿着中线配合(朝面追形)向敌方中线攻击,这是敌我最短之距离;同等拳速,拳轨近者当然较快击中。再者我们若问敌方左或右攻击,对方很容易卸去我们之力。但若我们向敌方中线攻击,对方则甚难卸力,而且受力较重。在防守方面我们守中线,配合(朝面追形)及沿着中线平面以分水方法去消解,这也是消法之最短行轨。
(2)朝面追形:与对方朝正面对面者为“朝面”。若不能“朝面”(如对方面向其他方向)我们之面沿着中线平面追望对方中线之形者是为“追形”。
咏春对敌时尽可能是正面朝敌的。不论敌方环绕着我走向任何方向我们必定朝面追形向着敌方。其好处如下:
①防守方面:简化敌人向我们进攻的来向。因为正面之攻击,敌人向我们进攻之来向只限于九路。九路者即左上、左中、左下、中上、中中、中下、右上、右中、右下。因此我们对敌人来势较易捉摸。
②进攻方面:配合中线理论,我们较易击中目标及敌人受力较重。
③出手快而影小:双手能同时到达敌人,所以出手时不用转动膊头,因此出手之影(先兆)会很少,而且左右手很易互相兼顾。
(3)埋zheng理论:咏春出手或防守大多数是手zheng紧贴着中线平面的。好处如下:
①巧方面:可抢中线以达最短距离和最重之攻击。
②守方面:一方面埋zheng本身已保护身体若干重要部分,另方面守中线以达最短距离之防守。
(4) 收zheng理论:咏春出手后(不论是攻或守),手和手臂均不再蓄力,手zheng屈曲是为收zheng。这样除了有利自己同一双手能立刻再作攻击外,在防守方面使敌方难以取我们之关节并守位方面亦会较紧密。
(5)”来留去送”心法:“来留”者对方向我击来之手法,我们除了消外最好尽可能将其留住,以便利用咏春桥手相接之感觉将其控制。“去送”者,当敌方强力向我们击来,我们利用手法,把击来之方向改变,令其攻击不能击中我们,若可能我们应当再加力顺其势向改变后的方向送去,令敌方失势或招式用老。
(6)“甩手直冲”心法:“甩手”者是当对方突然将与我相接之桥手撤去(不论向任何方面)。每当对方“甩手”,我们应以第一时间发招冲出直攻敌方为之“直冲”。“来留去送”和“甩手直冲”心法,是从黏手练习锻炼出来的。
(7)守攻同期:当我们消对方之攻击时,在可能范围内我们应同一时期发招攻向对手,这样将会由被动变主动而达到后发制人。
(8)其他辅助心法:
①不消“过笼”:咏春消手以能消对方来手而不超过防守所需范围为原则。对方来手若不可能击中我们,我们则不需要运用任何消法。不消“过笼”可以减少气力和时间的消耗。消后反击敌当会更快。
②不“追手”:“追手”者,离开防守所需范围来追着去接触对方桥手也。咏春拳长于桥手相接后之感觉和反应。所以初学咏春拳者很容易下意识地犯“追手”的错误。若敌桥手不在我之防守范围内,我们不要追着去接触其他桥手,反之应该趁机向敌攻击以求击敌。若对方用桥手消我们之攻击,我们便达到接触对方桥手之目的;这是“寻桥”方法之一。
③不“冲身”:咏春出手(攻或防)、马步上落和转变都要以维持重心为原则。尽量减少被对方借力机会而至“失形”。“失形”者失去重心而不能保持对敌之平衡状态也。
④不需借助位置而发力:咏春拳的“攻”与“守”皆以能锻炼到从任何位置都可以发力为原则。换句话说,无论手在何处皆能发力不从心消对方来手或向对方攻击而不需要将手收回或提高已某一位置来帮助发力。
(二)“寸劲”乃咏春拳用作攻防之劲力,亦称“弹劲”或“短劲”:这是一种短暂而有爆发性和能于短距离(约两寸)内发出杀伤力击敌之劲力。“寸劲”是从小念头,扯空拳及打沙包等锻炼。
(三)黏手练习:其目的是:
(1)锻炼与敌方桥手接触后之感觉和反应。
(2)锻炼制造和寻找敌方之空隙。
(3)锻炼双手之左右兼顾和一心二用。
(4)锻炼咏春拳心法如“来留去送”、“甩手直冲”、“不消过笼”、“不追手”等等。
(5)练习攻,防手法与组合。
(6)练习手法与马步之配合。
感觉者乃是当双方桥手相接后,对方有没有破绽和空隙,对方力度之方向和转变如何,以及对方之攻击和防守中有没有破绽等所有“资料”的体会。咏春拳特别注重感觉和反应。我们认为用眼吸收后而发出之反应是较桥手相接后感觉之反应慢。因为从眼看到要经神经线传上大脑,然后大脑才下命令去作适当反应。然而桥手相接之感觉反应乃是走捷径的经由脊骨神经而发出的,所以反应较快。经过适当锻炼后桥手相接之感觉和反应当会达到。
[编辑本段]咏春之马步
