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传中的宁子是谁

神仙传中的宁子是谁,第1张

神仙传简介

神仙传》,书名。东晋·葛洪撰。十卷。书中收录了古代传说中的84位仙人的事迹。虽事多怪诞,但其中不少人常为后世养生文献所引用;有些内容对研究中国古代养生学术也不无参考意义。

现存《神仙传》有两种版本。一为九十二人附二人传本,见于《道藏精华录百种》等道典中。二为八十四人传本,见于《四库全书》中。此外唐人梁萧又称其“凡一百九十人”,可见今人《神仙传》并非全本。

《神仙传》中故事众多,故篇幅较长,故事情节大多复杂、奇特、生动。如《栾巴传》写仙人栾巴为民除害的故事,中间说一庙鬼化作书生,骗太守许以女儿。栾巴见之,遂做法驱之,使庙鬼现形为老狸。故事以生动的情节,刻画了道教的法力,笔墨虽少,却塑造了一个为民除害的正面形象。类似的故事还有《王远传》、《刘根传》、《吕恭传》等,均以想象丰富,记叙生动著称。

记载

《神仙传》十卷,东晋葛洪(二八三~三六三)撰。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东晋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该书记载古代传说中八十五位神仙故事(王远传附蔡经传),大体继《列仙传》而作,其中容成公、彭祖二条与《列仙传》重出。体现了各时期的神仙观念及魏晋文士风气。

洪著内篇,论神仙之事,凡二十卷。弟子滕升问曰:“先生曰神仙可得不死,可学古之神仙者,岂有其人乎?”答曰:“昔秦大夫阮仓,所记有数百人,刘向所钻撰,又七十一人。盖神仙幽隐,与世异流,世之所闻者,尤千不及一者也。故宁子入火而凌烟,马皇见迎以获龙,方回咀嚼以云母,赤将茹葩以随风,涓子饵水以著经,啸父烈火以无穷,务光游渊以脯薤,仇生却老以食松,邛疏服石以炼形,琴高乘鲤于砀中,桂父改色以龟脑,女丸七十以增容,陵阳吞无脂以登高,商丘咀菖蒲以不终,雨师炼五色以厉夫,子光辔虬雷于玄涂,周晋跨素禽于缑氏,轩辕控飞龙于鼎湖,葛由策木羊于绥山,陆通匝遐纪于黄庐,萧史乘凤而轻举,东方飘衣于京都,犊子灵化以沦神,主柱飞行于丹砂,阮丘长存于睢岭,英氏乘鱼以登遐,脩羊陷石于西岳,马丹回风以电徂,鹿翁陟险而流泉,园客蝉蜕于五华。余今复抄集古之仙者,见于仙经服食方及百家之书,先师所说,耆儒所论,以为十卷,以传知真识远之士,其系俗之徒思不经微者,亦不强以示之矣。则知刘向所述,殊甚简要,美事不举。此传虽深妙奇异,不可尽载,尤存大体,窃谓有愈于向,多所遗弃也。”葛洪撰。

卷四·释道鬼神

作者:程登吉

如来释迦,即是牟尼,原系成佛之祖;老聃李耳,即是道君,乃是道教之宗。鹫岭、祗园,皆属佛国;交梨、火枣,尽是仙丹。沙门称释,始于晋道安;中国有佛,始于汉明帝。

籛铿即是彭祖,八百高年;许逊原宰旌阳,一家超举。波罗犹云彼岸,紫府即是仙宫。曰上方、曰梵刹,总是佛场;曰真宇、曰蕊珠,皆称仙境。伊蒲馔可以斋僧,青精饭亦堪供佛。香积厨,僧家所备;仙麟脯,仙子所餐。佛图澄显神通,咒莲生钵;葛仙翁作戏术,吐饭成蜂。

达摩一苇渡江,栾巴噀酒灭火。吴猛画江成路,麻姑掷米成珠。飞锡挂锡,谓僧人之行止;导引胎息,谓道士之修持。和尚拜礼曰和南,道士拜礼曰稽首。曰圆寂、曰荼毗,皆言和尚之死;曰羽化、曰尸解,悉言道士之亡。

女道曰巫,男道曰觋,自古攸分;男僧曰僧,女僧曰尼,从来有别。羽客黄冠,皆称道士;上人比丘,并美僧人。檀越、檀那,僧家称施主;烧丹、炼汞,道士学神仙。和尚自谦,谓之空桑子;道士诵经,谓之步虚声。

菩者普也,萨者济也,尊称神祗,故有菩萨之誉;水行龙力大,陆行象力大,负荷佛法,故有龙象之称。儒家谓之世,释家谓之劫,道家谓之尘,俱谓俗缘之未脱;儒家曰精一,释家曰三昧,道家曰贞一,总言奥义之无穷。达摩死后,手携只履西归;王乔朝君,舄化双凫下降。

辟谷绝粒,神仙能服气炼形;不灭不生,释氏惟明心见性。梁高僧谈经入妙,可使岩石点头,天花坠地;张虚靖炼丹既成,能令龙虎并伏,鸡犬俱升。藏世界于一粟,佛法何其大;贮乾坤于一壶,道法何其玄。妄诞之言,载鬼一车;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无鬼论》作于晋之阮瞻,《搜神记》撰于晋之干宝。颜子渊、卜子商,死为地下修文郎;韩擒虎、寇莱公,死为阴司阎罗王。至若土谷之神曰社稷,干旱之鬼曰旱魃。魑魅魍魉,山川之祟;神荼郁垒,啖鬼之神。仕途偃蹇,鬼神为之揶揄;心地光明,吉神自为之呵护。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如来佛就是释迦牟尼,本是佛教的始祖;谥号为“聃”的李耳就是老子,后来被尊为道教的始祖。

“灵鹫山”和“祗园”都是佛祖说法的地方,属于佛国;“交梨”、“火枣”全都是道家服用的仙丹。

和尚和僧侣开始以“释”为姓,源于东晋僧人道安;中国有佛教开始于东汉明帝。

传说中的篯铿就是封于彭城的彭祖,寿高达八百岁;东晋许逊本来是旌阳县令,传说一家四十二口拔宅飞天,鸡犬相随。

梵语“波罗蜜”就是汉语的“到彼岸”;“紫府”就是道家所说的仙人居住的地方。

说“上方”、说“梵刹”,都是佛教活动的场所;说“真宇”、说“蕊珠”,都是誉指仙人居住的地方。

在家修行的男性佛教徒的食物可以施舍给僧人;用南烛叶煎汁浸米做成的饭,也可以供养神佛。

香积厨是僧家所必备的斋厨,仙麟脯是神仙所吃的熟食。天竺僧人佛图澄显神通,焚香念咒语使钵中生出莲花;三国道士葛仙翁作法术,张口吐饭能变成蜜蜂。

天竺僧人达摩可以脚踩一根芦苇渡江,后汉人栾巴则能用嘴喷酒灭掉远在成都的火灾。

晋代道士吴猛可以用羽扇划开江水变成路;神话中的麻姑则能把米扔在地上变成珍珠。“飞锡”、“挂锡”,是说僧人的出游和停留;“导引”、“胎息”,是说道士的修身养性的方法。

