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四公子-袁克文

玳瑁是什么2023-04-23  18

袁克文,位居民国四公子之首,出身豪门,才华横溢,集书法、诗文、戏剧、鉴赏等诸多才艺于一身,后浪迹江湖。《袁克文传》(王忠和著,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讲述了他多经风雨的人生。 袁克文自小师从硕儒严修等人,深得他们的指教和熏陶,加之他刻苦用功,所以诗词歌赋无一不精、琴棋书画俱是行家。严修在天津被誉为近代津门四大书家之一(即华世奎、孟广慧、严范孙、赵元礼),克文作为他的入室弟子,得其真传,真、草、隶、篆全都精妙,信手挥洒,尽至臻境。 袁克文曾在临帖上面花费不少工夫,尤其是《兰亭集序》碑,更为他所钟爱,为此他曾搜集了许多《兰亭集序》碑的拓片。说起《兰亭集序》还有一段佳话。 昔日吴步蟾(字茂才)有一名贵的《落水兰亭帖》,十分难得。因吴是虞族人,故帖后还有鲜于学士的跋,此帖乃得自海源阁杨至堂家,其中尚夹有包慎伯、丁俭卿致杨至堂论《落水兰亭帖》信各一札。洪宪时,吴步蟾因上书劝阻帝制,被一伙热衷帝制的爪牙所难,几遭不测。于是,吴怀抱祖传的《落水兰亭帖》求售于王式通。王是识货的行家,便留吴便饭,仔细赏玩此帖。恰好袁克文来访,王将此事告知后,克文慨然说:“我愿意送你到天津,然后乘船回南。”袁克文将《落水兰亭帖》留下,遂陪同吴茂才一起赴前门车站。可是,到了车站袁克文才发现自己竟然是囊空如洗,一文不名,只好向仆从借了五元钱,买了一张车票送吴茂才去了天津。吴茂才感动地说:“《落水兰亭帖》应该改名为《五元一命兰亭帖》了。”袁克文回来,对《落水兰亭帖》爱不释手,日日临摹,并按吴步蟾的一句戏言,在帖上题《五元一命兰亭帖》。吴步蟾回家便以村塾自隐,及至段祺瑞执政时,有京兆尹某人又邀请吴茂才北上参政,吴坚辞不就,且说:“我可没有第二个《落水兰亭帖》,再说,世上也没有第二个寒云公子。五元难得,一命难全,我再也不进京了。”此帖后转辗到了于右任的手中,足称得上是一段文坛逸闻了。 一方面因为他的特殊身份,一方面也是因为袁克文的字的确到了火候,所以无论他走到哪里,总是有人找他求字。袁克文的字体清俊超逸,毫无匠气,既有云霞意气,又抱泉石襟怀,自然不同凡响。他兴致所来,遂到处留墨,囊中羞涩了,便挂笔单,煮字疗饥。他每次南游,都是来时肥马轻裘,回去时典当俱尽,他是公子哥的脾气,不愿开口向人告帮,便只有卖字一途。有一年他在上海时,住在大东旅馆,看看过不下去,登报鬻书,由方地山、宣古愚、张丹斧、冯小隐、范君博、余大雄等代订笔单小引云:寒云主人好古知书,深得三代汉魏之神髓,主人愈穷而书愈工,泛游江海,求书者不遐应,爰为拟定书例。 民国十六年(1927)夏,在北返之前,他自订笔单,小引云:三月南游,羁迟海上,一楼寂处,囊橐萧然,已笑典裘,更愁易米,拙书可鬻,阿堵傥来,用自遣怀,聊将苟活。嗜痂逐臭,或有其人,廿日为期,过兹行矣,彼来求者,立等可焉。就这样十两、八两一副对联,居然求者盈门,还有是他的弟子介绍而来。二十天之期走不成,他有了钱也不想走了。这年的冬天,他又北返天津,大概钱又用光了,便在《北洋画报》上登出“寒云卖字”的广告: 联屏、直幅、横幅整纸每尺二元,半纸每尺一元。折扇每件六元,过大、过小别议。以上皆以行书为率,篆倍直,楷、隶加半,点品别议。先润后书,亲友减半,磨墨费加一成。 在他钱袋最紧的时候,从不向那些政坛上的过客们伸手、张嘴,“打抽丰”。当时的“东北王”张作霖和山东督军张宗昌都曾经聘他做高级参议或顾问之类的官员。当然,不过借重他的资格和名气,并非要他做什么事,但都被他一一回绝——二爷不伺候!一般人可能不相信,袁克文哪里会穷到这个地步,需要卖字维持生活呢?说起来也是,袁世凯死后由其盟兄徐世昌主持分家,每个儿子各分十二万元,除了现金之外,还有十根金条、若干股票、房产。袁克文因从小过继给沈氏,所以一人分得双份的遗产,大可优哉游哉。其实不然,袁克文的家产大部分掌握在其妻刘梅真手里,刘怕他挥霍成性,钱财到手不花光不甘心,所以为了以后子孙的生计起见,把持着钱财,不给他花。袁克文不过有名无实而已,只好做点儿“副业”使手头宽裕一些。 1922年,他的书兴甚豪,登报减润鬻书,一天写了四十副对联,全部售罄。乃购胡开文古墨,写一百副对联以酬谢友人。 民国十一年,潮汕大风成灾,死亡十几万人。面对严重的灾情,袁克文将自己心爱的字帖卖了赈灾。一幅为宋朝宣和年间的玉版《兰亭帖》精拓本,克文亲笔在上面题签和引首跋尾。还有一折扇,一面拓有古金银货币,并亲笔题识;一面是唐志君所绘的红梅。 袁克文写字有其独到之处,就是可以不用桌子,把纸悬空,由人拉住两端,他挥毫淋漓,笔笔有力,而纸无损,为一般的书家所难做到。写小字更为奇妙,因他终日吞吐烟霞,懒于起身,他便仰卧在床上,一手拿纸,一手执笔,凭空书写。写完再看,字体娟秀,绝无歪斜走样之弊。朋友们看了,无不惊叹。当时上海的各种小报纷纷请他写报头,有些小说也请他题签。一次,一个叫陶寒翠的以其《民国艳史》请他题写封面,他一挥而就。后来小说出版送给他一册,他一览之余,才大为懊悔,原来书中大骂其父袁世凯,从此他再也不敢轻易应酬了