马步,是练功夫最重要的基础,各种拳术对马步的动作要求有所不同,作用也不相同。
短打拳术的马步有:外钳阳马、内钳阳马、二趾钳阳,三角(藏三脚)钳阳马、吊提马、单蝶马、双蝶马等。
外钳阳马:左脚在前,右脚在从,站成不丁不八;左膝关节向外互相扭旋,使髋关节骨头向后移靠,右膝关节向外扭旋,使髋骨向前移靠,两膝关节的力相互拉开,两髋关节成相夹,右脚占三分力,左脚占七分力(三七马);身形偏向后龟背,田鸡肚(即含胸拔背、收腹)。外钳阳马能使两脚的力由则旋向外则,使外则肌肉膨胀有力。
内钳阳马:两脚站好不丁不八后关节向内扭钳,髋关节向外旋开右膝关节向内钳靠,形成两膝相夹相合的力,髋关节的力相反成相互拉开,左脚占七分力,右脚占三分力。身体前扑,吞腰松胯。
二趾钳阳马:两脚左右分开,距离比两肩略宽,两脚第二趾筋用力向内向后拉,髋关节内则也同时互相对拉,力向骨内收敛。
三角钳阳马:两脚站在身体中线两边,然后从脚趾开始收缩关节继而收叠跟关节、膝关节、髋关节,节节锁紧。
外钳阳马主练外则肌肉和筋膜,内钳阳马主练内则肌肉,二趾钳阳马主练筋,三角钳阳马主练骨。各马互为转变即为“步”,步是筋、骨、肌肉易变所产生出来的动态。
钳阳:“动则生阳”,“阳”指人体的阳经、气,肾阳、心阳、肝阳;督脉,阳跷脉和足太阳膀胱经。所有凡带钳阳的都要用些力,含蓄阳经脉紧些,使阴经畅通,练以达阴阳平衡,故名钳阳马。
持之以恒,细心体会。马步运动自如时,三盘也就形成,初级套路多用以上马步。以上浅见供爱好者查考,并作抛砖引玉之用。
[编辑本段]咏春拳散打技术(右图)
咏春拳为南拳中实用性、技击性较强的拳法之一,在我国香港、广东、福建等地流传广泛。为使初习者明了筑基功夫,现将咏春拳中基本手脚致用法简示如下,以供习者参考。(穿白衣者为甲方,黑衣者为乙方。)
手法
咏春拳中用“有手无脚”来形容手法之快。
1拍手直冲:甲以右箭马与乙相对,乙进步直线拳攻甲头部,甲向左侧圈步进马,同时左手拍手、右手日字拳直击其肋部,前膝拐打乙膝窝处
要点:圈步拍手与直冲要做到同时到位。
2枕手直冲:乙进步直线拳攻甲面部,甲摊手摊其来拳,同时进马,左手摊手变枕手、右手护手日字拳直击其头部(图4~图5)。
要点:枕手进马、日字拳同时到位,不能脱节。
3膀手抱拍掌:乙上步直攻甲面部,甲右膀膀其来拳,同时前脚左圈,右手膀手与左手成抱拍掌,拍击对方(图6~图8)。
要点:膀手成抱拍时,要充分借助圈步进马的力量。
4日字拳砍颈掌:甲进步右拳直击乙头部,乙摇头闪躲,同时前拳欲攻甲中线,甲右拳不回收成掌,直砍其颈部(图9~图10)。
[编辑本段]咏春拳伏虎手直攻与小念头对拆
古劳咏春拳伏虎手是一种取力点之技法,与太极拳之□、□、挤、按一样,在实作中灵变而用。下面仅介绍本门掌法的正面直出直入伏虎直攻对拆法。
掌法的伏虎直攻,本门多以长桥长手而用,有摊、摄、闸、拖(扣)、勾、擒等法,发力进攻有撑劲和寸劲。实作对拆中,双方各守中线,把桥手尽量伸出,意、气、神,手、身、步合一,“迎面追中”,双掌始终对着对方中线发撑、寸之劲。四手(掌)不空,以掌伏缠对方来手,一旦得势,即以连环掌击之,此为以长制短之直取法,是一种高级的战术。以我之长劲紧追其中线,发撑、寸之力,可令对方失重受挫。能攻其失重就无需回手伏制,只需穷追猛打便是,故使对方失重是目的、是战机,至于用掌、用指、用肘,可视情况而定。而对拆中的伏虎是确保撑、寸劲使对方失重的关键。其一,无论以何种打法而使其失重再击之,必须要有上、中、下三路的严密控制,不管是实作中的接手和甩手都能控伏之。其二,控伏之手不是简单的挡格,而是通过伏虎对拆,在极近的距离内以皮肤意感阻缠,知其力点,顺势发起进攻,灵变而用,其目的也是先使对方有失重感再击之或放之,或借我顺人背之机进击。一句话:非简单直出直入之伏击,应根据对方实力而定。其三,伏虎本身是一种取力点变化打法,能知其力点变化则是反攻最好的时机,功深者,只要能触对方的皮肤或衣物,则可知对方力点变化,而有感皆应。其四,经过伏虎对拆法,可以练就伏虎技法的劲力和桥、掌之内劲,使内实外松,全身内气连绵不断,能软能硬,无物可施。伏虎技法是一种意感灵变技法,用力如太极之随机应变。其五,经过不懈的伏虎对拆,能使身步重心笃实,气顺而不喘,在瞬息万变的实战中,光靠表面的伏虎动作是不够的,必须要具备阻缠接手之“伏 ”之劲,才能灵变而动。伏之劲来自手桥手掌之笃实内劲和身步重心的笃实,这种功力可从伏虎直攻“实斗”对拆中求得,是功技合练的妙法。伏虎长桥长手的直攻以功力为帅、技法为母,两者合一方能作用。
