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是有什么构成的

地震强度2023-04-23  15

分类: 理工学科

问题描述:

不要跟我说真空什么都没有,如果什么都没有的话,那么空间本身也不会被包含在内。那么真空是有什么构成的呢?

解析:

真空是指没有任何实物粒子存在的空间,地球以及星球中间的广大太空就是真空。物理学上的真空,是指稀薄的气体状态,又可分为高真空、中真空和低真空。一般是用特制的抽气机得到真空的。它的气体稀薄程度用真空计测定,现在已能用分子抽气机和扩散抽气机得到1/1011大气压的高真空。真空在科学技术,电真空仪器,电子管和其他电子仪器方面,都有很大用途。

真空

vacuum

按其词源本义是虚空,即一无所有的空间;按现代物理

的观点,真空不空,其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物理内容。

人类关于真空的认识经历了几次根本的变革和反复。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认为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原子之外就是虚空。17世纪R笛卡儿提出以太漩涡说,认为空间充满了以太,并用以说明行星的运动。不久I牛顿建立以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为基石的牛顿力学,成功地解决了行星绕日运动问题,引力被认为是超距作用的,无需以太作为传递媒介,从而否定了以太论。19世纪发现光的波动性,认为波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特别是后来发现了电磁场的波动性,以太论再度兴起,认为宇宙中不论何时何地,任何物体内无不充满了以太,光和电磁波被解释为以太的机械振动。后来虽然在观念上有所变化,把光和电磁波看成电磁场的振动,但以太仍然保留着某种绝对的性质,它可以看成是描述万物运动的绝对静止的参考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种试图探测地球相对于以太运动速度的实验均告失败,A爱因斯坦建立狭义相对论,再次否定了这种作为绝对静止以太的存在。稍后,爱因斯坦在用场论观点研究引力现象时,已经认识到空无一物的真空观念是有问题的,他曾提出真空是引力场的某种特殊状态的想法。

首先给予真空崭新物理内容的是PAM狄拉克。狄拉克于1930年为了摆脱狄拉克方程负能解的困境,提出真空是充满了负能态的电子海。当负能态的电子吸收了足够的能量跃迁到正能态成为普通电子时,电子海中才能留下可观测的空穴,即正电子。从体系的能量角度考查,这种情况比只有电子海的真空状态要高,因此真空就是能量最低的状态。从现代量子场论的观点看,每一种粒子对应于一种量子场,粒子就是对应的场量子化的场量子。当空间存在某种粒子时,表明那种量子场处于激发态;反之不存在粒子时,就意味着场处于基态。因此,真空是没有任何场量子被激发的状态,或者说真空是量子场系统的基态。

关于真空的近代认识不再是哲学上的思辨,而是可通过实验来检验的。有不少现象都需要用真空的近代观念予以说明。例如氢原子能级的兰姆移位和电子的反常磁矩,实验上已经以非常高的精度证实了真空极化的效应;高能正负电子对撞湮没为高能光子,反之高能光子可使真空激发出大量的粒子,也是很好的明证。对于真空的认识尚属初级探索阶段,物理学家还在探索真空自发破缺和真空相变等问题,必将推动物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真空具有如下性质:真空非无,并非什么都没有,它是所有粒子共同的基态,可以这么说,粒子就被激发的真空,真空就是未被激发的粒子,粒子的存在就体现于可以被作用,或者更确切的说,粒子就是一种作用,任何脱离真空的所谓绝对的孤立的粒子是不存在的,真空时刻都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中,粒子的每一个变化都离不开与真空的互动,粒子和真空的互动是无时无刻都在进行中的,任何绝对静止的物质是不存在的,粒子的本质在于的空性。

不会

给你一个相关的吧

科学的以太观

--------------------------------------------------------------------------------

科学的以太观

对新一代的物理学家来说,以太可以说是一个久违的概念了.因为在二十世纪初的那场物理学革命中,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为了统一实体和场,不得已否定了以太观,从此没有以太的概念也进入了物理学界。以太是什么?它是否真的存在?自从1965年人类探测到宇宙背景的微波辅射以来,以太又成了人们新一轮的争论话题,特别是在近几年来,理论和观察证明,真空本身就是物质的一种运动状态,它充满着我们难以观察的混沌物质,而且这种物质弥漫于整个宇宙空间,无所不在。虽然人们尚不清楚这种物质的真实面目,但完全否定以太观无疑是错误的,新的以太观势在必行。