和尚双手合十行礼叫做“和南”;道士举一手向人行礼叫做“稽首”。说“圆寂”、说“荼毗”,都是指和尚的死;说“羽化”、说“尸解”,都是指道士的死。

女道士叫做“巫”,男道士叫做“觋”,从古时候就这样划分;男僧人称作“僧”,女僧人称作“尼”,也是从来就有这样的区别。

“羽客”、“黄冠”,都是道士的誉称;“上人”、“比丘”,是对和尚的赞美。“檀越”、“檀那”是佛家称呼施主;外炼金丹,内修精气的道士,想做长生不老的神仙。

和尚谦称自己,说自己无父无母,像有莘氏女采药,在空桑中捡到的婴儿,所以称为“空桑子”;道士念经,仿效神仙的声音,所以称之为“步虚声”。

“菩”就是普遍的意思,“萨”则是救助的意思,因此天地神灵有菩萨的美誉;在水中行走,龙的力量最大,在陆地上行走,象的力气最大,因此精通佛法的高僧有“龙象”的称号。

儒家称的“世”,佛家称之为“劫”,道家称之为“尘”,这都是说还没有摆脱世俗的人事牵连;儒家说“精一”,佛家说“三昧”,道家说“贞一”,这都是说深奥的道理无穷无尽。

达摩死后,有人看见他手提一只鞋从东方归向西天;后汉王乔朝见皇帝,不用车马,站在由鞋变成的两只野鸭身上从天空中降落。

“辟谷绝粒”,神仙不吃五谷,能够用吐纳之法修炼身体;“不灭不生”,释迦牟尼能内心悟道,超脱生死的境界。

梁朝的高僧道生法师讲经,绝妙处能够使顽石点头,云光法师说法能够使上天感动,天上的宝花纷纷降落;张虚靖炼丹成仙后,能够降龙伏虎,平素养的鸡犬都跟着他升天了。

能把整个世界藏在一粒米中,佛家的法力是何等的强大;把整个乾坤贮藏在一把壶里,道家的法术又是多么的玄妙。

无稽之谈就好像说装了一车鬼魂;富贵人家,鬼都要偷窥他的家室。

《无鬼论》是晋朝阮瞻所写;《搜神记》是东晋干宝所撰。孔子的徒弟颜子渊、卜子商,死了以后在阴间做了修文郎;隋朝大将韩擒虎、北宋丞相寇莱公,死后在地府做阎罗王。

至于说到土神和谷神,就叫做“社稷”;使人间干旱的鬼叫做“旱魃”。

“魑魅”、“魍魉”都是山川中危害人类的精怪;“神荼”、“郁垒”都是吃鬼的门神。

官路困顿不通,连鬼神都要对其拍手戏弄;心地光明磊落,吉神自然呵护庇佑。

注释

如来释迦:即释迦牟尼(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佛教创始人。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族人,为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之子。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是佛教徒尊称他的圣号。老聃李耳:老子,道教的始祖。春秋时的思想家,著有《老子》。

鹫岭:也称鹫山、灵山,即灵鹫山,是佛说法之地,在中印度。据说佛常住在那里。祗园:即祗树给孤独园。是释迦牟尼去舍卫国说法时与僧徒停居之处。佛国:佛的出生地,指天竺,即古印度。交梨、火枣:道教认为是神仙吃的两种水果。

沙门:梵语音译“沙门那”的简称,也译作“桑门”,就是僧侣、僧徒。意思是勤修善法,止息恶习。释:中国佛教对释迦牟尼的简称,后来又泛指佛教。东晋道安受戒,用释作姓,开中国汉族僧尼称释之先河,后来就相袭乘。释慧皎《高僧传·释道安传》:“初魏晋沙门,依师为姓,故姓名不同。安以为六师之本,莫尊释迦,乃以释命氏。”

篯铿:即彭祖。姓篯,名铿。颛顼玄孙,生于夏代,商代被封于彭城,传说活了八百岁(一说七百六十七岁)。许逊:东晋人,字敬之,汝南人(今属河南)。曾跟吴猛学道,后举孝廉,曾是旌阳县令,后弃官东归,周游江湖。传说全家四十二口人在南昌西山同时升天。

波罗:也作“波罗伽”或“波罗蜜多”,梵语音译,就是波罗蜜,意思是到彼岸,也就是成佛以后的境地。紫府:道家称呼先人的住所。

上方:指仙和佛所居的天界。梵刹:梵的意思是清净,刹在此是指竿,也就是挂经幡的柱子。僧人居住的地方,应当竖幡以告众人。后来泛指佛寺为梵刹。真宇:真人居住的庭宇。蕊珠:神仙居住的地方。道家传说天上有蕊珠宫,为神仙居住的地方。

伊蒲馔:在家修行的男性佛教徒吃的饭,是用伊兰、菖蒲做的。青精饭:用南烛叶煎汁浸米,煮饭,颜色为青色。道家认为经常服用可以养颜延寿。

香积厨:佛家指僧寺的食厨。取香义。省作“香厨”。仙麟脯:指仙家食用的用麒麟制成的干肉。

佛图澄:天竺僧人,相传西晋末年来中国。《晋书·佛图澄传》中记载佛图澄曾用钵装水,烧香念动咒语,使钵中生出莲花。葛仙翁:葛玄,三国吴方士,字孝先,号仙翁,晋葛洪之从祖父。相传能够念动咒语将从口中喷出的饭变成蜜蜂,再张口,蜜蜂又飞入口中变成饭。

达摩:菩提达摩。中国佛教禅宗创始人。传为天竺香至王第三子。有传说达摩过金陵的时候与梁武帝话不投机,想回江北,但没有船只,于是便用一根芦苇渡过江。栾巴噀酒灭火:噀,喷。栾巴,后汉魏郡内黄人(今河南内黄西北),还有说法为蜀郡(今成都)人,字书元。传说他通晓道术,汉桓帝赐酒给他,栾巴竟然不饮而向西南喷去,有人告他对皇帝不敬,皇帝召其问之,他说:“成都有火灾,故喷酒灭火。”派人查证,成都果然报告发生火灾。

吴猛:晋代道士,相传曾用扇子在江上画出一条路,自己走过去,然后路就消失了。麻姑: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仙。

飞锡挂锡:佛家语。锡是僧人的锡杖,上面有环,是僧侣随身带的物品。僧人远游持锡杖,投宿时不以杖着地,必挂起,故称“挂锡”。导引:也作“道引”。古代中国一种强身除病的养生方法,胎息:练气功时一种功力较深的呼吸方法,也是古代中国养生方法之一,就像胎儿在母亲的腹中一样,能够不用嘴和鼻子

呼吸。

和南:梵语音译,也作“婆南”。为僧人合掌问礼,即“稽首”、“敬礼”。《僧史略》:“若西域相见则合掌,云和南。”稽首:道士向行人举一手行礼。

圆寂:佛家语。称僧尼之死为“圆寂”。荼毗:梵语音译,佛家用语,意思是焚烧的意思。佛教僧尼死后,将尸体火化就是“荼毗”。

巫、觋:古代称女巫为巫,男巫为觋,都是装神弄鬼的人。攸分:有区别。

羽客:道士能飞升成仙,因此用“羽客”、“羽人”来称呼道士。还有说法认为源于南唐道士谭峭。谭峭被唐王赐号“金门羽客”。黄冠:道士戴的束发之冠。用金属或木头制成,颜色多为**,所以称“黄冠”。也是道士的别称。唐代李淳风的父亲做道士时,号“黄冠子”。上人:佛教中指智慧德行很高可为僧众之师的高僧。南朝以后则多作为僧人的尊称。比丘:佛家称在家修行的男僧是和尚。按照佛教典章,少年出家,初受戒,称作沙弥;到二十岁,再受具足戒,才能成为比丘。

檀越檀那:梵语音译,都是施主的意思。施主:佛教对向寺院施舍财物的世俗信徒的尊称。烧丹炼汞:道教道术之一。原指将朱砂等药物放于炉火中烧炼,以制“长生不老”的丹药。后来又有内外丹之分。把人体当做炉鼎,用静功和心法修炼精、气、神的是内丹。

空桑子:《列子》云,有莘氏女采药,在空桑中得到一个婴儿,由庖人养大,取名伊。后来,有莘氏女嫁商汤,伊作陪嫁之臣随往。后来被汤用为相,所以称伊尹。僧人用此表示自谦,取其没有父母之意。步虚声:道士诵经的声音,仿效空中传来的神仙声音。