何祥耀先生所学的咏春拳师承于其祖师郭宝全(郭宝全与梁赞是同代异师兄弟),与笔者分属第四、第五代传人。何是我所遇到的功力最深的咏春拳高手,他的桥手劲力在圈缠作用下,做到压不动、拖不着,长桥手的寸、撑之劲足以管制住对方的来势而令对方失重受击。与他较技时,我只有防缠之势,却无变化之力,原因是他的功底太深了,他虽不能制我,但令我十分被动(我只是断续地拜师学习了五年时间,其余时间则迷于研究和教徒)。他对我说,师傅只教他小念头和长桥长手直攻对拆,自己八九年来不停对练,并四处寻高手较技几十次,从未输过。后来他成了我的知己,有空便来找我研究拳术、医术,还送了他那一门咏春拳的拳谱给我。我认真研阅后发现,这本拳谱中的技法、理法、练法与本门十分相似,整本拳谱有二十余个散手动作、小念头对拆法及高级长桥黏手对拆法,主练直出直入之正面长桥手“抢攻”。这种以桥代掌的留制,微动于一出一入的千变万化之中,充分发挥“长能制短”作用,与本门各种长桥长手的直攻伏虎打法是一样的,不同的可能是古劳咏春拳擅走势和擅发左右横力。我问何祥耀先生:“身材高大或手掌宽大肉厚者多天生力大,而你的手掌如女子般光滑尖细,你现在的功力一定是后天所练。”他点头笑着说:“的确是通过黏桥对拆练出来的内劲,是用整整八九年拆练浸泡出来的。”故古劳咏春拳之伏虎对拆法是小念头拆法的延伸,是技与力的反复修炼而成,是从“留”至“送”的直接过渡,是由跟制发展到抢攻的演变,也是令敌失重、以快攻取力点的高级打法。所以本门小念头的对拆是此法的根基,其主练“来留去送”的手法,通过严密控制对方上、中、下三路来势,才能知其力点、方向变化,以伏虎攻势借力借势击(放)之。功深者以失重快打更为直截了当,举手可败敌(佛山咏春之长桥长手正面直出直入多用此法)。本门也有这种长桥手直攻的手法,但主张以巧力而胜,视具体情况而用,做到保中用中、占据主动、避实击虚、借势攻势、借力打力、引进落空、招招在前。所以对拆时间较长,约三年后才知其用,七八年功技始有大成
咏春绝技,源于少林;招无虎鹤,法无五行;
(咏春拳是源自于南少林,招式不会模仿动物,身法亦无五行)
只谈线位,力与角度;同门技力,四位三度;
(接上,咏春只谈中线位置,用力的方法,在实体的三维打斗当中,只分四个攻击位置:即左上门,左下门,右上门,右下门)
以弱胜强,始是功夫;内外相消,并无绝招;
(咏春是以巧力攻蛮力,最终只有技术取胜,内外门相互配合,没有所谓的绝招)
蓄劲似蛇,发劲似猫;朝形似鸡,阴阳发力;
(用三种动物来说明咏春用劲的方法,绝对不是模仿动物的意思,虚实之力要配合好)
不行心意,只用精神;来留去送,甩手直冲;
(不要用心神头脑去想招式,只要精神集中,让双手自己出招,来的拳留住,对方之拳若收立刻伸张)
梅花五点,手脚互通;门分内外,线有生死;
(前句未解,手脚要互相配合好,打的时候分内门和外门,打的路线有生有死)
劲发六合,力从地起;发劲在腰,出招在膊;
(劲力有六合,由脚传劲,到腰发劲,到肩膀时出招)
力未还原,切忌出手;寸内发劲,力有对错;
(如果劲力没有恢复,请千万勿乱出手,长桥发劲,力有对有错)
发尽散尽,散尽发尽;力有八种,当知分间;
(劲力发出去就要散开出去,散出去就得将招式发出去;力学有八种,我们得知道其分别用处)
真假虚实,蓄谷松散;线有安危,主分内外;
(八种力学分:真力,假力,虚力,实力,蓄力,谷力,松力,散力;而人体的线有安全线与危险线,我们归纳为内门线和外门线)
顶位定位,得不追手;拳入三关,任我行走;
(在打时顶位让对方无法发力,定位打击对方中线,得手之後切勿追加招式;拳入对方三关《手腕开始到肩膀的三个关节》时,对方中线已经可以任我们去打)
马有五败,十者九坏;演挟跪撑,摊身最惯;
(马步身法如果有差错的话,十个人有九个功夫不行;假装挟制对方,实际是半跪撑掌,而防御时,转马摊身最为习惯)
敌手行桥,必须落马;蹬腰作势,为抢内门;
(敌手桥攻击,不能上马,也就是不能起脚;蹬腿时要有腰做势,其次是腰有时做势,是为了抢攻对方内门)
上不过膊,中不过争;下三路手,以脚消脚;
(两手的摆放,上不过肩膀,中不过手肘,下三路手,以脚消之)
摆放有威,打须有势;三角朝形,线守分明;