以太观是古希腊的先哲们用于描述世界本源的观念。不过,最早这里的以太被泰勒斯称之为水,被阿那克西米尼称之为气,被赫拉克利特称之为火,最后才被亚里士多德称之为以太。以太观是一种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气一元论"相类似的观念。它认为:自然界是连续的,统一的物质--以太充满着整个宇宙空间,尽管自然界的物质是丰富多样的,但这些物质都是由连续性的以太组成的,它们的差异只是由于形态、秩序、位置上的不同造成的。

"气一元论"在古中国是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且贯穿于整个传统文化的始终。而以太观在古希腊文化中则只是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与此对立的还有原子论。出现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古希腊的以太观与古中国的"气一元论"是有所不同的,这突出地表现在古中国的"气"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东西,用现代物理学的语言来说就是物质和能量的统一体。而古希腊的以太则是一种死寂的东西,它只相当于现代物理学中的关于物质的概念,尽管象赫拉克利特等这些先哲们也提出了类似于"气"的那些光辉的创见,但总的来说,以太并没有摆脱它机械的性质,这使它在描述物质的多样性方面出现了障碍,以致于它最后被淹没在西方科学发展的洪流之中。

在近代物理学的发展之中,以太观是由笛卡尔重新提出来而进入物理学的。之后莱布尼兹发展了这个学说。因为在他们看来,"宇宙中并不能有天然不可分的原子或物质部分存在","要是世界充满了坚硬的微粒,它们既不能屈缩让位又不能分割,就像人们所描述的原子那样,那么运动就是不可能的。"为此,笛卡尔还提出了"以太旋涡说",不过,"笛卡尔以太"模型中的以太是静止不动的,而且与周围实体没有任何关系,它只起着传递实体间相互作用力的作用。而莱布尼茨觉察到了"笛卡尔以太"模型中的困境,为了使"以太"能够运动起来,莱布尼茨便从东方的"元气"学说中"移植"过来元气有聚散、屈伸等观念。他认为,以太"实际上并没有根本的坚硬性,相反地,流动性倒是根本的"。关于以太为什么可以"流动",在莱布尼兹看来,是因为以太本身具有"活力"。即运动是来自物质的运动,亦即中国"气一元论"的"动非自外"的观点。

以太学说进入物理学之后,首先就被惠更斯用于光本性的描述,即光的波动学说。按照这种学说,光和水波、声波一样,是由连续的媒介来传递的一种机械波,这种媒介就是连续在宇宙空间的以太。不过,当时惠更斯只是认为光是一种与声波类似的纵向振动,而实践却证实光是一种横波,为此曾出现了一次关于光波动学说的危机,但很快菲涅耳就设想了一种新的以太模型解决了这个问题,从此,光的波动学说就占据了物理学上主导地位,之后,光的电磁波理论的成功更是让人们确信了光的波动学说的科学性,而以太这个波动学说的基础也相当然地被认定是客观存在的东西。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当时几乎所有物理学家都把以太的真实存在看作是肯定的事实,而且根据无数经验,特别是通过光学与电磁学的实验,对这种不可思议的物质的许多作用已经有所了解。如法拉弟的"磁力线"和"电紧张状态"的描述,麦克斯韦的涡旋电场假设和一环套一环的电磁互感等等。但以太究竟是什么,它和以太空间中的物质有什么关系,它又是如何传递作用力的等等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以致于关于以太学说的危机一出现,便马上遭到了否定。

今天不少人把光速不变实验看作是对以太学说最有力的否定。其实不然,光速不变实验只是证明了地球与它的空间并没有绝对的移动,但这并不否认以太是在运动中存在的,而且斐兹杰惹和洛伦兹分别用收缩假说较为科学地解释了光速不变。更为重要的是,爱因斯坦也并不是要完全否定以太学说,它只是自以为提出了一个更为合理的学说即光的量子假说,这个假说可以将自然的连续性和间断性统一起来。因为他发现,在光这种独特的物理现象中,同时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性质--波动性和粒子性,显然,这些性质是在同一物体中表现出来的,因此必然存在一种统一的东西可以解决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所以,他在提出光的量子假说的同时就指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波动性仍是对自然连续性的认可,而粒子性则是对自然间断性的说明,两者表面看起来是矛盾的,但在实质上却可以统一起来,为此他还多次说明,他的学说只是一种"权宜之计",仍需要进一步发展。

