恻隐之心
恻隐: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形容对人寄予同情
用法:偏正式;作宾语;指有同情心
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例子:此人为官清正,作事廉明,每怀~,常有仁慈之念(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三回)
恻隐之心意思是见到遭受灾祸或不幸的人产生同情之心。
拼音:cè yǐn zhī xīn
用法:偏正式;作宾语;指有同情心。
出处:战国孟子《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译文:见到遭受灾祸或不幸的人产生同情之心,是人人都有的。
造句:此人为官清正,作事廉明,有恻隐之心。
扩展资料:
恻隐之心的近义词:
1、悲天悯人
拼音:bēi tiān mǐn rén。
意思: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惜人们的痛苦。
出处:唐·韩愈《争臣论》:“诚畏天命而悲人穷也。”
译文:可谓是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惜人们的痛苦。
2、慈悲为怀
拼音:cí bēi wéi huái
意思:用于劝诫人以恻隐怜悯之心为根本。
出自: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高逸传论》:“今则慈悲为本,常乐为宗。”
译文:今日就以恻隐怜悯之心为根本,经常快乐为根本。
意思: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羞耻心就是施行义的开始。
出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六节》作者·佚名
节选: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翻译: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
扩展资料《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 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内容节选:
1、道在尔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之难。出自《孟子·离娄章句上·第十一节》
解释:道理很近却到很远的地方去寻求,事情很容易却按困难的方法去解决。
2、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出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五节》
解释:尊重贤能,让他们在其位谋其职,那么天下有才能的人都愿意为这个朝代效力。
3、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出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下·第十三节》
解释:一个有道德的人做事不抱怨老天,也不抱怨他人。
4、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出自《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一节》
解释:要想高耸,必须凭借山川丘陵;要想低下,必须凭借江河湖泊。
5、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出自《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一节》
解释:(君主)光有善心却不去施行,是不可能达到仁政的目的;仅有法律而不想办法推广,书面上法律是不可能自己去实施的;这里指出了实践的重要性。
恻隐:对 别人 的 不幸 表示 同情 。 形容 对人寄予同情。
成语出处: 《孟子·告子上》:“ 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
成语例句: 此人为官清正,作事 廉明 ,每怀 恻隐之心 ,常有 仁慈 之念。
繁体写法: 恻隐之心
恻隐之心的近义词: 悲天悯人 哀叹时世艰辛,怜惜人民疾苦。天:天命;悯:哀怜 一腔悲天悯人的热情
恻隐之心的反义词: 铁石心肠 比喻秉性刚毅,不为感情所动 落井下石 见人掉入陷井,不去求援,反而扔下石头加害。比喻乘人之危予以陷害
成语语法: 偏正式;作宾语;指有同情心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偏正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英语翻译: in one's mercy
日语翻译: 恻隠(そくいん)の情(じょう)
成语谜语: 则
读音注意: 恻,不能读作“chè”。
写法注意: 恻,不能写作“侧”或“测”。
意思就是对这个人的处境或遭遇产生了同情,而在对其产生同情之前,是没有这种心理的。
所以说这是一种心理上的突然转变,哪怕之前是咬牙切齿的恨着对方,一旦对方的境遇变得令人可怜,也就无法对其恨得起来了,其实凡是动恻隐之心的人,心底都是非常善良的。
出处朱自清 《论吃饭》:“给他们饭吃,固然也有一二成出于慈善心,就是恻隐心,但是八九成是怕他们,怕他们铤而走险。”
相关词语:
1、恻隐
[cè yǐn]
(形)对遭受不幸的人表示同情;不忍:~之心。
2、同情
[tóng qíng]
(动)①对于别人遭遇在感情上产生共鸣:非常~她的不幸遭遇。②对于别人的行动表示赞同:~他们的斗争。
3、可怜
[kě lián]
(动)怜悯。[近]怜悯。②(形)值得怜悯。[近]可惜。③(形)(数量少或质量差得)不值得提起:他的知识贫乏得~|少得~。
4、轸恤
[zhěn xù]
见'轸恤'。
5、怜惜
[lián xī]
(动)同情而且爱护:~病残,尽力相助。[近]怜悯|爱惜。
意思是: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羞耻心就是施行义的开始。
出自: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译文: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羞耻心就是施行义的开始;辞让心就是施行礼的开始;是非心就是智的开始。仁、义、礼、智是四个初始,就像我本来就所具有的,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
扩展资料
《孟子·公孙丑上》是儒家经典著作《孟子》中的一篇。记录了孟子的一些言行。
在整个《孟子》七篇里面,《公孙丑》篇是记载孟子在齐国活动最多、和齐人对话最多的。而孟子一生的活动中,特别是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齐国也是他寄望最大,着力最多的国家。
孟子主要政治理想、抱负的阐发,是跟齐宣王、齐人的对话。孟子对齐国最重视,齐国也是他在周游列国中,待时间最长的国家。孟子想实践自己的仁政主张,实现“保民而王”、统一天下的抱负,他最寄予厚望的是也齐国。
本篇之所以叫《公孙丑》,因为本章开篇即是公孙丑之问。公孙丑是孟子的弟子,齐国人,这个人实际上是个有抱负、有才能的人,自然很崇拜管仲、晏婴。本篇就是围绕孟子与公孙丑师徒二人的问答、辩论展开的。
以上就是关于恻隐之心什么意思全部的内容,包括:恻隐之心什么意思、恻隐之心是什么意思、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什么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