神祗:天地神灵的总称,在天是神,在地则为祗。菩萨:原为释迦牟尼修行还未成佛时候的称号,后来泛指所崇拜的神像为菩萨。龙象:佛教用语。龙象是大力之象,用来比做诸罗汉中修行勇猛且有最大力者。后用来指高僧。

世、劫、尘:《楞严经》记载:三十年为一世,五百年为一劫,千年为一尘。俗缘之未脱:还没有摆脱世俗的人事关系,不能得道成仙。精一:精心一意,《书·大禹谟》:“惟精惟一。”三昧:梵语音译,佛教语,排除一切杂念,使心神平静。贞一:专一,守一,是道家所谓的保持本性,自然无为。

达摩死后:菩提达摩在少林圆寂后,被葬在熊耳山定林寺,相传北魏使者宋云出使西域回来,在葱岭看见达摩提着一只鞋子走过来,说是到西天去。王乔:汉朝人,曾担任县令,相传可以把两只鞋子变成野鸭子。舄:古代一种有复底的鞋。凫:野鸭。

辟谷:也称“断谷”、“绝谷”,就是不吃五谷,中国古代的一种修养方法。不灭不生:也作“不生不灭”。佛家则指超脱生死的境界。

顽石点头:相传南朝梁高僧道生法师在苏州讲佛法,在讲到《涅槃经》提到万物都有佛性的时候,石头都点头。天花坠地:相传梁武帝时,云光法师在天龙寺讲经,感动了上天,宝花纷纷从天上降下。张虚靖:东汉张天师张道陵的七世孙,《列仙传》载,张虚靖遍游名山,学长生不老之术。龙降虎伏,炼丹升天后,鸡犬吃了剩下的药也得以升天了。龙虎并伏:道家用龙虎比喻心火肾水,抑制嗔怒情欲,使心火下降,肾水滋润。

藏世界于一粟:释普济《五灯会元》:“一粒粟中藏世界。”贮乾坤于一壶:后汉方士费长房,曾经看见一老翁卖药,挂着一个壶,晚上就在壶中休息,费长房觉得很奇怪,于是拜见老翁,第二天与老翁一同入壶,见里面楼台壮丽,惊奇道“此别一乾坤也”。于是便随老翁入山学道。

载鬼一车:把无当做有,言语很是奇怪。鬼瞰其室:扬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瞰,窥伺。

《无鬼论》:晋人阮瞻持无鬼论。《搜神记》:志怪小说集,东晋干宝撰。干宝:字令升,河南新蔡人。

颜子渊、卜子夏:颜子渊,即颜回,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卜子夏,即卜商,字子夏,春秋末期晋国人,另一说法是卫国人。二人都是孔子的学生。韩擒虎:隋代大将,字子通,文武双全。寇莱公:北宋政治家寇准,字平仲,被封莱国公,所以称寇莱公。

旱魃:古代传说中能引起旱灾的怪物。

魑魅魍魉:指各种各样的鬼怪,现在多用来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祟:鬼怪祸害人。神荼郁垒:两个神仙的名字,相传能够制伏恶鬼,于是后人都把它当做门神,画像极丑且凶恶。啖:吃。

仕途偃蹇:仕途不顺利。晋代罗友曾对桓温抱怨说:“在来的路上连鬼都揶揄,他只是为别人做官送行,没有别人送他去做官。”桓温于是推荐罗友作襄阳太守。揶揄:戏弄,辱弄。《东观汉记·王霸传》:“世人皆大笑,举手揶揄之。”心地:佛教语。佛教认为三界唯心,心像滋生万物的大地,能随缘生出一切,所以称“心地”。

《神仙传》

何允中辑《广汉魏丛书》本《神仙传》收录神仙九十二人,其中有两个人与《列仙传》重复(彭祖和广成子,后者即《列仙传》里的容成公)。仅就两部书收录的人物身份加以对比就会发现,如前述在《列仙传》里,所录仙人基本是想象出来的;而《神仙传》里则基本是真实的或假托为真实的人物:如老子、墨子是诸子百家中的道、墨两家的创始人;刘安、孔安国、孙登、郭璞等是历史上著名人物,郭璞还是后至两晋之际的人;张道陵、葛玄、茅君(盈)本是道教祖师;李少君、左慈、蓟子训、灵(冷)寿光、甘始、宫嵩(崇)、封衡、鲁女生、东郭延(延年)、焦先、王烈等则是著名方士;魏伯阳、河上公是道教学者,等等。其中多数在传世文献里有或详或略的记述。这种情况表明,在道教“造仙运动”进一步发展中,更多真实历史人物被“仙化”了。这实则也体现一种观念:仙人本来是现实的人。这又与道教发展中另外两个观念有关系:一是通过“自力”养炼凡人能够成仙;再是仙人往往混迹世俗,现世之中活动的人可能就是神仙。而从文学创作角度讲,神仙也就容易作为作品里的“人物”被描写了。这从而又体现神仙观念和神仙信仰的重大演进:神仙已经由“它界”转移到人间,仙界与人间也就被沟通了。《白石生》章里的一个情节是颇具深意的:彭祖问他“何以不服药升天乎?”他回答说:“天上无复能乐于此人间耶!但莫能使老死耳。天上多至尊相奉事,更苦人间耳。”“故时人号白石生为隐遁仙人,以其不汲汲于升天为仙官,而不求闻达故也”(以下引用《神仙传》均据《丛书集成》所收《广汉魏丛书》本)。又《彭祖》章里彭祖回答采女问话说得更清楚、详细,他说“得道”、“不死”还不是仙人:

仙人者,或竦身入云,无翅而飞。或驾龙乘云,上造天阶。或化为鸟兽,浮游青云。或潜行江海,翱翔名山。或食元气,或茹芝草,或出入人间,则不可识,或隐其身草野之间。面生异骨,体有奇毛,恋好深僻,不交俗流。然有此等虽有不亡之寿,皆去人情,离荣乐,有若雀之化蛤,雉之为蜃,失其本真,更守异器。今之愚心,未愿此也。人道当食甘旨,服轻丽,通阴阳,处官秩耳。目聪明,骨节坚强,颜色和泽,老而不衰,延年久视,长在世间,寒温风湿不能伤,鬼神众精莫敢犯,五兵百虫不可近,忧喜毁誉不为累,乃为贵耳。

就是说,神仙的可贵之处,不单单在长生不死,“可贵”在能够超脱人世一切患难,不失人情的“本真”,享受世间的“荣乐”。

葛洪《抱朴子·金丹》篇里说到服用金液升天,有一段话可作参照:

若求升天,皆先断谷一年,乃服之也。若服半两,则长生不死,万害百毒,不能伤之;可以蓄妻子,居官秩,任意所欲,无所禁也。若复欲升天者,乃可斋戒,更服一两,便飞仙矣。

这同样明确地肯定人世间的价值和优越。如此肯定现世和人生,如此强烈的生命意识,是新一代神仙思想的强有力的方面;从信仰角度看,也给予修习仙道的人更大的激励。

比起《列仙传》略述梗概的简单叙写,《神仙传》极力夸肆仙人的非凡和仙界的超越。如《刘安》章里记载“须眉皓白”的八公来到刘安门下,“变为童子”,“复为老人”,自述说:

吾一人能坐致风雨,立起云雾,画地为江河,撮土为山岳;一人能崩高山,塞深泉,收束虎豹,招致蛟龙,使役鬼神;一人能分形易貌,坐存立亡,隐蔽六军,白日为瞑;一人能乘云步虚,越海陵波,出入无间,呼吸千里;一人能入火不灼,入水不濡,刃射不中,冬冻不寒,夏曝不汗;一人能千变万化,恣意所为,禽兽草木,万物立成,移山驻流,行宫易室;一人能煎泥成金,凝铅为银,水炼八石,飞腾流珠,乘云驾龙,浮于太清之上。(据《广汉魏丛书》本,胡守为校释本无《刘安》章)