应该说,绝大多数物理学家对爱因斯坦的误解是很深的,他们自认为爱因斯坦否定了以太观就是否定了宇宙空间中连续的物质,光的量子假说在实验上得到证明就是肯定了粒子是世界的唯一本质,剩下的只有虚空而已。事实上,正是这种误解,导致了物理学上那场著名的量子论战。不过,量子论战的结果是令人遗憾的,它不仅明显地与几千来的哲学思想相违背,而且将科学的标准也弄模糊了。在二十世纪以前,科学家们还一直相信"自然规律神圣不可侵犯",而在二十世纪那场物理学革命以后,自然规律的内在的必然性被否定了,取而代之的是随机的几率。这样一来,一直在无形中制约人类的自然规律便在人们观念中消失了,人类一跃成为"上帝的翻版"。

至今还有不少人对那场物理学革命津津乐道,因为它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方便。但更多有哲学头脑的科学家却清醒地发现,自从那场物理学革命以后,人类思想也随之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混乱时期,也正是这种混乱造成了人们对自然肆无忌惮的破坏,人类又面临着一个更大的困境。显然,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并不在科学本身,而是以人类为自然中心的时髦哲学造成的,正是这种哲学观念的支配让物理学家们走上了否定自然内在必然性的道路,同时物理学也跌进了神秘主义的陷阱。

科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相信一个不依赖于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自然规律决定了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在经典的物理学中,许多物理学家认为这种规律只是少数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但事实上则不然。自然界的物质是统一的,这种统一就体现在丰富多样的物质都是由同一种东西组成的,不管我们给这种东西起一个什么样的名字,如"以太"、"气"等等,但它们的性质都是一样的,紧张、反抗、充满生命力是它们的共性。因此,自然规律根本不是什么物质性的东西,它只是一种内在于物质本性的"理"。显然,这种"理"不是我们任何精密的仪器所能观测得到的,它只能由理性的思辩才能够获得。

自然界的本质是简单的,这是有史以来几乎所有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共同的看法,因为他们都从内在的体验中和对外在世界不同事物的相互转化的观察中领悟出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也正是这种统一性触发了他们对终极自然规律的坚定信仰和无穷尽的追寻。不过,西方科学一直是沿着还原论的思路来探索终极的规律的,而且由于这种方法的成功,不少科学家开始迷信于这种科学的观察和实验,认为它完全可以帮助我们认清自然的终极设计,以致于几千年来的哲学成就被它抛在一边。今天的科学正是处在这样一个茫然的时刻,虽然局部的研究逐渐深入到更微观的层次,但我们对宇宙整体的全貌仍然一无所知。最明显的是就是在对宇宙空间的认识上,至今科学家们还相当然地否定连续在宇宙空间的统一物质,否定空间中物质本性上的充满生命力的运动,这样一来,不仅本不存在的生命问题成了最大的难题,而且连万有引力、电磁力等这些物理上研究最清楚的力学现象也仅仅停留在表象的认识之上。

以太做为真实的物质存在,目前已成为肯定的事实。不过直到今天,大多数物理学家还满足于栖息在爱因斯坦、玻尔等伟人们的浓荫之下,不愿或不敢走出巨人的影子,去重新开拓一片绿洲。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都受着时髦哲学的支配,否定或怀疑自然的客观实在性,按照他们的观点,只有一种真实的本质存在着,那就是他们宝贵的自身,或者更确切地说,他们唯恐有一种自然规则统治着他们,剥夺了他们天赋的自由。承认以太观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特别是它将彻底打击那些自封为宇宙最重要部分的自大狂。很明显,如果这种彻底的一元论成立,那么人就和普通的万物一样,都是由同一种料子组成,由同一个规则所支配,这看起来似乎严重贬损了人的存在价值。不过对一个坚持一元论的科学家来说,这是必然的,人类也没有必要无中生有地创造出一些理论来满足人类的虚荣心,实实在在地生存是最重要的。