(摆放出招架势时要有威,打时要有势;三角朝形的架构,打击线和防护线显得很是明显)
桥行中线,指尾垂地;正身子午,侧身争底;
(桥上走中线,尾指最好垂地;正身朝形子午锤,侧身对敌肘与掌)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里帘必争,高接低攀;
(两点之间,只有直线最短:内门比相争,高处攻击要由其下接,低位攻击要尽力攀越黏打)
转马朝形,以圆化直;拳有三尖,掌有三角;
(追形时要转马去追,防守时要利用圆形结构的特点去化解直线攻势;拳掌发力各有三处地方)
有身打身,无身打颈;怕打终打,贪打防空;
(有身时打身,无身打时打颈;怕打的最终还是要打,贪打的要注意防范自身中线漏空)
以攻为守,以守为攻;追形接打,变化无穷;
(攻击就是防守,而防守却是为了攻击;咏春的追中线,变化让人摸不定)
三桩三拳,步法身全;地脚梅花,木人红船;
(三个桩法,三个拳发,步法身法齐全;)
念头主手,寻桥打手;追形之始,求诸标指;
(小念头拳主要是守,寻桥套路主要打手;追形之时,要配合标指)
旁边辅助,箭槌八种;走马斜角,幡龙跳跃;
(接上,旁边协助,子午拳有八种;走马上步要走斜马,跳跃要轻巧)
固定标步,半全起脚;练力之法,阶段五重;
(固定好路线就立刻上步,敌人想其脚你得在其离地一半时予以截击;练力的方法,阶段有五重)
松沉稳劲,清脆玲珑;先松后紧,再紧后松;
(只有松沉之劲,才能清脆玲珑;打时手桥要松弛,打下要绷紧,收招要回覆松弛)
松松紧紧,循环不穷;邪行仇念,正用精神;
(接上,只有这样才能让对方捉摸不透;对敌时要邪有仇念,但是却得正用精神)
假想有敌,不可用心;意投于外,一点精神;
(练习时要假想有敌,但不可用心;如果将意念投放在其他地方,练习的精神绝对好不到哪去)
反覆练习,配合由勤;手脚属我,控制随心;
(要反复练习,手脚才能配合的恰到好处;手脚是我们的,控制全在我们的意念,要随心所欲的发挥)
升肩耸膊,气提不利;意沉身稳,高低无忌;
(升耸肩膀,气提都没有利;只有意沉才能身稳,高低才能不忌惮)
发力出招,必第一下;手脚发力,与身无关;
(发力出招时,必抢第一下;手脚的发力,与身法无关)
力无定位,喉咙争膊;嘴不闭气,力发无形;
(力不能有定向,打喉咙用肘;嘴不能闭气,闭气不利)
动静无碍,语出如宁;拳争掌膊,也可伤人;
(任何动静都不能阻止我们,拳,掌,肘,肩都可打人)
中路边拦,抛桥窒手;咏春八手,皆可攻守;
(中路防守有边拦,抛桥窒手;咏春的八手,都可攻可守)
标圈伏膀,捆刮耕摊;可从中破,捆手横拦;
(接上,咏春八手分:标指,圈手,伏手,膀手,捆手,刮手,耕手,摊手;可以破中,捆手可横拦)
膀有正错,错非真错;按头屹尾,按尾屹头;
(膀手有对错,但错非真错;打头要防下身,打下身要防上身)
中间膀起,有影无形;武欲精通,唯从苦练;
(中间膀手,才是最正确的;武技想精通,只有苦练)
先成后化,先化后成;刀切虽齐,墨守成规;
(先练成就后精通,先精通才后练成;只有墨守成规)
艺能巧变,将形补位;因缘各就,殊途同归;
(技术能巧变,形能补位;虽师出不同,但目的一致)
虽云定法,变化人为;禅宗绝学,皆在修身;
(虽说有定律,但是武学的运用全在乎人为;咏春绝学,主在于修身养性)
肉身成佛,古今几人;无为无我,无界无终。
(真正练出什麽盖世神功的,古往今来有几个人?武学的境界,是没有终止的,学海无涯方唯我之为)
咏春拳据传起源于清朝中期年代,由对南少林武功非常了解之武术大师五枚师太所创立的。
关于咏春拳之起源未可考证,据叶问述梁博俦先生在云贵边界娶妻严咏春,得咏春拳。后传拳与族侄梁兰桂。兰桂后传拳与红船黄华宝。自黄华宝开始有文字记载可考证。
五枚->严咏春->梁博俦->梁兰桂->黄华宝(开始有文字记载)->梁二娣->梁赞->陈华顺->叶问->香港传人梁挺,及佛山传人等。
咏春二字乃是为了记念咏春拳之创始人严咏春师祖。祖师严咏春原籍广东福建,其父严二公于九连山下经营豆腐买卖。而咏春则自小跟随五枚大师习技。及后更因见蛇鹤相斗而悟出拳术之道,并得其师父五枚大师之修正,因而武技大成,咏春师祖并要求五枚大师为拳命名,大师则答曰你既名咏春,就将咏春命名此拳可也。因此,咏春拳之名正式诞生了
而咏春拳的起源与发展被一致认定为:“起于严咏春,衍于梁赞,传于叶问,盛于梁挺!
