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心二意"中的“三心”是指什么“二意”又是指什么

天际通2023-04-24  29

世间人常讲三心二意。三心二意是佛教的名词,法相宗里面讲的—心、意、识叫三心。心是阿赖耶,意是末那,识是前六识。就是我们说的八识称之为三心。二意—末那是意根、第六是意识,八识里面这二种叫二意。诸位读百法明门论就晓得,八识、五十一心所,都排列在有为法,金刚经上‘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三心二意都是有为法,不是真的。但它是真性所现,知道它不是真的就行了,就晓得性相一如、真妄不二,就能够归一了,这个就是佛知佛见。

七情六欲是指人们与生俱来的一些心理反应。不同的学术、门派、宗教对七情六欲的定义稍有不同。但是所有的说法都承认七情六欲是不可避免的。

医家的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

道家的七情: 喜、怒、哀、惧、爱、恶、欲

六欲:眼、耳、鼻、舌、身、意。

佛说六识 :眼、耳、鼻、舌、身、意

产生六尘: 色、声、香、味、触、法

故有七情: 喜、怒、哀、乐、爱、恶、欲

情毕竟不等于欲,在现代汉语概念里,情与欲还不完全是一回事。情主要是指人的情感表现,属于人的心理活动范畴;而欲主要是指人的生存和享受的需要,属于生理活动的范畴。有一句谚语说:情太切伤心,欲太烈伤身,说明情与欲分别属于“心”与“身”两个联系密切但又不同的领域。其次,情与欲互动互补,相辅相成,情可以生欲,欲也可以生情;欲的满足需要感情的投入,而情的愉悦也有赖于欲的满足。但如果非要对情与欲排个坐次,分个先后,不妨展开一场辩论,那么正方和反方恐怕都可以振振有辞,说得头头是道,讨论起来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热闹而有趣。不信你去问热恋中的青年男女,他们虽说身临其境,但肯定很难说清楚情与欲到底是怎么个关系。文学艺术作品如果无情无欲,恐怕就不成其文学艺术了,但如果你想从文学艺术作品中找答案,可能就更扑朔迷离,云遮雾障,稀里糊涂了。

不过科学家已经有比较明确的说法。在我们生存的世界里,可以把一切分为矿物、植物、动物三大类。矿物是没有生命的;植物有生命但没有欲觉,只有接受而没有感受;动物有生命有欲望,而且知道“感受”。人是动物,当然具有求生存的基本欲望,所以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但人毕竟不是禽兽,而是高等动物,是“万物之灵”,比起禽兽的欲望当然要高级得多,也就是说,人类不仅能接受信息,感受信息,而且还能因授受信息而感动、激动、冲动,并理智地加以节制或处理,把动物的欲望发展到情感和理智的高度,而普通动物的欲望和感受只停留在本能的水平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学艺术就是表现人的七情六欲的艺术。看一件文艺作品的精粗、雅俗与高下水平,有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看作品表现人的七情六欲时,究竟达到了与时代相适应的情感和理智的何种程度或高度。

法相宗里面讲的—心、意、识叫三心。心是阿赖耶,意是末那,识是前六识。就是我们说的八识称之为三心。二意—末那是意根、第六是意识,八识里面这二种叫二意。

七情 喜、怒、哀、惧、爱、恶、欲

六欲 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

道之行进者也,无外乎以下三心:一曰朝圣之心、二曰修行之心、三曰克己之心。

朝圣者,能见于圣光者也。蒙天地之恩赖,仰自然之神奇。因见于圣而六根受教,故生朝圣之心。心有敬仰而能通于真径。是得道者始见于万物萌发,如春风解冻,万物复苏。心有圣而矢志不渝,不受外移,内火光明自燃,而能终见于正圆神光。是所以朝圣者,内修其心而能见志,外修其形而能固本。于天地万物中守于此心,自然渐通圣妙。

修行者,内砺也。之所以为修者,悔过也。见一切不得而反省,见一切不成而溯因。由修入道,内思本心,而能返于天心。知神圣者所应何为,而发心志命,圣光愿力通达于身。是所谓行进之中。而能不违初心圣使,灵光渐满,深博广耀。