自然界是统一的,连续的以太就充溢于无限的宇宙空间,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是由以太组成的。这或许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但如果我们吸纳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气一元论"的长处,就比较容易理解了。通常在大多数西方人的心目中,以太本身是死寂的、静止的宇宙填充物,而在东方人的心目中,"气"则是充满紧张与生命力的,而且本身是在永恒的运动中存在的。正是这种观念上的差别,造成了西方科学家习惯于把物质和能量机械地分开,这样无形中就在生命问题上陷入了困境。与此相比,东方人对"气"的理解无疑是更为科学性的,它既不是普通人所理解的物质,也不是普通人所理解的能量,而是物质和能量的统一体,统一的物质就是在能量的离散中运动的,"气聚则生,气散则亡"就是对这种充满生命力的物质形象的描述,简单地说就是,物质都是在紧张的相互压迫与反抗中存在的,局部的反抗使一些物质组织起来,形成有序的实体,同时,压迫也不断使有序的实体离散开来,重新回到它原来混混沌沌的状态,而这一切都是由能量在连续的统一物质中的转移所决定的。

以太是有生命的,按照现代话来说,以太就是充满能量的统一物质,它不仅充满着宇宙空间,而且是在不断的紧张运动中存在的。自然界有着丰富多样的物质形式,但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秩序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在周期的有序与无序中存在的能量场。物质实体是可见的,而能量场则是难以观察的,不过,我们通过仪器还是能够观察到它短暂的有序形式,电磁波的粒子性就是我们只观察到了它短暂的有序形式所产生的结果。物质实体和能量场的区别不是定性的,能量场中包含着物质实体,物质实体的周期生灭也就是广义的能量场。物质实体和能量同时又是不可分的,每一个事物不仅通过外部的能量场和外在世界普遍联系起来,而且在它的内部也是通过一种能量场的形式普遍联系起来的。今天这些能量场形式已经不断地被揭示出来了。

明白了以太的本质,我们对宇宙空间就有了一个更为本质的认识。空间并不是空无一物的,相反它充满着连续的以太,这些以太都是紧张地相互压迫中存在的,不断有一些以太在反抗周围以太的压迫中组织起来,成为一些有秩序的实体,同时又有一些实体在周围以太的压迫下沦于混沌。正是以太这种周期性的组织与离散,使空间中出现了一种动量势上的平衡,光速不变正是由于这种对称造成的。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对称并不代表物质在分布上的对称,也不代表物质的运动没有方向,因为每一个实体本身都是不对称的,这集中表现在实体中心的密度一般都是比较大的,而随着远离实体的中心,物质的密度是不断变小的,显然,这样的空间不会是在静止中存在的,它一定存在着不对称运动,也正是这种运动使空间出现了一种动态的平衡,即动量势上的平衡。

©版权所有 2001-2002 知识大全网站

Copyright (C) 2001-2002 zhisdq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孩童时期,我们也许并不知道什么是万有引力,可我们都听过牛顿和苹果的故事。每每听到这个故事,我的脑海中都不禁浮想联翩。可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有多大呢?牛顿真的是在苹果的启发下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吗?是什么给牛顿的思想带来影响的呢?

牛顿的时代人们对宇宙的认知

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在16世纪之前,欧洲的宇宙学说一直被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地心说体系统治。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所有其他太阳系星体都在围绕地球运动,而更遥远的恒星则是静止不动的。随着人们观测技术的进步,地心却开始无法自圆其说,出现了天象预测不准的问题。

这时,哥白尼站了出来,向备受天主教廷推崇的地心说发起挑战。他用大半生的时间写出《天体运行论》一书,用日心说来解释天体运动。只是哥白尼预计自己会遭到迫害,直到去世那天著作才成功出版。

事实证明哥白尼的预测是对的,著名学者布鲁诺就是因为宣传日心说,最后被烧死在了罗马广场上。

伽利略:地球毕竟是在动的

布鲁诺死后,到了17世纪,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伽利略也表明自己相信日心说。

伽利略认为数学是自然的语言,要解释自然现象,必须用到数学语言,而不是哲学思辨语言。为此,他用自己发明的望远镜观测木星的卫星,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证明了日心说原理上的正确性。

只可惜,尽管罗马教廷承认伽利略的观测结果,却坚决不肯承认日心说,还对伽利略进行了审判。在三次审判后,宗教法庭认为伽利略违背了“圣经教义”,判处他终身监禁。布鲁洛的悲惨下场刺痛了伽利略,也给他留下了阴影。最终,伽利略还是选择了屈服。

在罗马教廷的逼迫下,伽利略写下了“悔过书”,然而据说在他走出法庭时,仍然在喃喃自语:“地球毕竟是在动的!”

