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乐正克《学记》的主要教育思想:
1论教育的功能。提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揭示了教育的个体功能。
2论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学记》以追求古代理想社会制度的方式提出要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3在学校管理方面,《学记》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进程和考查标准——“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4论教育教学原则: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豫时孙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此外,《学记》还主张“学不躐等”,即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同时,重视学生的学习,指出“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其成书年代大约为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据郭沫若考证,其作者可能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顾树森支持郭沫若的说法,认为“《学记》是写作于战国后期而为乐正子一派儒者的作品,它是继承思孟一派的观点而从性善出发的,可能是孟轲弟子乐正克所作”。高时良也同意这种看法,认为《学记》是“战国时期的作品,具体时间在战国后期。
它的作者当是乐正克,因为,第一,乐正克是孟轲的得意门生,受孟轲思想熏陶较深。第二,乐正氏亦师承曾参,‘乐正子言吾闻诸曾子也’。第三,乐正本是学官,《礼记·王制》:‘乐正崇四术,立四教。’学官后裔论教育,有其家学渊源”。
不过学术界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可能是荀派的作品,也有人认为《学记》作者是谁已难于查考。
《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一般认为是战国晚期思孟学派的作品,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乐正克。其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中国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
1、 文献综述
1 介绍当今教育主流理念
2 介绍《学记》的教育影响力
3 说明《学记》教育思想研究情况及适用性
4 总体解释《学记》中“豫时孙摩”思想内涵及意义
5 解释“豫”的具体内涵及研究现状,提出自己的应用设想
6 解释“时”的具体内涵及研究现状,提出自己的应用设想
7 解释“孙”的具体内涵及研究现状,提出自己的应用设想
8 解释“摩”的具体内涵及研究现状,提出自己的应用设想
9 总结归纳
二“豫时孙摩”的阐述设想
1 “豫”,从德育、备课和预习三方面着手。因为语文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也即德育,“豫”的本意就是“预防”,提前教育和培养,预防不良习性的发生与形成。其次,对课堂教学来说,于老师是充分备课,了解学生心理和生活,预设学生各种可能的情况;于学生是预习,具体指导,为着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做好铺垫。
2 “时”,主要内涵是“时机”,以心理学中的“关键期”为依据和背景。从提问的时机、点拨的时机、教育的时机来展开。第一点是根据教学需要的阐述,第二点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展开,第三点是教育机智的体现,也可以故意创设一定的情境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3 “孙”,主要内涵是“循序渐进”。这个可以依据课程标准和个人情况来设定,也即三维目标的循序渐进,进一步可以说“才”和“德”的循序渐进。比如,如何一步步训练默读,如何一步步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里强调“正面管教“,一切的行为都正面引导,反复练习,不存在特意纠正。
4 “摩”,主要内涵是“切磋”与“观摩”。由于是研究课堂教学,所以主要研究“师生”和“生生”之间的观摩和切磋。从“示范”与“合作”来展开,前者重在研究老师如何示范,如何对学生提出观察、模仿和创新的要求,后者重在研究学生之间合作、讨论具体的方法和步骤。
最终,形成一套有理有据、有法可依的实用型的可参考的成果。
以上就是关于《学记》主要阐述了什么观点全部的内容,包括:《学记》主要阐述了什么观点、《学记》理念下的豫时孙摩在小学语文教学应用研究、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