民国四公子(或近代四公子)指民国时期四位有名的世家子弟。张学良:东北奉系大元帅张作霖之嫡长子。张伯驹:直隶都督张镇芳之子。溥 侗:清朝皇族,加郡王衔恭勤贝勒载治之子。袁克文:袁世凯的次子。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这些时代的弄潮儿给后人留下了怎样的故事,他们各自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一、袁克文

袁克文是民国总统袁世凯的次子,生于1890年,字豹岑,号寒云。由袁世凯的三姨太金氏生于朝鲜汉城(今韩国首尔),长兄袁克定。有野史说金氏为朝鲜公主,袁克文本人也自称其母是"三韩望族",但据袁世凯在袁克文出生之前写给家人的家书之中显示,金氏只是一名普通的婢女,名叫金月仙,本名云溪。

由于袁世凯最宠爱的大姨太沈氏无儿无女,袁克文生下后不久就被过继给了沈氏。沈氏对袁克文溺爱有加几乎可以说是百依百顺,这也导致了袁克文生性顽劣,放荡不羁。据记载袁克文妻妾成群,吃喝嫖赌抽样样都干,从不正经读书。

但他十分聪明,有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本领,也熟读四书五经,精通书法绘画,喜好诗词歌赋,爱唱昆曲,收购文物挥金如土,但兴尽之后就转让。参与政治活动不多,好结交文人,自言“志在做一名士”。

因反对袁世凯称帝,触怒其父,被迫逃亡上海,并加入青帮。其在上海、天津等地开香堂广收门徒,号称“南有黄金荣、杜月笙,北有津北帮主袁寒云”,据说他在青帮辈分比杜月笙还要大。

袁世凯死后,他长期客居上海,由于长期挥金如土很快就花光了父亲袁世凯留下的遗产,以至于只能以变卖字画为生。撰有《寒云手写所藏宋本提要廿九种》《古钱随笔》《寒云词集》《寒云诗集》《圭塘唱和诗》。所写掌故、笔记,如《辛丙秘苑》《洹上私乘》等诸多一手资料。袁克文收藏文物种类颇多,后期因生计窘迫,大部分变卖。