影响力最大的,是《梁挺咏春》,由叶问的徒孙梁挺所创。《梁挺咏春》在原咏春拳的基础上,建立了包括“三段十二级”的教练晋级体制、和“十二阶”的学员晋级体制,将之形成可供修习、教授、考核、升级的教学系统。这套教学系统,解决了大批量群体教学、保证学员学习效果的问题,使得咏春拳在世界拳坛上得到广泛的发展和传扬,为中华武术在全世界的发扬光大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咏春拳简介
咏春拳是中国拳术的南拳之一,早年流行于广东、福建各地。此拳初传于福建永春县,为该县严三娘所创,以地名为拳名,故明“咏春拳”,亦有以严氏名咏春,称之为“咏春拳”者。 这现代最流行的中国武术门派,在欧洲得到快速发展。咏春拳术以身体结构、关节活动及流体力学开始研究改进,完全脱离了传统八股的五行八卦及像形神意等玄学虚幻、非科学逻辑性的近似哲学解释。
此拳主要手型为凤眼拳、柳叶掌,拳术套路主要有小念头、寻桥和标指3套拳及木人桩。基本手法以三傍手为主,还有挫手、撩手、破排手、沉桥、粘打。主要步型有四平马、三字马、追马、跪马、独立步等。它是一种集内家拳法和近打于一身的拳术。它立足于实战,具有招式多变、运用灵活、出拳弹性,短桥窄马,擅发寸劲为主要特点,以大闪侧,小俯仰,耕拦摊膀,摸荡捋,审势记牢,曲手留中的手法,以搭、截、沉、标、膀、腕指、黏、摸、熨荡、偷、漏和“二字钳阳马”的身形步法为标志。凭借手桥肌肤灵敏的感觉,发挥寸劲力量的内家拳法。
咏春拳黄师傅
著名武打明星李小龙曾跟随叶问宗师系统地学习过咏春拳,可以说,李小龙创立的截拳道与咏春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叶问的弟子分别是周光耀(叶问的儿子叶准称,叶问原先是不收徒弟的,原因是“怕麻烦”。抗战期间,叶问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于是在周清泉的纱厂内首次开班授徒,周清泉的儿子周光耀则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叶问的大弟子。)、粱相、张学健、何金铬、招允、卢文锦、黄淳梁、王乔、伦佳、梁挺、李小龙、徐尚田。现分布于世界各地。近来在中国福建南安又有以咏春拳为基础发展成为自成体系的[鹤拳道]。
1995年至今,梁焕枝先生在《精武》杂志上相继发表了多篇有关古劳咏春拳的文章,如《古劳咏春拳散手22式》、《古劳咏春拳技法心诀》等,使武术界对本门有了新的认识。1999年5月31日,咏春拳第四代弟子梁挺博士率领印度、匈牙利二国的咏春拳徒子徒孙,以及中央电视台、香港亚洲电视台、佛山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前往广东鹤山市古劳镇东便村,参观了咏春拳传人梁赞的故居。为此,施焰雄先生在江门五邑杂志《挚友》上发表了《古劳咏春拳探源》一文。但文中有几处笔误,个中原因可能是施焰雄先生虽曾在古劳工作,对本门历史略有所闻,但非本门弟子,故资料有些失实。本人作为古劳咏春拳的传人,实有责指正。
本人师承在梁焕枝师兄的文中也有提及,但由于年龄问题,在功力、技击修为方面尚有不足,实不应“班门弄斧”,只是自小受父辈“食饭教儿”,及长大后受师父、本族长辈的教诲,故认为有必要把所知贡献出来。
咏春拳的源流(古劳咏春拳认祖归宗)
施先生在文中说到:“关于咏春拳的发源地,一直有几种说法:鹤山市古劳说,认为咏春拳源于古劳;佛山人说,咏春拳源于佛山;另有人说源于少林。”我相信,作为古劳咏春拳的传人,如果听过师门历史,绝不会说“咏春拳源于古劳”。本人通过参考以下资料及师门历代流传的说法,认为咏春拳源于福建南少林。
一、永春一门人在《永春、咏春、泳春同出一家》一文中说到:“永春派传统的拜师入门规矩是:装香给祖师位,敬茶给师父。”武人的祖师位等于人们家中的祖宗神主位那样神圣庄严,因为它显示了其根源所在、宗源所在、继承所在。
