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是在个体成长过程中从本我那儿分化出来的。当本我的要求与现实相抵触而不能得到满足时,便产生了自我。自我本身没有能量,它的动力来自本我。自我的职责是在本我与外部现实之间进行调节,对本我的要求进行修改,使之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得到满足。所以自我受“唯实原则”的支配。
“自我”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代表理性和机智,具有防卫和中介职能,它按照现实原则来行事,充当仲裁者,监督本我的动静,给予适当满足。自我的心理能量大部分消耗在对本我的控制和压制上。任何能成为意识的东西都在自我之中,但在自我中也许还有仍处于无意识状态的东西。
超我是人格的道德部分,它代表的是理想而不是现实,要求的是完美而不是实际或快乐。超我是由自我中的一部分发展而来的。它由两部分组成:自我典范和良心。自我典范相当于幼儿观念中父母认为在道德方面是好的东西,良心则是父母观念中的坏的东西。自我和良心是同一道德观念的两个方面。
这三个名词,相信不管是不是学习心理学的都应该听说过。弗洛伊德在描述人格时,创立了结构模型,将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
这是人最自私的一部分,只关注个人的欲望、本能而无视道德伦理,遵循”快乐原则“。弗洛伊德认为,人在出生的时候是只有一个人格结构的,也就是本我。这也非常好理解,婴儿有什么特点?饿了就吃,渴了就喝,好奇的东西就去抓,丝毫不会顾及东西是否安全、其来源是否合法。这种本我的冲动贯穿于我们的一生,也是最原始的动力。
自我:
随着婴儿长大,其与环境的互动渐渐增多,人格结构的第二部分“自我”逐渐得到发展。这部分最大作用就是在当前情境下以现实的方式满足本我的冲动,遵循”现实原则“。举个例子,当你感到饥饿时,本我的冲动会让你直接吞咽旁边货架上的食物,而自我知道这种行为如果被发现会遭受惩罚,便会思考如何在不被发现的情况下吃到食物。
超我:
第三部分的形成大约在5岁的时候,最开始时,“超我”主要代表了父母的价值观和标准,随着年龄的长大,受社会的影响逐渐增多。“超我”对能做和不能做的事情有更多的限制,对于违反道德的行为会进行惩罚,主要手段是使自我产生罪恶感。有人将其直接译为良心,通俗地来讲,就是我们内心“圣母”的那部分。在上一段的例子中,“超我”会让我们乖乖拿着食物去前台结账,甚至会对心中曾有过的“不想付钱就吃到食物”的想法而感到愧疚。
总结一下:
理解这三者的基本概念后,我们结合实际生活就会发现,过强的本我和超我都会对机体造成不利的影响。当一个人“本我”过于强势,他可能做出恶劣的行为甚至触犯法律;当一个人“超我”过于强势时,他会因为过分自责而长时间处于焦虑的状态,严重时会导致一些心理问题,比如我们熟知的抑郁症。引用书本上的一句话“在健康人的身上,强大的自我不允许本我或超我过分地掌控人格。三者的斗争永不停止,每个人意识之下的某处,永远存在着自我放纵、考虑现实性和强制执行严格道德准则三者之间的紧张状态。”
微冷的夜窗外,万家灯火通明,暖暖地印在心里。再忙的日子里也别忘了留点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好好地与自己呆在一起。那就从心理学最基础的知识梳理与分享起步吧!
心理学上说的三个我,是指弗洛伊德提出的“本我”(完全潜意识)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识)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成三个层次:本我、自我、 超我。本我是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它一方面调节着本我,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是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追求完善的境界。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是人的理性部分,往往处于社会生活的现实要求、超我的道德追求与本我的利益追求之间,按照现实原则协调矛盾,尽可能地寻找权宜之计,是个体最终行为表现的决策者,时而管理本我,时而服从超我。只有自我知道活动的目的和方向。
超我是人格系统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它由人的道德律、自我理想等所构成,可简单区分为“理想”、“良心”两个层次,在“理想”中既包括自我理想,又包括社会理想。它是自我的产物,是自我倾向于社会外界那方面的因素生出的。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意识所分为的三部分,即本我,自我,超我构成了人的完整的人格。
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可以从他们之间的联系中得到合理的解释,自我是永久存在的,而超我和本我又几乎是永久对立的,为了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自我需要进行调节。
若个人承受的来自本我、超我和外界压力过大而产生焦虑时,自我就会帮助启动防御机制。防御机制有:压抑、否认、退行、抵消、投射、升华等等。
简单来说,本我是人的本能,超我是我们的理想化目标,自我则是二者冲突时的调节者。
晚期,弗洛伊德由于解释社会现象的需要,把他的心理结构理论作了修正和补充。形成了他的个性理论,他把人的个性垂直地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
①本我(拉 Id) 本我是人性中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无意识部分。它由先天的本能、基本的欲望所组成,同肉体相联系。本我的唯一动机是趋乐避苦。
②自我(英self;拉ego;德Ich) 自我是人性中的理性部分,通过幼儿期受父母教导和与外界交往而形成。“自我”一方面遵循“现实的原则”监督本我,另一方面寻找社会允许的条件实现本我。
③超我(super-ego) 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超我一方面按照“至善的原则”指导“自我”去监督“本我”,另一方面它直接控制“本我”。
以上就是关于哲学中的“本我、自我、超我”分别代表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哲学中的“本我、自我、超我”分别代表什么、科普向:弗洛伊德提出的“本我、自我、超我”、什么是"本我、自我、超我"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