袁克文1831年病逝于天津,享年42岁,葬于杨村。方地山为其撰写碑文:才华横溢君薄命,一世英明是鬼雄。据传出殡之日,上千妓女送行。

二、爱新觉罗·溥侗

爱新觉罗·溥侗字后斋,号西园,生于1877年,是末代皇帝溥仪的族兄。父亲是乾隆十一子成亲王永瑆之曾孙,过继于道光长子隐志郡王奕纬为嗣,世袭镇国将军、辅国公,兼理民政部总理大臣。因排行老五被内外行尊称为“侗五爷”,别号红豆馆主。

溥侗自幼在上书房按部就班地读经史,学作诗文,钻研琴、棋、书、画,收藏金石、碑帖,精于治印,酷爱剧艺。

因是清室宗亲家中富有,又兼常接触一些当时的京昆著名艺人,再加本人悉心钻研,刻苦练功,遍访名师,终于达到了“文武昆乱不挡,六场通透的化境”。对于昆、京艺术,生、旦、净、末、丑兼工,并对戏剧音乐如笛,二胡、弦子、琵琶等无所不通。

清宣统三年(1911年)八月十三日(阳历十月四日)颁定由严复作词,一等镇国将军溥侗作曲清朝第一首法定国歌,也是 历史 上第一首法定国歌。颁行六天后就爆发了武昌起义。。。。

1927年曾任“乐律研究所”所长,后被清华大学、女子文理学院等校聘为教授,讲授昆曲。1934年,赴南京任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委员;1935年11月,当选为国民党第五届候补中央监察委员,文化事业计划委员会委员。

抗日战争期间,溥侗未随政府内迁,住在上海,曾在汪伪政权任过“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政府委员”、“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于大节有亏。

清末民初之际,每逢春秋佳日,溥侗便会约上朋友到西山大觉寺小住,溥侗弹奏一曲《高山流水》,使人顿入绝尘脱俗之境。1952年病故于上海,终年76岁。

三、张伯驹

张伯驹原名张家骐,字家骐,号丛碧,别号游春主人。光绪二十四(1898)年生于河南项城,是直隶总督张镇芳之子,袁世凯的表侄。被称为中国最后的风雅名士。

光绪三十年(1904年),与一个妹妹一起过继其伯父张镇芳。7岁入私塾,9岁能写诗,享有“神童”之誉。其一生醉心于古代文物是我国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

他从30岁开始收藏中国古代书画,曾被称为“天下第一藏”。建国初期张伯驹将多件 历史 珍贵文物无偿捐献给国家。

张伯驹先生的人生可谓大起大落,颇多磨难。民国七年毕业于袁世凯混成模范骑兵科,并由此进入军界,历任安武军全军营务处提调、陕西督军公署参议。后曾在曹锟、吴佩孚、张作霖部任提调参议等职(皆名誉职)。

后来又投身金融界。历任盐业银行总管理处稽核,南京盐业银行经理、常务董事,秦陇实业银行经理等职,还与李石曾、齐如山、梅兰芳、余叔岩、冯耿光等组织了“国剧学会”。抗日战争爆发后,一度去西安,后致力于写诗填词。

民国三十年(1941年),被非法绑架近八个月。是年秋,携全家入秦途中,为保护文物将国宝《平复帖》缝入衣被。抗战胜利后,曾任国民党第11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议、河北省政府顾问、华北文法学院国文系教授,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北平美术分会理事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经郑振推荐任文化部顾问,1956年,张伯驹将其收藏的多件文物无偿捐给了国家,包括西晋陆机《平复帖》卷、隋展子虔《游春图》、杜牧《赠张好好诗》卷、宋范仲淹《道服赞》卷、蔡襄自书诗册、黄庭坚《诸上座帖》、元赵孟頫《千字文》等;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十年动乱期间,张伯驹被化为“右派”被批斗抄家,隔离审查。1969年,以“敌我矛盾,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为由一是令其退职;二是送往舒兰农村插队落户。舒兰地区因张伯驹夫妇年老而拒不接收。张伯驹、潘素回到北京,因无工作、无户口以出卖家产度日。