克己者,能守于大道,无为善治。万物不违于情、理、德。而使身在万物之中,灵在万物中空。心游动于千载,道不动于情。是谓得证大道者也。心法物一体一如,万般空相随心生灭。本体元如不动真空。法体相寂。灵运真遂通明而开化者也。

当两构件直接组成运动副时,其瞬心的位置可以很容易地通过直接观察加以确定;如果两构件没有直接连接形成运动副,则它们的瞬心位置需要用三心定理来确定。三心定理的内容是:四连杆机构中,作平面平行运动的三个构件共有三个瞬心,它们位于同一直线上。

三心定理是作相对平面运动的三构件之间共有三个瞬心,它们必位于同一直线上。如图1所示的铰链四杆机构,它共有六个瞬心,其中P01,P12,P23和P03分别为P的下标所表示的两构件瞬心:即为相应两构件组成转动副(铰链)的中心(铰接点)。

扩展资料

相关概念——

两构件作平面相对运动时,在任意瞬间总能找到这样的点:两构件的相对运动可以认为是绕该点的转动。

深入理解速度瞬心:

1) 两构件上相对速度为零的重合点,即同速点;

2) 瞬时具有瞬时性(时刻不同,位置不同);

3) 两构件的速度瞬心位于无穷远,表明两构件的角速度相同或仅作相对移动;

4) 相对速度瞬心:两构件都是运动的。

指三种心。(一)为往生净土而发之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相当于弥陀四十八愿中第十八愿之「至心、信乐心、欲生心」。有关三心之解释,异说殊多。净影之观无量寿经义疏卷末谓,诚心者,起行不虚,实心求去;深心者,信乐殷至,欲生彼国;回向发愿心者,直尔趣求,说之为愿,挟善趣求,说为回向。善导之往生礼赞偈则谓,至诚心者,身业礼拜彼佛,口业赞叹称扬彼佛,意业专念观察彼佛,凡此三业必须真实;深心者,即真实信心,信知自身是具足烦恼之凡夫,善根薄少,流转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弥陀本弘誓愿,及称名号,下至十声一声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无有疑心;回向发愿心者,所作一切善根悉皆回愿往生。此外,迦才之净土论卷上、智光之往生论疏、知礼之观经疏妙宗钞卷六等,均以此三心等同大乘起信论所说之直心、深心、大悲心,均系于十信之终心所发者。〔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下、翻译名义集卷十一、念佛三心要集、念佛名义集卷中〕

学校的德育工作就是培养学生的“三心”。“三心”即指自尊心、同情心、责任心。“三心”是构成一个人品德面貌的三块基石,“三心”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的品德发展水平。所以“三心”的培养是有效地开展青少年德育工作的关键。

一、自尊心

自尊心是自我意识觉醒的表现,是一种由自我评价所引起的自爱、自重,并期望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积极情感。它使人时刻不忘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尤其不能容忍他人的轻视、贬损、侮辱。拥有自尊的人,通常能够洁身自好、自强不息,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并易于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所以,一个人有无自尊心、自尊心能不能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的确是能否向真正的人生跨进的先决条件。青少年学生是人的自尊心从萌芽到成型的关键时期。自尊心也是青少年最纤弱、最敏感的一根神经,是他们心灵深处最细致、最易激起波澜的一个角落。所以,培养保护青少年的自尊心是教师最基本而又最神圣的任务。

失败的教训告诉我们,用刺激、侮辱、牺牲青少年自尊心的方法来督促他们学业上的进步和道德上的完善是行不通的。要知道,有能力的教师不在于发现学生的缺点,证明他们多么无能,批评他们多么不如人,而在于发现每一名学生身上的优点,并不断地巩固和发展学生个性中一切好的东西。学生往往是在那些最能够充分地发挥其才能、显示出自己力量的领域里做出成绩,然后从这些成绩里吸取精神力量来克服自己某一方面的弱点,包括某门课程成绩低劣的弱点。而我们现在的某些学校教育却恰恰相反:一些教师习惯于用简单的类比法证明某些学生多么落后,多么糟糕,希望以此刺激他们的自尊心,以督促其上进,而实际结果却得不偿失,致使一些学生的自尊心严重扭曲,以至于德育工作造成恶性循环。我国的教育现状、升学就业的压力,决定了大多数学生在学校的激烈的学习竞争中注定扮演失败者的角色。这种内心体验是极为痛苦的,使人的自尊心总是处于一种压抑、郁闷中。在自我意识日益增强的年龄阶段,他们感受不到成功的快乐已经很可悲了。学校教育要努力给学生多创造成功的机会,多发掘他们独特的才能,多展现他们的长处以弥补其失落感。