天空立法者——开普勒

伽利略为科学的探索方法带来了进步,可是宇宙体系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同时期,天文学家第谷提出了新的宇宙体系,认为太阳和月亮围绕地球运动,其他行星围绕太阳运动。可是这种方案显然也将问题复杂化了。

第谷的学生开普勒通过更精密的观测,选择了相信日心说,还总结出了著名的天体运动三定律。这当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指出行星的运动轨迹是椭圆,而非哥白尼所认为的正圆。开普勒在天文学上取得了一些真正的成就,这使得他被称为“天空立法者”。

笛卡尔的“以太论”

笛卡尔是一位了不起的数学家,但他的理论却给物理学带来了困难。

笛卡尔相信哥白尼的日心说,可他不愿相信世间存在真空,因为“自然讨厌真空”。他和他的追随者始终强调宇宙间存在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却又实际存在的物质——以太。以太和现代物理学中“场”的概念很相似,可它在那时仅仅只是思辨的产物,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笛卡尔认为宇宙间充满了以太,太阳在旋转时,周围的以太形成了旋涡,旋涡推动其他行星运动。想象一下,我们往锅内注满水,在中心放上一个小球,当小球旋转时,周围的旋涡的旋转速度应该是相同的。可实际上的天体运动并非如此,所以笛卡尔的宇宙体系虽然富有想象力,却有巨大的败笔。

苹果的故事

牛顿出生时,笛卡尔的宇宙学说已经成为了欧洲的标准学说,几乎所有大学都在教授这种学说,包括牛顿就读的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牛顿在学习笛卡尔的学说时,就已经发现了它的问题,摧毁这个庞大的体系也就成为了牛顿接下来二十年的奋斗目标。

在1665年,英国爆发了鼠疫,剑桥大学师生被疏散,二十三岁的牛顿回到了家乡。传说在这段时间,牛顿一次正在苹果树下读书,被掉落的苹果砸到了脑袋,这促使他思考苹果为什么会向下掉,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不过,在牛顿在世时,从未有其他学者听牛顿讲过这个故事。我们今天之所以津津乐道于这个故事,离不开法国文学家伏尔泰的功劳。

1727年,牛顿去世,英国为他举行了国葬,将他安葬于威斯敏斯特教堂,这里历来是王公贵族的墓地,牛顿成为了第一个安息于此的科学家。出殡那天,为牛顿抬棺的是两位公爵、三位伯爵、一位大法官,街头站满了为他送行的普通民众。

见证了牛顿葬礼的伏尔泰受到了深深的震撼,他说:“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人们瞻仰的不是帝王们的陵寝,而是国家为感谢那些为国增光的伟大人物建立的纪念碑。”

伏尔泰在牛顿的家乡拜访了牛顿的亲属,从牛顿的外甥女婿口中听说了苹果的故事。伏尔泰深受启发,将这个故事写进了自己的文章,使它被全世界所熟知。尽管当时就有人对故事的真实性抱有怀疑,但马上又有牛顿的亲属站出来说自己听牛顿讲过这个故事。

今天看来,这也许只是牛顿的亲属在保证牛顿对万有引力的发现权,毕竟牛顿晚年一直陷入在科研成果的争斗上。不过这个有趣的故事也大大提高了牛顿的知名度,那个苹果也成为了科学史上最著名的苹果。

万有引力的诞生

万有引力真正的诞生,其实要源于1684年的一场聚会。

英国皇家学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学会,旨在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牛顿在1672当选学会的学员,在1703年成为学会的主席。1684年,皇家学会的另外三位成员——胡克、哈雷、雷恩在一场聚会中展开了争论。胡克声称自己推出了引力随距离平方反比递减的证明,但在正式发表前不能给哈雷和雷恩他们看。

哈雷前往伦敦向牛顿请教,牛顿表示自己在几年前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只是当时的证明不知道放到哪里去了。在哈雷的请求下,牛顿用了三个月的时间重新写出证明,又花了近两年的时间在1787年出版了著名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在书中牛顿用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当时已知的所有运动。

于是,万有引力诞生了。

小结

牛顿曾说:如果说我看得更远一点的话,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尽管这句话有侮辱胡克的嫌疑,但它蕴含的道理其实一点问题都没有。科学史上所有的发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一项成果多多少少都受到其他人的启发,每一位科学巨匠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同时牛顿的研究成果也离不开的技术的进步,例如惠更斯发明了发条钟和摆钟,为准确计时提供了可能,而人们在长期的航海旅行中,已经能够用经度线和纬度线定位地球上任何一个位置。