1972年,周恩来得悉后,指示聘任张伯驹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1978年,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批准了吉林省文物局上报的关于对张伯驹的复查结论,当众予以平反,恢复名誉。

1982年3月26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4岁。在张伯驹先生的追悼大会上,叶剑英、邓颖超、王震、谷牧等党和国家***送了花圈,赵朴初、夏衍、胡愈之、牛满江、刘海粟等二百多人送了挽联,五百多人参加了追悼会。

四、张学良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生于辽宁省鞍山市,是东北王张作霖的长子。

920年毕业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在奉系军中担任要职。“皇姑屯”事件之后继任东北保安军司令,拒绝日本人的拉拢坚持“东北易帜”,为祖国和民族统一做出了贡献。

1930年3月,为争夺中央统治权,汪精卫联合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地方实力派发起挑战蒋介石南京中央政府及国民党中央会议的内战,5月蒋介石宣布“平叛”,史称中原大战。手握重兵的东北边防军司令张学良成为交战双方争取的对象。

面对双方的殷切示好,不断拉拢,张学良虽声称自己中立并调停劝和,但实际上其是倾向于蒋介石的,不过由于奉系内部是否介入中原大战及帮助哪方争议比较大,所以张学良并未下定决心入关帮蒋。当蒋军攻取济南后反蒋联盟已无力对抗,张学良感到出兵时机已到,随即出兵入关,东北军仅用了十余天的时间就占领了平津地区。随后,阎、冯联袂下野,晋军、西北军分别为张、蒋收编。

中原大战后,张学良成了赢家。但战争结束后入关的大批东北军没有回防,1931年张学良为了讨伐石友三又再度征调部分东北军精锐入关,导致了东三省兵力的进一步空虚。这些都给图谋东北已久的日本帝国主义以可乘之机。正好是张学良入关的一年之后的9月18日,日本少壮军人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时,由于东北军力空虚,贸然开战很可能大败,且担心抵抗会给日军扩大侵略的借口。因此张学良和蒋介石将希望寄托于“国联”,下令东北军不抵抗撤离,被当时百姓称为“不抵抗将军”。1931年12月25日东北军从锦州撤离,日军兵不血刃占领锦州和绥中一带后,实现了对东北的完全控制。

1932年日本策划的伪满洲国成立,从此东北数千万民众开始遭受日本长达14年之久的残酷统治和掠夺。抗战胜利后,每年的9月18日都被中国人视为国耻日。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与杨虎城兵谏蒋介石,共同逼蒋联共抗日,造成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后自1938年11月起张学良和杨虎城就被蒋介石囚禁,1946年张被送到台湾继续过着被软禁的生活。

张学良原配夫人于凤至,生三子一女,后有情妇“赵四**”。他后期信奉基督教,这是他早年读教会学校的早期信仰,1964年受洗。依照一夫一妻规则,蒋中正令张与于凤至离婚,和赵四**结婚。(张真的对不起于)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逝世。李登辉执政后,1990年起,张学良全面恢复人身自由,之后到美国探访。1993年4月,受聘为东北大学名誉校长。5月受聘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名誉理事长。1995年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在那里长居,2001逝世,享年101岁。

民国初年,京津沪的上层社会把当时四位颇具传奇色彩的豪门子弟称为“四大公子”,即后世所说的“民国四公子”。他们分别是末代皇帝溥仪的族兄溥侗、袁世凯的次子袁克文、河南都督张镇芳之子张伯驹、奉系军阀张作霖之子张学良。

他们不仅出自名门,家族显贵,而且个个英俊潇洒,才华横溢,是当之无愧的民国四大“高富帅”。

爱新觉罗·溥侗

溥侗“以一当五”

溥侗是恭亲王奕忻的孙子,别称红豆馆主,生于光绪三年(1877年)。溥侗自小酷爱昆曲和京剧,由于他通晓词章音律,精通古典文学,又兼见多识广博采众长,故对所演剧目的故事情节、人物身份及规定情景都有深刻的领悟,对各种不同的角色都有惟妙惟肖的表现。溥侗曾一人在京剧《群英会》中饰演周瑜、鲁肃、蒋干、曹操、黄盖五个角色,个个演得出神入化,在当时曾引起轰动。