自尊心受伤害,享受不到成功的人的快乐,积极的社会心理、强烈的创造欲望、集体荣益感和民族自尊心都无法形成。还谈何中国国民素质的提高?相当多的中国学生是带着沉重的失落感走向社会的。所以,我们必须下大力气解决青少年自尊心的压抑、扭曲、变态问题,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二、同情心

同情心是一种历来为人类所称誉的人道主义情感,它的特征是能够设身处地对待他人的需要、利益、情感、动机、行为和处境,真诚地关心、体谅、理解、帮助他人。今天,当我们感叹“助人为乐”的教育流于形式的时候,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失误就在于我们没有真正地培养起学生的那种自觉自愿、随时随地为他人着想的纯洁、美好的感情。

对人漠不关心是最不容忽视、最不能原谅的一种缺点。有的学生即使学习刻苦、成绩优秀,遵守校规校纪,但是如果对别人的忧愁、烦恼和痛苦无动于衷;在家里不体谅父母的辛劳;在学校无视老师同学的需要。如果不能为他人牺牲一点点个人私利,那么,他的上述优点就显得无足重轻了。教师要教会学生同情、体谅、关心他人。要注意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那种普通的、自然的、发自内心的积极的助人行为,予以及时的肯定和赞扬。如果相当多的学生“心中无他人”,我们就应该认识到学校教育中出现了极大的偏差,因为只有在相互爱护的关系中积累起来的关于道德方面的经验,才是培养诸如无私、善良、真诚、热情、富有牺牲精神等优秀品质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学会同情他人,是一个人的情感体验逐步走向开放与丰富的基本前提。当真挚、仁爱、热忱的因子与学生们的精神血液完全融为一体,促使他们形成一种自然的习惯及稳定的心理特征时,那么,他们才会拥有一颗颗美好的心灵。而这种美好的心灵正是对社会的进步事业忠心耿耿、坚贞不渝的情感基础。

三、责任心

所谓责任心是指份内应做的事,责任心即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所形成的对国家、对集体、对他人所承担的道德义务的一种认识和体验。人最可怕、最危险的事,莫过于忘记自己的职责,因为这极易使人变成一个自私自利的、卑鄙无耻的甚至是堕落的人。

近些年来,由于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的变化及经济利益的诱惑,奉献型伦理观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在这种社会氛围的影响下,青少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日益淡化。许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要求于人的甚多,给予人的甚少,好逸恶劳,马虎懒散,投机取巧,厌弃“为履行社会职责乃天职”的价值理念,任性、自私、不考虑行为后果,社会心理成熟缓慢。

责任心、责任感的渗透、培养、教育已是当务之急,必须通过各种教育手段,优化学生的道德心理层次,帮助他们自觉地认识到:在人生的舞台上,每个人都要扮演特定的社会角色,都要履行角色责任,作为学生,对自己的学业负责是最基本的要求。人生履行职责的范围小至家庭亲人,大至国家乃至整个人类。一个人替他人实现的承诺愈多,承担的责任愈重,奉献的愈多,其人生也就愈有价值。其精神享受的价值是物质享受的价值无法企及的。

总之,“三心”的培养是学校德育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他们是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在强调品德认识的灌输、品德行为的训练、德育工作的整体性管理时,绝不能忽视从基本人性人情出发的品德情感的熏陶。青少年自尊心的发展趋向、同情心的强烈程度、责任心的范围大小决定着一代人的品德水准、价值取向、人格特征。

以上就是关于"三心二意"中的“三心”是指什么“二意”又是指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三心二意"中的“三心”是指什么“二意”又是指什么、道法三心、理论力学中什么是三心定理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66191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