英国人民对人才的尊敬令人叹服。也许正如《大国崛起》中所说:这是一个国家对科学家的态度,也是一个国家对科学的态度。我们在瞻仰伟大灵魂的时候,不仅要顶礼膜拜,更要吸收他们的伟大精神,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随着光波动学说的兴起和发展,“以太”作为光传播的介质被物理学家们广泛的接受和认可,人们认为“以太”应该是绝对静止的,地球在静止的“以太”当中运动。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目的就是为了验证“以太”的存在,并且想要测量地球相对于“以太参考系”的运行速度。

如果“以太”存在,地球相对于“以太”又是运动的,所以光在“以太”中传播时就应该受到“以太风”的干扰,这里我们可以类比在河水中划船:我们逆着水流划船和垂直于水流划船,那个感觉肯定是不一祥的!

根据伽利略的速度叠加原理,我们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发出的光和垂直于地球自转方向发出的光速度就应该不同,根据两束光由于光速不同,则走过相同的路程所需的时间就不一样,通过两束光的相位差以及产生的干涉现象就可以判断地球相对于“以太”的运动速度。

百度首页

以太的否定,洛伦兹与庞加莱的困惑,狭义相对论诞生的前夜

“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发现这两个基本原理之间存在着不相容性,或者说它们之间是相互抵触的,这篇文章就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物理学家们是如何一步步解决这两个基本原理之间相互抵触的问题的、狭义相对论又是如何建立的!

我们得先从“迈克尔逊—莫雷”实验说起!

随着光波动学说的兴起和发展,“以太”作为光传播的介质被物理学家们广泛的接受和认可,人们认为“以太”应该是绝对静止的,地球在静止的“以太”当中运动。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目的就是为了验证“以太”的存在,并且想要测量地球相对于“以太参考系”的运行速度。

实验思想的简单介绍

如果“以太”存在,地球相对于“以太”又是运动的,所以光在“以太”中传播时就应该受到“以太风”的干扰,这里我们可以类比在河水中划船:我们逆着水流划船和垂直于水流划船,那个感觉肯定是不一祥的!

根据伽利略的速度叠加原理,我们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发出的光和垂直于地球自转方向发出的光速度就应该不同,根据两束光由于光速不同,则走过相同的路程所需的时间就不一样,通过两束光的相位差以及产生的干涉现象就可以判断地球相对于“以太”的运动速度。

假设装置在以太中向右以速度 v运动,且从镀银的玻璃片到两面镜子的距离均为 L,那么向右的那一束光在向右的过程中相对装置速度为 c-v,

花费的时间为t1=L/(c-v),

返回时速度为c+v,

返回的时间 t2=L/(c+v)。

所以总的时间是

而垂直于地球运动方向的那一束光,设它到达镜子所需的时间为 t3,在这段时间里镜子向右移动了v·t3 ,所以光沿着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跑,对于这个三角形有

因为返回时的路程和时间都相同,所以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两束光所需的时间是不相同的,如果我们检测到这种差值,就可以计算地球在“以太”中的速度。

但是,实验结果却是令人非常地意外,并没有发现时间上的差别,甚至在提高了仪器的灵敏度、增加了检测时间、在不同的位置做实验,其结果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不存在“以太风”,光速在地表附近向各个方向传播速度是相同的!

问题一:日语:那嘛,可默其,以太,分别是什么意思? 我没猜错的话楼主问的 那嘛 不是 なま 而是 だめ=dame,不行

而 可默其 是 莩证=kimochii,舒服

以太 是 痛い=itai,疼

不知道我理解你的意思了么

问题二:日语中的"以太"是什么意思 写成日语是:いてっ

中文谐音是就是楼主所说的以太

意思是:痛!

这是痛い(いたい)的简写方式,动画里很多都说这个,比较口语化,男生用的多一些

问题三:日文 以太,什么意思 代表了一种生活状态,一种空虚的信仰就像以太这个词的本意一样----它代表了:无处不在的无法逃避的东西(以太的本意就是充满宇宙的东西,它必定是无处不在的,而我们既然生存在宇宙中,就注定无法逃避它),空虚的东西(任何物体都可穿过以太在宇宙中生存,所以以太一定是中空的,这可以引申为生活中空虚的概念),人的一种信仰(以太并不是物理实验发现的,而是人臆想中创造出来的,当时的科学家十分愿意相信它的存在,所以,可以称其为一种信仰)

问题四:以太,亚美爹 日语是什么意思 亚麻爹 :不要啊!不要了!