这里极度夸张神仙的神秘、超凡的能力,无论是形态还是神通都远远超过秦汉方士们的各种方术。而对于仙界的描写,又有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构想,就是所谓仙界一日、人间一年。《壶公》章写壶公和费长房故事:壶公在市上卖药,常悬一壶于屋上,日入之后,就跳进壶中,后来费长房随之跳入,原来里面是“仙宫世界”;费长房又留恋人世,回归世间,“初去至归谓一日,推问家人,已一年矣”——仙人就这样乃是不受时、空限制的、绝对自由的存在。

表达这种观念而情节更为曲折、生动的有《王远》章所写王远和麻姑降临蔡经家故事。在王远乘羽车、驾五龙、幡旗导从、威仪赫赫地降临之后,又招请麻姑:

……须臾,引见(蔡)经父母兄弟,因遣人招麻姑相问。亦莫知麻姑是何神也。言:“王方平敬报,久不在民间,今集在此,想姑能暂来语否?”有顷,信还,但闻其语,不见所使人也。答严:“麻姑再拜,比不相见,忽已五百余年,尊卑有序,修敬无阶,思念。烦信承来在彼,登当倾倒,而先被记,当按行蓬莱,今便暂往,如是当还。还便亲觐,愿未即去。”如此两时间,麻姑来,来时亦先闻人马之声。既至,从官当半于方平也。

麻姑至,蔡经亦举家见之,是好女子,年可十八九许,于顶中作髻,余发散垂至腰。其衣有文章而非锦绮,光彩耀日,不可名字,皆世所无有也。入拜方平。方平为之起立。坐定,召进行厨,皆金玉杯盘,无限也。肴膳多是诸花果,而香气达于内外。擘脯而行之,如松柏炙,云是麟鯆也。麻姑自说:“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昔,会时略半耳,岂将复还为陵陆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行复扬尘也。”……

以下又描写麻姑、王远“狡猾变化”情事。在这段出于大胆悬想又极富风趣的描写里,仙人刹时往来蓬莱的情节,沧海变成桑田的设想,现实中人对比之下所受拘束、窘迫的处境就显得十分可悲、可怜了。还有伯山甫也是很有趣的例子:

汉遣使经见河西城东有一女子笞一老翁。其老翁头发皓白,长跪而受杖,使者怪而问之,女子曰:“此是妾儿。昔吾舅氏伯山甫,以神方教妾,妾教使服之,不肯,而致今日衰老,不及于妾,妾恚怒,故与之杖耳。”使者问女及儿今各年几,女子答曰:“妾年二一百三十岁矣,儿今年七十。”此女后入华山得仙而去。

女子服了伯山甫的仙药,竟得到这样神效。设想之奇妙、诡谲是相当典型的。

葛洪之前的嵇康明确主张神仙“特受异气,秉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养生论》)。而葛洪在《抱朴子内篇》里则一再指出“神仙可以学致”,说:“若夫仙人,以药物养身,以术数延命,使内疾不生,外患不入,虽久视不死,而旧身不改,苟有其道,无以为难也。”(《抱朴子内篇·对俗》)。两种主张鲜明对立,凸显出魏晋时期神仙思想的发展变化。后来唐人作《神仙可学论》,正是葛洪神仙思想的发挥。又《魏伯阳》章描写魏伯阳带领三个弟子入山作神丹,丹成,以犬试之,食即死:

……伯阳乃问弟子曰:“作丹唯恐不成,丹既成,而犬食之即死,恐未合神明之意。服之恐复如犬,为之奈何?”弟子曰:“先生当服之否?”伯阳曰:“吾背违世俗,委家入山,不得仙道,亦不复归,死之与生,吾当服之耳。”伯阳乃服丹,丹入口即死。弟子顾相谓曰:“作丹欲长生,而服之即死,当奈何?”独有一弟子曰:“吾师非凡人也,服丹而死,将无有意耶?”亦乃服丹,即复死。余二弟子乃相谓曰:“所以作丹者,欲求长生,今服即死,焉用此为!若不服此,自可数十年在世间活也。”遂不服,乃共出山……

结果是服丹弟子升仙而去,不敢服丹的两个弟子懊悔不迭。葛洪曾说:“夫求长生,修至道,诀在于志。”三个弟子的不同表现正可作志向是否坚定决定修道前途的例子。这样,个人的“志”成了是否能够成仙的先决条件。即是说,成仙的主动权掌握在每个人手里,而不是先天决定的了。

葛洪在多种养炼方法中特别强调金丹的作用,他说:“余考览养性之书,鸠集久视之方,曾所披涉篇卷,以千计矣,莫不皆以还丹金液为大要焉。然则此二事,盖仙道之急也。服此而不仙,则古来无仙矣。”(《抱朴子内篇·金丹》)《神仙传》里神人告诉刘根则说:

夫仙道有升天蹑云者,有游行五岳者,有食谷不死者,有尸解而仙者,要在于服药。服药有上下,故仙有数品也。不知房中之事,行气导引而不得神药,亦不能仙也。药之上者,唯有九转还丹,及太乙金液,服之皆立便登天,不积日月矣。其次云母雄黄之属,能使人乘云驾龙,亦可役使鬼神,变化长生者。草木诸药,唯能治病补虚,驻年返白,断谷益气,不能使人不死也,高可数百年,下才全其所禀而已,不足久赖矣。

和《列仙传》形成对比,《神仙传》里的神仙正有许多是炼丹服药的。服气、导引或房中术只是等而下之的方术。这也表明,把成仙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个人掌握什么样的的“技术”是起着决定作用的。

又,《神仙传写》仙人河上公“上不至天,中不累人,下不居地,何民臣之有?”即已超脱世俗权势的约束。《刘安》章写淮南王刘安受八公教,白日升天,结尾引录《左吴记》:

……安未得上天,遇诸仙伯。安少习尊贵,稀为卑下之礼,坐起不恭,语声高亮,或误称寡人。于是仙伯主者奏安云不敬,应斥遣去。八公为之谢过,乃见赦,谪守都厕三年。后为散仙人,不得处职,但得不死而已。武帝闻左吴等随王仙去更还,乃诏之,亲问其由。吴具以对,帝大懊恨,乃叹曰:“使朕得为淮南王者,视天下如脱屣耳。”遂便招募贤士,亦冀遇八公,不能得,而为公孙卿、栾大等所欺,意犹未已,庶获其真者。以安仙去分明,方知天下实有神仙也。时人传八公、安临去时,余药器置在中庭,鸡犬舔啄之,尽得升天,故鸡鸣天上、犬吠云中也。

这里极力贬抑世间权威:刘安自恃尊贵,却被处罚管理“都厕”;而武帝以帝王至尊对升仙却极表羡慕。魏叔卿的故事意义也同样:魏叔卿服云母得仙,降临武帝处,“帝惊问之为谁?曰:‘吾中山魏叔卿也。’帝曰:‘中山非我臣乎?’叔卿不应,即失所在”。魏叔卿本以为武帝好道,如此不得礼遇,大失所望,遂入太华山。武帝遣其子度世上山寻求:

……望见其父与数人于石上嬉戏,度世既到,见父上有紫云,覆阴郁郁,白玉为床,有数仙童持幢节立其后。度世望而再拜。叔卿曰:“汝来何为?”度世具说天子悔恨不得与父共语,故遣使者与度世共来。叔卿曰:“吾前为太上所遣,欲戒帝以灾厄之期,及救危厄之法,国祚可延,而帝强梁自贵,不识道真,而反欲臣我,不足告语,是以弃去。今当与中黄太一共定天元九五之纪,吾不得复往也。”