由于溥侗博学多才,艺兼文武,所以在梨园行里一提起他无人不服,前来拜师学艺者更是不计其数,据说当时的名角言菊朋、李万春等人都曾以师事之。1930年清华大学聘请他到校担任曲学导师,他还在北京女子文理学院、北京艺术学院等校教授昆曲。

1950年6月,溥侗在上海病故,享年73岁。溥侗的忘年之交梅兰芳闻讯冒雨赶来吊唁,此时棺椁已上盖,经梅兰芳的恳求,其家人开棺让两位老友见了最后一面。

袁克文

风流才子袁克文

袁克文的母亲是贵族之女,因袁世凯长妾沈氏无出,袁克文刚一出生便被沈氏抱养。袁克文自幼聪慧异常,读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金石书画、诗文戏艺,无所不通,袁世凯后期的私人文稿大多出自他手,是袁氏诸子中不同凡响的一位,深得袁世凯的宠爱。袁克文也颇为自负,常常自比为三国曹子建,引起了其兄袁克定的妒忌。与父亲不同,袁克文无意于政治权位,1915年袁氏称帝时,他与父兄意见相左,他的一首反对帝制的诗在当时曾传诵一时:“隙驹留身争一瞬,恐声催梦欲三更。绝岭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高层。”

1916年袁世凯死后,袁家树倒猢狲散,袁克文便来往于京津沪等地,从事收藏、书画、填词、作诗、撰文、唱曲等风流名士的活动。有人曾用六个字形象地概括了他的一生:“贵公子,纯文人”,这个评价可谓一语中的。

1931年农历正月,袁克文在天津患猩红热去世。其实此病在当时并不是绝症,但天生好动的袁克文在家呆不住,病未痊愈就外出吃花酒,以致突然病发而不治。一生挥金如土的袁二公子身后只留下了20元钱的遗产。出殡时,和尚、道士、尼姑、喇嘛都来送葬,甚至一些妓女也扎了白头绳来哭奠,风流才子袁二爷的后事成为当时天津的一大景观。

张伯驹

文化奇人张伯驹

张伯驹生于1897年,系张锦芳之子,后过继给伯父、民初曾任河南都督的张镇芳。张伯驹7岁入私塾,9岁能诗文,素有“神童”的美誉。张伯驹一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推广,在诗词楹联、琴棋书画、戏曲研究、文物鉴赏等方面成绩卓著,是一个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

伯驹先生是国内首屈一指的收藏大家,他积极征购古代文物字画,使流落于社会的许多优秀文化遗产得到妥善保护,他的藏品多为世所罕见之物,那是他用大洋、金条、首饰乃至房产换来的。1956年,他与夫人潘素女士将其一生收藏的西晋陆机《平复帖》卷、唐李白《上阳台帖》、杜牧《赠张好好诗》卷和宋范仲淹《道服赞》卷等价值连城的珍贵书画无偿捐献给国家。

张学良

“以马内利”张学良

张学良的名字已是家喻户晓。1928年6月“皇姑屯事件”发生后,张学良继任东北保安总司令兼奉天保安司令,同年12月,张学良宣布东三省及热河省易帜。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张奉命要求部下对日本关东军的进攻不要进行抵抗,从而落下了“不抵抗将军”的骂名。1936年12月,张在多次劝蒋联共抗日未果的情况下,与西安绥署主任、十七路军总指挥杨虎城共同发动了“西安事变”,逼蒋抗日。随后张送蒋回南京,遭蒋长期软禁。

去台湾后,张学良与原配夫人于凤至离婚,和陪伴自己几十年的赵四**终成姻缘。1994年4月,美国移民局正式核发“绿卡”给张学良夫妇,他们决定在风光秀丽的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安度晚年。2001年10月15日,百年少帅张学良安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他与先他一年而去的赵四**合葬在一片绿草如茵的草坪上,墓碑上用希伯来文写着“以马内利”几个字,意即“上帝与我们同在”。

以上就是关于民国四公子-袁克文全部的内容,包括:民国四公子-袁克文、民国四大公子的结局如何、高富帅的“民国四公子”,你知道哪个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63659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