问题五:日语的疼到底怎么读? 是一碟还是以太?然后怎么写? 正式读法いたい 一太一

口语中音变,i te i、i te e、i ta ta之类的都有。te的比较粗鲁。

问题六:日语 一库 是什么意思? 一库好像是 时要去了的意思斯够已是厉害强大很棒的意思应该是这样的补充(yamete)=不要,一般音译为“亚美爹“,正确发音是:亚灭贴(kimochiii)=爽死了,一般音译为“可莫其“,正确发音是:克一莫其一一(itai)=疼,一般音译为以太,(iku)=要出来了,一般音译为一库,(sokodame)=那里……不可以一般音译:锁扩,打灭(hanae)=放开我音译:哈那西贴(hatsukashi)=羞死人了,音译:哈次卡西(atashinookuni)=到人家的身体里了,音译:啊她西诺喔库你(motttomottto)=还要,还要,再大力点的意思音译:毛掏毛掏

问题七:以太的以太的定义 以太(Ether、Aether)、阿卡夏(Akashic)。专指:组成空间的意识流、灵界创造物质现象界时所创造的第一种最基本元素。物质现象界的万物生存在其内。称为五大基本元素之第一,主声音。也是四大基本元素的创造者。亦经常作为“空间”的代名词。在恒星与恒星之间,灵眼可观察到空间是由一种暗红色的流体状意识流所组成,形成一种形状较稳定的空间流体,此乃以太。

问题八:歌词有“”以太以太的日文歌 [00:0107]「苍いエ`テル」蓝色以太

[00:0323]TVアニメ「MACROSS FRONTIER」21话ED

[00:0548]「动感新势力」200811 vol69 CD「露L」track04

[00:0895]作词:坂本真绫

[00:1037]作曲:菅野よう子

[00:1212]编曲:菅野よう子

[00:1397]歌:ランカ リ`(CV:中岛 爱)

[00:1529]

[00:1558]わたしの名前(なまえ)をひとつあげる我愿给你一个我的名字

[00:2269]大切(たいせつ)にしていたの我已珍藏多年

[00:2987]あなたの言叶(ことば)をひとつください请你给我一句你的话语

[00:3680]さよならじゃなくて除了这一句再见

[00:4457]

[00:4484]ひかりは粒(つぶ) そして波(なみ)光芒是粒子 却也是波纹

[00:5204]あなたは鸟(とり) そして宇宙(うちゅう)而你像小鸟 却又像宇宙

[00:5838]

[00:5901]ずっとそばにいた曾经一直在你身边

[01:0169]微笑(ほほえ)めばつながった每个微笑都让我们心连心

[01:0623]すべてがひとつに调和(ちょうわ)してたあの日(ひ)当时的一切都是那么祥和安宁

[01:1301]ずっとそばにいたかった多想一直在你身边

[01:1586]どんな声(こえ)にたくしても可无论寄托于怎样的歌声

[01:2019]あなたまで届(とど)かない这份心愿也无法传递

[01:2853]苍(あお)い 苍(あお)い 苍(あお)い旅路(たびじ)当我走上这条 蓝蓝的蓝蓝的旅途

[01:3769]

[01:4222]

[01:5025]攻(こうげき)でもない防御(ぼうぎょ)でもない既不是攻击 也不是防御

[01:5770]まんなかの莩(きも)ち这份中间的心情

[02:0465]きらめきと绝望(ぜつぼう)のあいだの就处在闪耀与绝望之间

[02:1146]まんなかの莩(きも)ち这份中间的心情

[02:1792]

[02:1924]未来(みらい)は羽根(はね) そして铅(なまり)未来像羽毛 却也像铅铁

[02:2664]わたしは水(みず) そして炎(ほのお)而我是冰水 却又是火焰

[02:3308]

[02:3357]ずっとそばにいた曾经一直在你身边

[02:3634]爱(あい)より近(ちか)かった我们的距离比爱更加接近

[02:4079]すべてがひとつに暖(あたた)かだった日(ひ)当时的一切都是那么温暖贴心

[02:4695]