魏叔卿还告诫度世“勿得为汉臣”,鲜明地表现了与现实统治体制抗衡、决裂的观念。类似的观念《列仙传》里也有,但二者的精神实质不同。《列仙传》作为早期神仙传说体现了民众的反体制观念;《神仙传》力图肯定神仙的绝对性质,则显示道教神权抗衡世俗政权的努力。

这样,从思想史发展角度看,《神仙传》表现的是道教形成之后得到充分发展的神仙形态;从宗教史角度看,葛洪编撰《神仙传》,意在树立成仙的典范,指示修炼的途径,是真正的道教经典;从文学创作角度看,《神仙传》不仅每一章篇幅更长了,情节更复杂了,描写更充分了,更重要的乃是真正的、又是成功的道教文学创作。不过它在一定程度上却失去《列仙传》那种原始的、淳朴的情趣了。

作为传记文学的仙传

关于仙传的性质,柳存仁说:

它是有限的史料和更多的夸饰的叙述杂糅的,把它们看作文学性作品的创作,或是无从证明的信仰性的‘神书’……(《汉张天师是不是历史人物》,《道教诗探源》)

这也是指出仙传类作品的虚拟特征及其兼具宗教圣书与文学作品的双重性格。

如上所述,从文学角度看,《列仙传》和《神仙传》是最早的以仙道为题材的创作成果。正如希腊神话作为表现人类幼年时期思想观念的创作成果成为后世不可逾越的高峰,后出的仙传作品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水准也都没有出这两部作品之右的。

仅就这两部仙传在史传文学创作方面论,取得成绩是多方面的。举其荦荦大者:

开创以虚拟手法写作史传体例:

《史记》、《汉书》写作标志着史传文学创作的成熟,其主要特征和优长在写实,本质上是书写历史的史书,作为文学作品欣赏的价值是附属的。而神仙“传记”则全然是悬想产物,是纯粹的无所依傍的“创造”。作为文学作品,可与鲁迅所说的“释氏辅教之书”并称为“道教辅教之书”。这类作品作为传记文学写法是开创体例的。它直接影响六朝志怪小说创作。张华《博物志》、干宝《搜神记》、陶潜《搜神后记》等作品集里都相沿表现仙传内容;《神仙传》里的灵寿光、王真、东郭延、鲁女生、封衡等更直接见于《博物志》。唐传奇里有各种各样的虚拟的传记,如韩愈“以文为戏”给毛笔作《毛颖传》、柳宗元给小虫作《蝜蝂传》,还有韩愈的《圬者王承福传》、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梓人传》等以传记寓意的所谓“寓传”,等等,体例和写法都直接或间接受到仙传的启发。

悬想与写实交织的构思方法:

这就是柳存仁所说写仙传写作只靠“有限的史料”来“夸饰”,实际多数情况下没有什么史料。六朝志怪利用真实的结构框架来写出自主观悬想的怪异传闻,仙传实已开启这种构思方法。例如王子乔早已见于《远游》,是最早传说的仙人之一。《列仙传》里记载:

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求之于山上,见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顶。”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亦立祠于缑氏山下,及嵩山首焉。

这里王子乔被写成是真实历史上的太子,活动有具体时间、地点,吹笙作凤鸣也是现实情节,但写他被浮丘公接引上嵩山,三十年后乘鹤驻山头、举手谢时人等极富诗情的故事却是出自想象的。这个现实与悬想相交织的故事所表现的超脱世事、绝然高蹈的精神,引起后代无数人的共鸣,成为写作中常用的掌故。

而且,这种悬想与写实交织的写法在后出的《神仙传》里发展得更充分。如栾巴能捉鬼,有豫章郡庙鬼诈为天官,损害百姓:

(栾)巴自行捕逐,若不时讨,恐其后游行天下,所在血食,枉病良民。责以重祷,乃下所在推问山川社稷,求鬼踪迹。此鬼于是走至齐郡,化为书生,善谈五经,太守即以女妻之。巴知其所在,上表请解郡守往捕,其鬼不出。巴谓太守:“贤婿非人也,是老鬼诈为庙神,今走至此,故来取之。”太守召之,不出。巴曰:“出之甚易。”请太守笔砚奏案。巴乃作符。符成,长啸,空中忽有人将符去,亦不见人形,一坐皆惊。符至书生,向妇涕泣曰:“去必死矣。”须臾,书生自赍符来至庭,见巴,不敢前。巴叱曰:“老鬼何不复尔形!”应声即变为一狸,叩头乞活。巴叱杀之。皆见空中刀下,狸头堕地。太守女已生一儿,复化为狸,亦杀之。巴去,还豫章郡,多鬼。又多独足鬼,为百姓病。巴到后更无此患,妖邪一时消灭。

这是宣扬“符”的神秘功效的。符箓是道教的重要法术,早期的太平道已经使用。栾巴的活动有真实的具体环境、人物作为活动背景,描写他作为仙人的神通则是出于悬想的:鬼化为书生,骗娶太守女为妻,他书符迫使现形等等,现实的背景给人以真实感,悬想的描写惊动人心,从而达到宣教效果。后来各种文体多有“说鬼”(蒲松龄)的作品,大体采用类似构思方法。

神异情节造成强烈的戏剧性:

仙传里所写矛盾冲突往往具有特殊的尖锐性和戏剧性。葛洪的祖父葛玄是道教“葛氏道”的创始人,《神仙传》里已他“传说化”了,有这样的情节:

(葛)玄方与客对食。食毕漱口,口中饭尽成大蜂,数百头,飞行作声。良久张口,群蜂还飞入口中。玄嚼之,故是饭也。玄手拍床,虾蟆及诸虫、飞鸟、燕雀、鱼鳖之属使之舞,皆应弦节如人。玄止之,即止。玄冬中能为客设生瓜,夏致冰雪。又能取数十钱,使人散投井中。玄徐徐以器于上呼钱出,于是一一飞从井中出,悉入器中。玄为客致酒,无人传杯,杯自至人前,或饮不尽,杯亦不去。划流水即为逆流,十丈许。于时有一道士颇能治病,从中国来,欺人言“我数百岁。”玄知其诳,后会众坐,玄谓所亲曰:“欲知此公年否?”所亲曰:“善。”忽有人从天上下,举座瞩目,良久集地,着朱衣、进贤冠,入至此道士前,曰:“天帝诏问公之定年几许,而欺诳百姓。”道士大怖,下床长跪,答曰:“无状,实年七十三。”玄因抚掌大笑,忽然失朱衣所在。道士大惭,遂不知所之。(据《广汉魏丛书》本,胡校本简略)

这样描写神通变化,想象大胆神突,是中国传统文学作品所不见的。又樊夫人和丈夫刘纲较量法术的情节:

樊夫人者,刘纲之妻也。纲字伯鸾,仕为上虞令,亦有道术,能檄召鬼神,禁制变化之道。亦潜修密证,人莫能知。为理尚清静简易,而政令宣行,民受其惠,无旱暵漂垫之害,无役毒鸷暴之伤,岁岁大丰,远近所仰。暇日与夫人较其术,用俱坐堂上。纲作火烧客碓舍,从东而起,夫人禁之,火即便灭。庭中两株桃,夫妻各咒一株,使之相斗击,良久,纲所咒者不胜,数走出于篱外。纲唾盘中即成鲫鱼,夫人唾盘中成獭,食其鱼。纲与夫人入四明山,路值虎,以面向地,不敢仰视。夫人以绳系虎,牵归系于床脚下。纲每共试术,事事不胜。将升天,县厅侧先有大皂荚树,纲升树数丈,理力飞举。夫人即平坐床上,冉冉如云气之举,同升天而去矣。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斗法情节与佛典里舍利弗与六师外道斗法的故事类似,两者之间的关系值得探讨。

