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全句为:“不孝者三,一曰阿意曲丛,陷亲不义;二曰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三曰不娶无后,绝其袒祀。三者之中,以无后为大。”这是列入中国古代法律的。如果有上列三种不孝的行为要被打板子甚至判刑。父母想干不仁不义的事,子女不加劝阻是一不孝。父母失去劳动能力,家里又穷,子女不想办法挣钱,是二不孝。如果没有了父母,但儿子不愿娶妻生子担负起为人父为人夫的责任,不能为家庭延续后代,是最大的不孝。
呵呵 我终于找到了
德阳三孝是指 一门三孝,分别是安安、姜诗和庞氏夫妇。这三个都是一家人,姜诗和庞氏夫妇出自“《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元代郭居敬编录中,第十二涌泉跃鲤
汉姜诗,事母至孝;妻庞氏,奉姑尤谨。母性好饮江水,去舍六七里,妻出汲以奉之;又嗜鱼脍[kuai],夫妇常作;又不能独食,召邻母共食。舍侧忽有涌泉,味如江水,日跃双鲤,取以供。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舍侧甘泉出,一朝双鲤鱼。子能事其母,妇更孝于姑。“
这个 安安就是姜诗、庞氏夫妇的儿子,典故就是 ”安安送米“,系明传奇《跃鲤记》的一折。书生姜诗,误信谗言,迫于母命,将妻庞三娘休弃。三娘无颜回归母家,只得寄迹尼姑庵中。其子安安年方七岁,思母情切,瞒过祖母,负米至庵奉母,并一再求母回家。三娘虽有爱子之心,但迫于封建礼法,欲归不得,只得婉劝安安回家,母子洗泪而别。
可以看出,这三孝人物出自古代文学著作,而且是两个朝代的两部文学著作,或许是真有其实,但我相信绝对是道听途说,是真是假便不得而知。
本文故事典故 全为百度粘贴,但是还是回答了你的问题哈 三孝园在 旌阳区孝泉镇 欢迎去耍
孟宗哭笋——孟宗,古时望江人。相传孟宗少时父亲早亡,与母亲相依为命。平日里孟宗对母亲是百依百顺,有好吃的让母亲先吃,攒点钱也是先替母亲做新衣。一日,母亲病重,医生嘱咐用鲜竹笋做汤。可时适值寒冬腊月,哪有鲜笋?为治好母亲病,孟宗仍然驮着锄头,冒着寒风上山挖冬笋。挖了很久,手上起了泡,泡破出了血,再也挖不动了,还是没挖到。孟宗急得直哭,越哭越伤心,最后眼泪也干了,哭出两滴鲜血掉在地上,只见地面慢慢地凸起,竞然冒出两棵鲜嫩的竹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 王祥卧冰——王祥,古时望江人。相传王祥生母早丧,从小受到继母朱氏的虐待,生活境况悲惨。一次,父母患病,王祥不计前嫌,衣不解带地侍候父母。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没有鱼卖,他就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后人敬慕王祥的孝心,为纪念他,就把那口池塘叫做“卧冰池”,旁边的小石桥叫做“卧冰桥”,王祥住的村子取名叫“王祥村”。明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望江知县杨延蔫在池边立了一块石碑,碑上刻着“卧冰池”三个大字,至今还在。清代望江知县刘天维写诗说:谁争跃鲤在临沂,皖上犹传避地时;总是人情思孝子,不妨多记卧冰池。 仲源泣墓——徐仲源,唐代德宗年间安庆(今安徽省望江县)人。相传徐仲元事母至孝,其母亲平昔最畏打雷,每逢雷雨天,仲源便紧贴着母亲,左右护持,不让母亲吓着,母亲去世以后,便安葬在住宅南边,每逢打雷下雨时,他便奔往墓地,伏在母亲坟墓上,连呼:“仲源在此、仲源在此”。他的这种孝行也感动了上天,以后每逢雷雨天,闪电和雷声总是会绕过墓地上空,就再也没听见雷声了。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全句为:“不孝者三,一曰阿意曲丛,陷亲不义;二曰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三曰不娶无后,绝其袒祀。三者之中,以无后为大。”这是列入中国古代法律的。如果有上列三种不孝的行为要被打板子甚至判刑。父母想干不仁不义的事,子女不加劝阻是一不孝。父母失去劳动能力,家里又穷,子女不想办法挣钱,是二不孝。如果没有了父母,但儿子不愿娶妻生子担负起为人父为人夫的责任,不能为家庭延续后代,是最大的不孝。
三孝:《礼记》 将孝分成三个层次:“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就是说,最高层次 的孝是言语、行为和内心都能尊敬父母,不违背父母的志愿;其次是不打骂 侮辱父母;最基本的是能赡养父母,给他们养老送终。当然连养老送终都做不到的,就是不孝了。
三不孝:孟子在《离娄》(上)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完整的原话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意思是:“不孝有三种,以没有尽到后辈的责任为最大。舜没有告知父母就结婚了,这是怕无后,所以君子认为这和告知了差不多。”另一种意思是:“不孝顺的事情有三件,其中又以不守后代之责为大。娶妻本应先告诉父母,舜帝没告诉父母而娶尧帝的二女为妻,就是不守后代之责,(因舜家庭情况复杂---其父和弟弟屡次想伤害舜的生命,)所以明理的君子看来,虽然没有禀告父母,就和禀告了父母是一样的。”第一种解释普遍为封建社会所接受,第二种解释的支持者也不少,至于哪种理解是绝对正确的,则是见仁见智,不应轻易断言某种解释。
对这句话,汉代人赵歧所做的《十三经注》。他在注释孟子上面的话时,说:“于礼不孝者有三事:阿意曲从,陷亲于不义,一不孝也 (对父母一味阿谀曲从,把亲人推向不义的渊薮,是一种不孝);家贫亲老,不为 禄仕,二不孝也(家贫如洗,父母年迈,不挣钱奉养,是一种不孝);不娶无子,绝先祖 祀,三不孝也(不娶妻生子,断绝祭祀先祖的人)。”这里他把无后解释为了“不娶无子”,从此开始了两千多年的误解 。应当注意的是后一种解释虽然与原意有违,但却已约定俗成,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因此我们也不必深究,只是知道一下。
三孝指《礼记》中:“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三者之中,无后为大。”。就是说,最高层次 的孝是言语、行为和内心都能尊敬父母,不违背父母的志愿;其次是不打骂 侮辱父母;最基本的是能赡养父母,给他们养老送终。
三不孝则是“不孝者三,一曰阿意曲丛,陷亲不义;二曰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三曰不娶无后,绝其袒祀。”简言之就是“父母想干不仁不义的事,子女不加劝阻是一不孝。父母失去劳动能力,家里又穷,子女不想办法挣钱,是二不孝。如果没有了父母,但儿子不愿娶妻生子担负起为人父为人夫的责任,不能为家庭延续后代,是最大的不孝”
以上就是关于三孝指哪三孝全部的内容,包括:三孝指哪三孝、德阳三孝是指哪三孝啊、望江“三孝”分别是哪三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