[02:4750]ずっとそばにいたかった多想一直在你身边

[02:5023]音S(おんがく)も闻(き)こえない可如今我连音乐都听不见

[02:5443]あなたから远(とお)ざかる我已经离你越来越远

[03:0229]苍(あお)い 苍(あお)い 苍(あお)い旅路(たびじ)当我走上这条 蓝蓝的蓝蓝的旅途

[03:0961]

[03:1701]苍(あお)い 苍(あお)い 苍(あお)い旅路(たびじ)当我走上这条 蓝蓝的蓝蓝的旅途

[03:2406]

[03:2420]----------Ending------------

[03:3910]

[03:3979]Translation by ANIME NEW POWER>>

问题九:日本**里,女主一直说一库一库的,哈压库 什么的,是啥意思 翻译过来就是,你特么给老娘快点在快点,对对对,在加把劲,对对对,老娘快要飞了,吹了,喷水了

问题十:什么是以太? 以太(Ether)(或译乙太;英语:ether或aether)是古希腊哲学家所设想的一种物质,是一种被假想的电磁波的传播媒质,被认为无所不在。

在古希腊,以太指的是青天或上层大气。在宇宙学中,有时又用以太来表示占据天体空间的物质。17世纪的笛卡儿是一个对科学思想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哲学家,他最先将以太引入科学,并赋予它某种力学性质。

在笛卡儿看来,物体之间的所有作用力都必须通过某种中间媒介物质来传递,不存在任何超距作用。因此,空间不可能是空无所有的,它被以太这种媒介物质所充满。以太虽然不能为人的感官所感觉,但却能传递力的作用,如磁力和月球对潮汐的作用力。

后来,以太又在很大程度上作为光波的荷载物同光的波动学说相联系。光的波动说是由胡克首先提出的,并为惠更斯所进一步发展。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直到20世纪初),人们对波的理解只局限于某种媒介物质的力学振动。这种媒介物质就称为波的荷载物,如空气就是声波的荷载物。

由于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因此惠更斯提出,荷载光波的媒介物质(以太)应该充满包括真空在内的全部空间,并能渗透到通常的物质之中。除了作为光波的荷载物以外,惠更斯也用以太来说明引力的现象。

牛顿虽然不同意胡克的光波动学说,但他也像笛卡儿一样反对超距作用,并承认以太的存在。在他看来,以太不一定是单一的物质,因而能传递各种作用,如产生电、磁和引力等不同的现象。牛顿也认为以太可以传播振动,但以太的振动不是光,因为当时光的波动学说还不能解释光的偏振现象,也不能解释光为什么会直线传播。

18世纪是以太论没落的时期。由于法国笛卡儿主义者拒绝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而使牛顿的追随者起来反对笛卡儿哲学体系,因而连同他倡导的以太论也一同进入了反对之列。

随着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在天体力学方面的成功,以及探寻以太得试验并未获得实际结果,使得超距作用观点得以流行。光的波动说也被放弃了,微粒说得到广泛的承认。到18世纪后期,证实了电荷之间(以及磁极之间)的作用力同样是与距离平方成反比。于是电磁以太的概念亦被抛弃,超距作用的观点在电学中也占了主导地位。

19世纪,以太论获得复兴和发展,这首先还是从光学开始的,主要是托马斯・杨和菲涅耳工作的结果。杨用光波的干涉解释了牛顿环,并在实验的启示下,于1817年提出光波为横波的新观点,解决了波动说长期不能解释光的偏振现象的困难。科学家们逐步发现光是一种波,而生活中的波大多需要传播介质(如声波的传递需要借助于空气,水波的传播借助于水等)。受传统力学思想影响,于是他们便假想宇宙到处都存在着一种称之为以太的物质,而正是这种物质在光的传播中起到了介质的作用。

以太的假设事实上代表了传统的观点:电磁波的传播需要一个“绝对静止”的参照系,当参照系改变,光速也改变。

然而根据麦克斯韦方程组,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一个“绝对静止”的参照系,因为该方程里两个参数都是无方向的标量,所以在任何参照系里光速都是不变的。

以上就是关于真空是有什么构成的全部的内容,包括:真空是有什么构成的、请问实验是如何证明“以太”不存在的、万有引力最早是谁发现的他通过什么自然现象发现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64823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