此外,《列仙传》和《神仙传》一类仙传,在创作主题、题材、人物、事典、情节、语汇、写作方法等等诸多方面多所创造,也给后世各种体裁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可资借鉴的资源。

至于这两部作品作为宗教史、风俗史、文化史等众多学术领域宝贵资料的意义与价值,则是另一个层面的事了。

值得注意的是,把《列仙传》与《神仙传》相比较,两部书内容、风格与写法显然有明显的不同;而这种不同则是由二者分别出在道教形成前、后不同决定的。这就又涉及宗教文学创作与宗教本身的关系问题。把这两部书当做宗教文学作品,对其优劣的评价可以讨论,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真正的道教经典的《神仙传》比起道教形成出自“神仙家”的《列仙传》确实缺乏那种原始的纯厚、天真的意趣了。可以联系另一个现象——道教里老子传记的写作来加以考虑。道教尊老子为教主。他最早的传记是《史记》七十列传里《老庄申韩列传》的第一部分。司马迁所述中有传说内容,但写的基本是真实人物老子,百家争鸣中的一家的老子。而后来道教给教主老子作传,则怀抱树立信仰偶像、宣说道教教理的明确意图。如唐尹文操《玄元皇帝圣纪》、宋贾善翔《犹龙传》、谢守灏《混元圣纪》等,都着意拼凑荒唐无稽的情节,把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当做图解教理的手段,则难于取得好的艺术效果了。

所谓“宗教文学”作品,首先是文学创作;它们不同于世俗创作,是因为要从宗教汲取创作灵感、思想观念、艺术手法、事典语言等等。它可以或应该替宗教作宣传,甚至同时是宗教经典,但要保持作为文学作品的基本性格,具有独立的艺术欣赏价值。

按这样的认识,《列仙传》和《神仙传》是两部具有典范意义的道教文学作品,是中国道教文学的奠基作品。

原文刊载于《中华遗产》2016年第04期

自古以来,人们便坚信通过修炼便可以求得长生不老,早日飞升成仙。但是你知道吗?妖怪也要修炼。只不过,它们修炼的目的不止于长生不老,修炼的手段也是五花八门。从野生妖怪,到可以在天庭上挂名;从毫无还手之力,到具有变幻出奇的法术,千妖万怪过修炼独木桥,一路过关斩将,殊为不易。那么,妖怪采取了什么修炼法门,经过了哪些考验呢?

《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人反德为乱,乱则妖灾生。”这话的意思是,只要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种反常、怪异的现象,都能归入妖的名下。难怪妖怪会这么多了。

有趣的是,最早与人类接触的妖怪,大多法力低下。与人发生冲突时,分分钟就原形毕露,非死即逃。东晋葛洪的《神仙传·栾巴》记载了一则神仙千里追踪灭妖的故事。栾巴听说庐山的庙宇里住了一尊“神”,常与人在帷帐中说话。栾巴心里好奇,就专程赶往庐山一探究竟。“神”听说栾巴要来,不再作声,逃得无影无踪。栾巴心知是妖,便穷追不舍。

妖跑到了齐地,化成一位俊俏小生,得到了齐太守的欢心,遂做了太守的上门女婿。原以为这样便能过安生日子,没想到栾巴竟也找到齐地,一定要见此上门女婿一面。妖心里发虚,怎么也不肯出来会面。栾巴就给了太守一纸灵符。见了灵符,小生显了原形,原来是一只猩猩怪。猩猩怪并未害人,栾巴还是本着除恶务尽的精神,砍下了它的头。在道法面前,猩猩怪显得不堪一击。

栾巴毕竟是得道高人,妖怪敌不过也说得过去。但就连普通人,猝然遇妖,也能一展身手。刘宋时期的《齐谐记》里有一位叫吕思的,和夫人在国步山间的一间破庙中投宿。半夜吕思醒来,忽然发觉夫人不见了。吕思起身寻找,看见眼前凭空出现了一间门厅,正当中坐着一位戴乌纱帽的官员。见吕思进来,官员的左右立刻奔上前厮打。这时吕思手里只提了一把刀,他挥刀乱砍,左右望风披靡,杀死了百余“人”。这些人倒地身亡后,都化为死狐。再看那门厅,居然是一座坟茔,里面藏着一群被掳掠的女子。吕思凭一己之力,不仅解救了夫人,还捣毁了一处妖窝。

在古人的观念中,猫很容易修炼成妖。本张图描绘了猫妖修炼的过程:每到夜半月圆之际,猫就蹲坐在屋檐上,张口对着月亮,汲取月光的精华。久而久之,乖乖猫就变异成妖成怪了。感天地精气,是成妖的必要条件。绘图/杉泽

除了与人冲突非死即逃,初生的妖怪也面临着天敌的威胁。东晋干宝的《搜神记》卷十八中说,“魑魅忌狗,所别者数百年物耳;千年老精,不能复别。”意思是说,狐天生怕狗,即使数百年的老狐也会怕狗。百年老狐,必定已经成了妖怪,但仍然怕狗,因而需要继续修炼。修炼的时间越久,道行越高,千年狐妖便不再怕狗了。

妖怪修炼除了可以解决天敌的威胁,还有更大的好处。六朝郭璞的《玄中记》中提到一种“天狐”,据说它能在天界挂名说上话,不仅法力低的法师奈何不了,即使法力强悍的,抓住了都不能杀,只能杖决。更有甚者可以通过潜心修炼而位列仙班,享受人间烟火。唐《广异记·长孙甲》中所记三万岁的狐刚子,即位列仙家,乘五彩云来。听说他的狐狸子孙受到道士欺凌,甚至打了道士一百棍。

修炼成功之后有如此多的好处,妖怪们哪有不动心的。只不过,妖怪修炼讲究阶梯性。对于“芸芸众物”来说,无论是动物还是器物,首先得变成妖怪,而后通过修炼以求飞升。

要变成妖怪,首先必须耐得住漫长的时间,舍此别无捷径。汉代时,“物老成精”的观念便深入人心。东汉的王充,在《论衡·订鬼》一文中,探讨了妖怪的由来:“夫物之老者,其精为人,亦有未老,性能变化,象人之形。”王充认为,器物用得久了,会沾染天地精气。精气会扰乱物的本质,进而发生质变,成为妖怪。及至东晋时的葛洪,在《搜神记》中将这种观念追溯到孔子,并说:“妖怪者,盖精气之依物者也。气乱于中,物变于外。”年深日久的物品,除了聚集精气,本身的衰败也为变异提供了可能。

除了器物,时人认为动植物也能在时间的作用下变异成妖。郭璞在《玄中记》说,百年老树的汁叶赤色如血;千年老树,它的灵气能化为青羊;而万岁之树,灵气便是一头青牛,能在人间漫游。与植物相比,动物花同样的时间,会取得更明显的效果。在《抱朴子·对俗》中,300岁的老鼠精就能占卜吉凶,知晓千里以外的事。

除了存在时间够长久,道教认为,万物修炼成精的基本条件,就是拥有七窍。七窍,是身体的七个孔洞。五脏的精气通达于七窍,五脏健康与否,从七窍的变化中就能反映出来。同时,七窍也是生物体与自然界沟通的媒介。所以天地精气藉由七窍进入物件,异化成妖。这一条,可难坏了没有生命的器物。那么器物就不能成妖怪了吗?答案是可以。只不过,器物妖有另一条养成之路。