我永春派的祖师位如下:
林少(从右开始)
半永永
点春春
棍历拳
是代本
老先少
到师林
功 宗
夫 派
二、1996年《武林》总174期记载的《彭南与永春拳》一文提到:“1995年9月底,(彭南先生)有幸应‘国际南少林五祖拳联谊总会、95内功秘功技法研讨会’的邀请,前往泉州出席这次盛会,参观了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的故乡和纪念馆,拜识了海内外不少武林俊彦,大开眼界,受益不浅。不过,令人惊讶的是,‘五祖拳’的‘推手’同永春拳的‘ 手’,技法上竟完全一致;而永春拳的‘八斩刀’、‘六点半棍’与泉州南少林的‘鹤翔刀’和‘丈二长棍’不但基本相同,且技法招式全面。看来,关于永春拳祖师湖南衡山的一尘庵主,极可能就是福建泉州少林寺于乾隆年间,在天地会武装抗清活动里,被追捕杀戮漏网逃脱的少林武僧之一。据此,永春拳的源流,盖宗自福建泉州南少林这点当无疑问。”
三、笔者也研究过“永春白鹤拳”,发现其中很多要点跟咏春拳是相通的。例如:永春白鹤拳“论出手必先讲子午归中”。何谓“子午归中”?“子午归中”就是“子午中正”。身抱(直)四正,总力四配,就是“归中”;鼻脐为正,眼观手尾,气随手出,眼神提现,牙关放宽,就是“子午正矣”。打拳时,一切运动必须内节硬如铁,外节软如绵,手指如泥,遵循“子午”中线变化。永春白鹤拳“子午归中”这一特点与咏春拳“守中用中,中线防守,中线进攻”的“中线原理”是一样的。
永春白鹤拳“论交关接手”中记载:“逢刚则柔,逢柔则刚;遇空则入,遇门则过;有桥过桥,无桥生桥;内用吞吐浮沉之法,外用刚柔相济之巧。”这也与咏春拳诀“乘空必入,逢膀必闸,以软制硬,以快打慢”及“柔可刚取,刚可柔化”意思是一样的。
另外,永春白鹤拳也讲究利用“听劲”觉察出敌力的虚实、大小、方向,及时产生新力,放弃无法抵御之力,运用力学之圆弧切线原理,因势利导,以“四两破千斤”之灵巧方法,移动敌身重心,转变敌力方向,变出化解之势,转不利为有利,以小力胜大力,反复循环,顺逆生克,灵活变化,乘时而进,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身法上要求“身如车轮,手如出箭,开弓顾己,出箭伤人,横来直破,直来横破”。
永春白鹤拳的平马更与古劳咏春拳之二字拑羊马一样:两脚开立与肩同宽或稍宽于肩,脚尖朝正前方,两膝微屈,重心置于两脚之间。要点:两脚要在同一条横线上,敛臀,收腹,两脚后跟和脚趾要抓地,俗称要“四点金落地”。古拳谱谓:“内腿收起,外腿放落。”即要求大腿内侧肌肉要紧张收提,而大腿外侧肌肉有意识地向下松沉。
总之,永春白鹤拳与古劳咏春拳在文字记录上要点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永春白鹤拳有较完整的古拳谱史料记载,而古劳咏春拳的古拳谱多已在20世纪60年代西江大堤古劳围决堤时毁掉,现存的仅是根据老一辈拳师的“口传身授”的总结记录。但两者均源于福建南少林。
永春拳与咏春拳
有些人就“永”、“咏”、“咏”一笔之差大谈一通,相互攻击。其实“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注:这里的同根是指南少林)。番禺“永春一门人”就提出“永春、咏春、咏春本是一家”之说。但是,笔者在查阅资料时发现,《中国武术词语手册》中分别记载了“永春拳”和“咏春拳”,以下内容只作介绍,并非本人意见。
