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民本思想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十分强调民的地位;二是得民心者,得天下;三是破忠君观念;四是与民同乐;五是制民之产。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论述了教育对个人的作用。他认为人生来是善良的,也就是说人有善端,而善端的保持要依靠教育。教育能够使人存心养性和求其放心。孟子还论述了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即统治者可以通过教育来扩充人性,进而达到国泰民安的目的,是行仁政,得民心的最有效手段。
孟子的民本思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民贵君轻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朱熹解释说:“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四书章句集注》)孟子接着上文说:“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可见在孟子的心里,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是第一位的,谁得到了民心就可以成为天子
第二个方面:民心决定论。孟子从桀、纣覆灭的历史经验中分析了天下得失的根本原因:“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孟子`离娄上》)天下之得失在于能否得民,而能否得民又在于能否得到“民心”,即能否得到民众真心实意的拥护。桀、纣之失民,实际是失去了民心。反之,汤、武无敌于天下,就在于“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顺从了天下民众之心。民心向背决定政权兴衰,决定国家兴亡!至于君王,孟子说是“君为轻”自然不能与人民相提并论。第三个表现是尚贤与民主,主张君王广泛地听取各阶层的意见。他说:“国君进贤,……左右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孟子`梁惠王下》)“进贤”、任免和处置人都是比较重要的政事,孟子认为,对这样的问题,不能只听左右亲近和诸大夫的意见,还要听取国人的意见,并且还应该把国人的意见当作基本的依据。这个观念,显然包容有民主性的因素。
因此可以说孟子也是中国民主思想的先驱者,是先秦的民粹主义思想家。而无论是孔子的“仁”,还是孟子的“民贵君轻”对现在的中国社会还是有不可估量的教益!希望采纳和关注谢谢!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到底源自商周交替之时。古代民本思想经历了从重天敬鬼到尊德护民,再到重人轻天到人贵王贵的发展过程。自国家产生以来,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社会性质也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转变,表现为后来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中央集权专制社会。民本思想在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中一直存在并发挥着重要作用。
1中国民本思想家强调人是一个国家的基本要素,这主要是从政治统治的角度出发的。也就是说,没有了人民,统治者不仅无法统治,自己的衣食住行和人身安全也无法得到保障。西方民主思想家在说人民是国家的构成要素时,主要着眼于国家的自然构成。随着激烈的阶级斗争和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古代的民本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即以黄宗羲、顾、王夫之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民本理念是中国古代倡导的根本政治价值理念。价值观是思想的灵魂,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中国廉政思想的基石。
2虽然君主专制加强后,民本思想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压制,比如朱元璋看到孟子重视民本的言论后,在重修孟子时删除了重民轻君的言论。然而,士大夫对儒家经典的向往,仍然使民本思想得以传承,成为反抗君主专制的重要理论工具。如果认为孟子和荀子是民本思想的源头,那就大错特错了。早在战国乃至春秋时期,诸子百家的非儒家学说中就已经包含了大量的民本思想。
3在百家争鸣的时代,许多思想家并没有从无到有创造一种新的理论,而是从“前哲学家时代”的思想资源中汲取灵感。学者们阅读西周遗留下来的经典,研究西周的历史,并将这些知识与现实相结合,创造出自己的理论。以上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到底源自何处这个问题的解答。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以“仁政”为根本的出发点,创立了一套以“井田”为模式的理想经济方案。提倡“省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等主张。要求封建国家在征收赋税的同时,必须注意生产,发展生产,使人民富裕起来,这样财政收入才有充足的来源。
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孟子所说的仁政要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但是,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爱”,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体现。
这种思想,是应该肯定的。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孟子还提出重农而不抑商理论,改进了传统的“重农抑商”的思想,这种经济观念在当时是进步的。孟子的“井田制”理想,对后世确立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的治国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及指导意义。
民本思想是由孔子提出,孟子加以完善的。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思想资源,它发端于商周交替之时。民本思想在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及变更之中一直存在并发挥着重要影响。
民本思想
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以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仁政就是对人民“省刑罚,薄税敛。”
孔子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认为君主必须重视人民,“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君主如有大过,臣下则谏之,如谏而不听可以易其位。
至于象桀、纣一样的暴君,臣民可以起来诛灭之。他反对实行霸道,即用兼并战争去征服别的国家;而应该行仁政,争取民心的归附,以不战而服,也即他所说的“仁者无敌”,实行王道就可以无敌于天下。
以上就是关于孟子的民本思想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民本思想是什么、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哪些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到底源自何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