《阅微草堂笔记·肖形能化》中介绍说,“凡物太肖人形者,岁久多能幻化”,意思是只要是器物太像人的,时间长了之后大都能幻化成生物。文中,主人公中涵说了一个故事:他在旌德县的时候,有一位同僚耗费一百两银子让工匠制作了一个女子。只见得那女子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这位同僚便把制作出来的女子带回家里,以供解闷。谁知道,不出几日,仆人相继发现院子里竟然有不认识的女子在活动,后来仔细一看,那活动的女子长得竟和制作的女子一样。这种器物已经具备了生物的外形,变化成妖怪更加理所当然。

除了形象逼真,器物想成精,还可以借助外力,从活物身上沾染精气。在原始巫术中,人们认为人与自身丢失的毛发、指甲等有着特定的联系。人身上的东西都带着原主的精华。其中,鲜红温热的人血,被认为是精华的渊薮,成了最好的选择。纪晓岚说,他听说过一则秃鹰沾染人血后成精的传说,:“又尝从禽晚归,渐已昏黑,见小旋风裹一物,火光荧荧,转旋如轮,举铳中之,乃秃笔一枝,管上微有血渍。明人小说载牛天锡供状事,言凡物以庚申日得人血,皆能成魅,是或然欤。”

如果没有机会沾染人血,经常与人接触的器物也是可以成精的。《阅微草堂笔记》卷八中便记载了一盒雕牙秘戏像成精的故事。纪晓岚的幕友收藏了一盒雕牙秘戏像,把它当宝贝似的放在枕旁盒子中。有一天,戏像不翼而飞,遍寻室内,还是没找到。纪晓岚评论到,这雕牙秘戏像大概常在枕席之间,吸收了人的精气,久而久之化为妖了吧。不过,器物妖大多法术低下,对人无害。它们成精之后,该如何修炼以致飞升,至今无人知晓。

上图为《聊斋志异》中于璟挑破蛛网、救出绿衣女的场景。于璟邂逅的“绿衣女”,是一只绿蜂变化的,虽能化成莹莹少女与书生相好,却因妖怪修炼的火候不到,被蜘蛛网罗。供图/国家图书馆

相较器物妖成妖修炼的晦暗不明,动物修炼成妖的道路要宽广得多。当然,动物妖修炼也有一些不可思议的前提。以狐为例,相对于外形不讨人喜欢,并且常以原形出现的蝎子、蜈蚣来说,狐有着更大的优势。它不仅外形可“魅”,而且能与人语,因此成功机率要大一些。

清无垢道人撰写的《八仙得道》,还提出另外一种前提——看出生。在《八仙得道》中,老神仙对鼠怪便说出了这么一段语重心长的话:“我可怜你修炼数千年,不但未成正果,连人体都不能变化,这都是你出身太低,无缘得见真仙的缘故。如今不必再去做那头钻泥土的生活,可就在我这洞府,当一个守卫童子,让你慢慢的得点真诀,传些法术,就可脱胎换骨,先成人道。不消一二千年,即可转成仙体。”

对于动物妖,历代志怪小说大都受宗教的影响,指出了两种修炼方法:或遵循佛法,或修道升仙。这两种修炼方式,有着本质的不同。

就佛教而言,成佛与否,全在一念之间。佛教禅宗史书《五灯会元》卷三中记载了禅宗名僧洪州百丈怀海的故事,说一只野狐经过怀海的点拨,既言大悟,便修成正果。在历代志怪小说中,因为听经、诵经而成佛的妖怪数不胜数,《湖海新闻夷坚志续志》就记载,一只鹦鹉常年听僧人唱诵佛经,受到感化,死后就佛化成了一枚舍利。

与佛教不同,道教所讲的神仙,是修道而致。修道即为修炼,道教认为的修炼可不是一念之间那么简单。不过道教也有相对的捷径,那就是服用丹药。东晋道学家葛洪观察到,丹砂和黄金各种奇妙的特性,堪称仙家至宝。丹砂烧炼的时间越久,能生出越多的变化;反之,黄金的性质很稳定,无论怎样烧炼,也百炼不消,埋入土中,则是万古不朽。假使人服用丹砂和黄金制成的丹药,人就能实现长生不死,达成“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的效果。

于是在志怪小说中,妖怪便遵循服丹修炼的方法,倘若有动物有幸尝到丹药,它们还会飞升。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鸡犬升天”的故事:葛洪《神仙传·刘安》记载,“时人传八公安临去时,余药器置庭鸡犬舐啄尽升”。传说淮南王刘安丹成仙去,鸡犬吃了药渣也飞升去了。

上图为《聊斋·阿纤篇》的情景,奚山怀疑窈窕秀弱的阿纤为老鼠所变,就养了一只猫来试探真假。在猫的火眼金睛里,阿纤何处可藏?阿纤郁郁不快,最终翩然而去,遇见曾经的天敌,妖怪心里还是很不舒服。供图/国家图书馆

但光有丹药,没有高人点拨,有些妖怪还不能成仙。在以狐妖为主角的作品《瑶华传》中,南华雄狐欲成仙,却不耐苦修,竟走歪道采补,结果被斩杀。之后雄狐真魂不散,拜求剑仙拯救,经过剑仙的指引,转世投胎,成为文武全能的英才,还平定了叛乱。雄狐终究是经过剑仙的点拨,方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

如果没有丹药吃,也得不到高人点拨,那么妖怪该怎样修炼呢?别急,还有存想思神之法。唐代道士司马承祯在《天隐子》中对“存想”进行了解释:“存,谓存我之神;想,谓想我之身。”存想,就是指闭目静思身中诸神之存在,和显现的修炼法术。这有一点像打坐观想的意味。《太平广记·姚坤》中的狐狸说:“我狐之通天者,初穴于冢,因上窍,乃窥天汉星辰,有所慕焉。恨身不能奋飞,遂凝盼注神。忽然不觉飞出,蹑虚驾云,登天汉。”这只住在荒坟洞穴里的野狐,因为洞上有个小孔,能看见天河的星星,于是每日凝神注视星星,终于得道,在不知不觉中飞了出去,凭空驾云,飞上天河。

上文所说的几种修炼方式,都属于正派途径,只不过耗时很久,许多妖怪没这个耐心。所以人们赋予妖怪另一种快速有效的修炼方法——采补术。但是这种方法一不小心就会“干天律”,“易入邪术”。

采补术源于道教的内丹修炼。道教内丹修炼分为南北两宗,南宗又有单修、双修二派。双修派认为,修炼内丹,就是要取得男女精气,修成纯阳之体,变形飞仙。明朝嘉靖皇帝就深谙此道。据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载,嘉靖皇帝信任的道士邵元节、陶仲文,向皇帝进献了“红丹”方药。这种方药是用童女初次月经的经血炼成,赤如丹砂。嘉靖帝为了长生,便大量征召童女,利用她们的处女月信制成丹药。可怜的宫女们还要保持身体“洁净”,不许吃饭,只能吃桑葚饮露水。小小宫女们不堪其苦,就合谋了勒死皇帝的“壬寅宫变”。

妖界的想象,可谓都是人间的印像,采补术自然也就行之于妖界。明代志怪小说中的狐女,就有一些自荐枕席的故事。

明代《狐狸缘全传》里有这样一只狐狸。它幻化为美女,施采阳补阴之术,淘虚了周公子的身子,令周公子面黄肌瘦,形销骨立。但这狐精却很不满意,嫌他“交欢之际少气无力,觉得不能满其所欲”,振振有词地指责道:“太生的虚弱无用,不足耐久,半途而废,枉费了一片心机。世间男子若皆如此,凡我采补者流,几时方到成仙之位?”