咏春拳——咏春拳相传为福建咏春所创造。严咏春为武林隐师严四的女儿,她吸收了福建永春拳方七娘的白鹤派中的拳技和宗鹤拳、福建少林拳技等,结合蛇鹤相斗的特点而融汇创编出咏春拳。后因迁居于广东南雄县,故传此拳于广东。此拳现流行于广州、肇庆、顺德、鹤山等地。此拳根据“长手能运气、短手能自保”的原理,以“短桥窄马、擅发短劲”为主要特点,以“拳、桥、膀、指、掌”和“吞、吐、浮、沉”及“二字拑羊马”为手、身、步法的标志。其进功分三阶段,第一阶段练习咏春气功(肾气归元);第二羊段练习十二个老式,即子午拳(穿心捶)、独龙拳、偏身拳,箭拳、外廉手、内廉手、外搭、内搭、外耕手、内耕手、三品掌、扑翼掌。另有小念头、沉桥、标指三套基本拳法;第三阶段练习“学 手、练知觉”。最后学习“三拳各式散手总合”,即一百零八点木人桩法。咏春拳动作灵敏快速,以静制动;柔化刚发,刚柔并济;富于攻防,着重实用。
永春拳——永春拳因福建泉州少林寺永春殿内传习南派拳法而得名,全称为永春派少林拳。传说方世玉的师弟胡惠乾曾在永春殿练功,后传此拳于广东民间。永春拳的内容有花拳(由平拳、梅花八卦、佛掌等三套拳组成)、八式单打、连环扣打、桩拳、木人桩法等。其器械主要是六点半棍。
以上有关咏春拳的起源,与广州陈君翎先生在《咏春拳经》中介绍的相同:“咏春拳开山祖师梁(严)博涛自福建入粤,定居广东南雄陈庄,得庄中乡绅陈宝鑫兄弟热忱接济。梁博涛感激不已,遂在陈庄开馆授徒。至今,粤北南雄仍有人操练咏春拳。”据说,古劳咏春拳中流传的“咏春派跌打点穴秘笈”就是来自于粤北南雄。
“之后,梁博涛只身到广州,在广州西关传授咏春拳。当时梁博涛主要传授的有红船梨园弟子黄华宝、梁二娣、大花面锦、高佬忠一干人等。这是梁博涛在广州教授的第一代门徒,日后这些门徒均开枝散叶,形成生生不息、百川归海的“咏春流派”。如黄华宝把咏春拳传授给佛山人梁赞(实则是世居佛山的广东鹤山古劳人氏),成就了一代咏春拳王佛山赞先生。”故此,形成以下流传路线:
1黄华宝→梁赞
2大花面锦→冯少青
3高佬忠→女婿肖丽辛→李文茂
在上面三条传授路线中,笔者只谈第一、三两条路线。在第一条传授路线中,黄华宝和梁赞均为广东鹤山古劳人,黄华宝祖居何地,具体情况尚未查证(应为古劳围墩水乡)。梁赞则祖居古劳镇龙溪乡(今古劳圩)东便村。梁家当时家境富有,在本村可谓富裕门弟。梁家小院中原有三间平房及一间梁氏祠堂,据说建于150年前。现存两间平房及梁氏祠堂,至今屋梁下还有精美图案。另一间平房已改建。梁赞是一位念旧的人,每逢回乡过春节及清明拜祖,总住上一段时间,故在家乡传下了几位弟子,如梁大妹、梁婵、黄华三、易英、肥仔照等。在梁家后人中,至今最年长的是梁四(梁赞之侄孙)。
第三条传授路线中,梁博涛通过高佬忠把咏春拳传入戏班,高佬忠传给女婿肖丽辛。20世纪30年代,鹤山古劳村心后岗下的“三眼井”,据说有一位艺名“肖丽章”(古京章)的粤剧名伶,一直在佛山、广州一带谋生,老年时病逝于家乡。肖丽章出身红船,习得咏春拳、六点半棍法、行者棒等,至今乡中还有一传人。李文茂则是鹤山市桃源镇人氏,曾组织红船子弟反清起义,响应太平天国运动。后来李文茂率领梨园子弟打到广西,把咏春拳也带到广西,故广西亦有人练咏春拳。
古劳咏春拳的历代先辈
古劳咏春拳并非独指只有二十种动作组成的散手拳,而是包括梁赞先生及其亲属在古劳乡传下的各种拳术、器械的统称,因此要了解古劳咏春,必须了解有关赞先生的亲属、传人。
梁旭:梁赞之弟。习得秘传的古劳咏春拳,多次回古劳乡下,并传下几个弟子,如荣机公、枕二叔。后来,吾师祖到安南(今越南)谋生,在那里遇到梁旭,相交多年,又因彼此有亲戚关系,得其秘授,习得古劳咏春拳、虎尾三点半棍及双刀。故有“拳为主,棍为师,双刀为父母”之说。
梁春、梁枝、梁显:是梁赞的兄弟或侄。因赞先生家境富有,其父也有妻妾几人,故赞先生家中有兄弟数人。
梁婵:赞先生之亲侄女。自幼受家庭环境影响,喜舞刀弄棒,习得一身好武艺。风华正茂之年嫁入古门,中年丧夫。梁婵一生虽好习武,但十分反对子侄对外传授,九十多岁,还能以金鸡独立脚洗面。据传,她临终之际,把50本家传秘笈烧掉。梁婵一生擅长“皱纱带”、秘传双头棍、阴阳夺命刀、虎尾三点半棍、气功十段锦及穿心脚、金鸡独立脚、撑鸡脚,其功夫只传下几人。
鬼眼扬:梁赞之亲侄。自小随梁赞先生在佛山帮助打点生意,夜晚随叔父习武,是赞先生的亲传弟子之一。壮年之际回古劳乡下务农。