这采阳补阴之术,既为旁门左道,一旦施行不慎,便适得其反。在明代传奇小说集《广艳异编》中,有只吸取日精月华几百年,只差阳精,就能修炼成仙的狐狸,它看中了王生,于是变成美妇方氏夜夜与王生交合。哪知,狐精竟由此怀了身孕。产子之后,死在峰巅塔下,几百年的修行功亏一篑。

对旁门左道的风险,狐妖自己很清楚。《阅微草堂笔记》记载了一段狐妖修炼成仙的自白:“凡狐之灵者,皆修炼求仙。……次则修容成素女之术,妖媚蛊惑,汲精补益,内外配合,亦可成丹。然所采少则道不成,所采多则戕人利己,不千冥谪,必有天刑,若是者吾不敢。”这只狐仙谨慎小心,终于修仙得道,在这条求仙路上,又有多少狐妖莫名其妙地倒下了呢?

有时,仅是想展露一下才华,翘一翘骄傲的小尾巴,就让修炼之道戛然而止。《搜神记》中,有只千年老狐就是这样中断了修行之路。

燕昭王的墓前有只千年老狐,它和墓前华表是好朋友。有一天,西晋政治家、文学家张华路过燕昭王墓,狐狸心痒难耐,就化作一位书生,想会一会张华。他自信地问华表:“凭我的才华,见张司空(即张华)行吗?”华表说:“我看你还是算了。你的才情的确很高,但我恐怕张司空气度太小,难以包容。弄不好你就回不来了,反而会连累老兄我。”狐狸不听,执意和张华见面。张华见他“总角风流,洁白如玉,举动容止,顾盼生姿”,很器重他。但转念又一想,这么英俊潇洒的书生,不是鬼魅,就是狐狸。最后,张华派人取来墓前华表,点燃后照向书生。狐狸立刻现了原形。想显摆一下的狐狸,不仅断送了千年的修行,也害了朋友——这是说妖还是说人呢?

在《玄中记》中,郭璞为狐妖描画了一条清晰的成仙之路:“狐五十岁,能变化为妇人。百岁为美女,为神巫;或为丈夫,与女人交接。能知千里外事,善蛊魅,使人迷惑失智。千岁即与天通,为天狐。”耗费无数光阴,只为一心修仙;即便有幸成为妇人,做了美女,化身神巫,能知晓千里外事,甚至在天庭挂上了号成了天狐,心中的烦恼想来不会比做狐狸的时候少。如此,妖怪还是过好平静的“妖生”,别对仙界抱有过高的期望吧。

从妖怪的修炼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妖怪的修炼理论与方法,和以道教为主的修炼理论是平行且同步的。结论也许比较简单了:妖怪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精神产品,而不是这个世界的真实存在。那么妖怪的修炼手册,也就难出其右了。

唐代诗人顾祝《岁日作》诗说:“不觉老将春共至,更悲携手几人全。还将寂寞羞明镜,手把屠苏让少年。”宋代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也说:“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都是这种风俗。 过年饮酒又和迎新送旧有关,民间的习惯都是守岁守到半夜,即从除夕那天的亥时至元旦那天的子时之间开始入席,称之为“分岁酒”。一家人欢欢喜喜地喝完分岁酒之后,长辈还要给小孩子们分“压岁钱”。旧时的风俗,压岁钱规定一百枚,用红绳串好,取百年长寿的意思。当然,后来改为给银元、给钞票,数目也就不再讲究了。 关于过年饮酒有不少有趣的故事,最有趣最神奇的要数栾巴的故事。据晋朝人葛洪的《神仙传》说,东汉蜀郡(今四川》人栾巴有道术,官居尚书。元旦朝廷大会堂,赏给群臣饮新年酒,栾巴举杯将酒含在嘴里,不吞下肚,却朝西南方向喷吐。殿上的纠察官便向皇帝禀报,弹劾他大不敬。皇帝下诏询问,栾巴叩头谢罪道:“我的故乡成都失火,所以用酒化雨去救灭火灾,哪里敢帮作失礼之事!”皇帝便下诏差人到成都调查。成都方面回报:“大年初一成都市上大火,延烧到午餐时,才有雨从东北来,熄灭了火,怪的是雨里还有一股酒气。”这个故事在《后汉书方术传》中亦有记载,不过说是郭宪的故事,叙述也很简略;到了葛洪手里,经过一番改造,变成了栾巴的故事,就显得十分神奇了。

历史上第一个有名姓记载并记入历史的太监是竖刁,为了表示对齐桓公的忠心,自行阉割。

太监也称宦官,指中国古代被割去睾丸后失去性能力的男性,是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宦官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诗经》、《周礼》、《礼记》中都有关于宦官的记载。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大都设置了宦官。

周朝开始有了太监制度,但是没有留下第一个做太监的人名。因为西周作为一个部落时,就已经开始有受过宫刑的人伺候贵族的事,应该是无名无姓。第一个有名姓留传下来的宦官不是赵高,也不是嫪毐,而是齐桓公姜小白时代的竖刁!

竖刁,或作竖刀,春秋时齐国宦官,为了表示对齐桓公的忠心,自行阉割。负责掌管内侍及女宫的戒令,是有史记载最早的宦官。宦官称“太监”,是隋唐以后的事,地位较高的内监就被称为“太监”。据记载,我国先秦和西汉时期的宦官并非全是阉人;自东汉开始,才全部用阉人。

其实,太监并不是中国的特产。在古代埃及、希腊、罗马、土耳其、朝鲜,乃至整个亚洲都有太监。但是,中国的太监制度是在历史上占有相当分量的。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中,太监不仅涉足王公贵族、高官显爵的生活中,而且还涉足于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在辛亥革命以前的中国,历朝的衰亡大都与太监作乱有关,汉、唐、明三朝的覆灭与太监的专横暴虐有直接关系。

扩展资料:

太监介绍:

太监本为官名,唐高宗时,改殿中省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只有地位较高的内监就被称为“太监”。后宦官亦通称为太监。巡、元官署以其为主官者不少,隋、唐有大监,“大”或作“太”,亦与宦者无关。

明内廷有十二监,主官均称太监,由阉人担任,主官以下宦官,无太监之名。清始以太监加诸所有宦官,宦官与太监遂为同义词。古代宫廷里受过宫刑的寺人便是宦官。

宦官称“太监”,是隋唐以后的事。唐高宗时,改殿中省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后宦官亦通称为太监。到了明代,宦官权势日增,人们就把所有宦官都尊称“太监”,太监也就称为宦官代名词了。

在明朝,宫廷有外三监,分别是国子监,钦天监,上林苑监。国子监是国家最高学府,钦天监是管理气象天气的部门,上林苑监是管理畜牧种植的部门。

除外三监外,有内十二监,司礼监,内官监,司设监,御马监,尚膳监,御用监,直殿监,印绶监,尚衣监,都知监,神宫监,尚宝监,这内十二监都是有宦官管理。

所谓监就相当于宦官的部门和职责,十二监总领事叫做提督太监,十二监里掌管事物的宦官才叫太监,太监位居四品。十二监中权力最大的是司礼监,像冯保,刘瑾,魏忠贤都是司礼监。

太监旧称宦官,而“宦”,星座之名,宦者四星在帝座之西,因用以为帝王近幸者的名称。又称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等。太监,于京中也称宦官、公公、寺人、内官、内侍、中官、中贵人,是指古代宫廷中替皇室服务并阉割掉外生殖器的男性。

明朝开始又叫年纪大的太监为伴伴。宦官是负责宫廷杂事的奴仆,不得参与国家政务,但因与京中皇室朝夕相处,遂能博取信赖或有可乘之机,故在一些朝代中存在着宦官掌握国家政务大权的情况。中国京城早期宦官不一定都是阉人,在东汉之后才完全使用阉人做宦官。

以上就是关于神仙传中的宁子是谁全部的内容,包括:神仙传中的宁子是谁、《幼学琼林》卷四·释道鬼神原文及译文、虚构的传记(下)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6191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4
下一篇 2023-04-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