梁四:鬼眼扬之子,自幼随父习武,青壮年之际正值日军侵华,梁家经济不景气,梁四到高明做挑担生意,与本地人发生口角,遂发生打斗。梁四使用秘传双头棍的“十张刀”技法,力战几十人,对方伤重者众,后梁四由警察护送回乡。其一生之中,十八般武艺皆通,尤以“眼功”、秘传双头棍、铁拳功见长。
黄华三:与梁大妹、肥仔照、易英四人是梁赞回乡最早收下的弟子。其中梁大妹、肥仔照、易英学的是正身咏春。黄华三家中有兄弟四人,是从外地迁入古劳东便坊。他在家中排行第三,故后人称其华三公。黄华三见兄弟人少,恐受人欺凌,故欲拜赞生为师,起初遭拒绝。华三公意志坚定,用桂圆木(俗称龙眼木)做一木人桩,利用空闲时间勤练不休。某天早上,赞生出外散步刚好碰见,为其苦心感动,又经过调查暗访其为人,遂答应收其为徒。开始华三随师习正身咏春,因其身体矮小,体重只有90多斤,与师兄 手时总落败。后梁赞按其身形,结合自己一生习武经验,传授华三公“以闪为进”的三角步及侧身马,同时发挥其体形特征,运用“吞吐浮沉短胜长”心法,形成别出心裁的侧身咏春。自此华三与师兄对拆,反败为胜。华三公一生习得扇面三点半棍、时辰点穴等,并传授与本乡木便坊冯朝振、冯坚就等数人。
大王光:古劳村心坊人。父亲经商,家庭环境富裕。其父希望他日后能考取武举人,光宗耀祖,故在大王光年少时就开始找师傅教其武功。后来,又把他送到外地学艺。青年时,大王光回乡,拜梁赞弟子黄华三为师,学习三点半棍、双刀。故青年时的大王光已习多派咏春。后机缘巧合,拜父亲的好友梁赞为师,继续学习咏春拳术。其一生习得多种绝艺,尤以“还魂腰”、“金鸡独立脚”、“十二时辰点穴法及四季血道图”盛名。传子大王尧及同村兄弟数人,其孙家中还留着当年大王尧练武的石锁(右耳)。
林兵:又名林伯长,外号“兵头”,家住现古劳村心坊新社巷(今龙溪学校宿舍附近)。少年时,随梁赞所传古劳弟子黄华三学习偏身咏春及扇面三点半棍。其后,他志向参加革命,得到梁赞亲自传授双刀、单刀、秘传双头棍、轻功、气功等,成为孙中山先生在南洋一带活动的近身保镖。一生经历数次大战。老年之际,乡传下一弟子古之圣。后因与乡亲发生冲撞,被人暗算。林兵一生为人侠义,力气之大为乡亲称奇,与梁赞之表弟及亲传弟子之一,有分牛之力的肥仔树堪称力王。
以上介绍的是梁赞的嫡亲及亲传弟子,他们是形成现今古劳咏春拳的主要代表人物,至于第二、第三代弟子,由于资料不详,不作介绍。
综上所述,从佛山咏春拳至古劳咏春拳,是一个由繁至简的过程,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从而也可看出梁赞是一位武术思想家、改革家、教育家。
截止到2020年10月,有关咏春拳的起源,一直都是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因此不能明确说咏春拳是谁发明的。
咏春拳,中国拳术中南拳之一。其起源有3种说法:一说是福建永春县严三娘创造,一说是由少林寺和尚至善从福建带到广州光孝寺,另一说是方永春所创造。
咏春拳是以“中线理论”等理论基础为内容、而颇具特色的南拳拳术,强调使用正确的观念、意识及思维方式,来导出肢体的灵活应用;其内容主要包括“小念头”“寻桥”和“标指”等,主要练习方式为双人对练的“黐手”“黐脚”等;辅助器材有贴墙沙包、三星桩等;训练器械有木人桩、刀、棍等。
扩展资料:
主要步型有四平马、三字马、追马、跪马、独立步等。它是一种集内家拳法和近打于一身的拳术,要求手、腰、马、心、意、劲整体合一。强调以“心”指挥“意”,以意引导手、腰、马运动,从而形成整体合一。
它立足于实战,具有招式多变、运用灵活、出拳弹性、短桥窄马、擅发寸劲的主要特点,以大闪侧、小俯仰、耕拦摊膀、黏摸荡捋、审势记牢、曲手留中为手法,以搭、截、沉、标、膀、腕指、黏、摸、熨荡、偷、漏和“二字钳羊马”的身形步法为标志。
以上就是关于咏春拳记(一)全部的内容,包括:咏春拳记(一)、咏春拳的理论,打法、历史上咏春拳的宗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