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练营路头尾在那里

高速公路护栏2023-03-26  35

马练营路为一条南北向的城市交通主干道,位于山西科创城核心区。

此前,这段道路的路况极为不好,路面龟裂,崎岖不平,道路宽度从6米到36米不等,而且道路管网、路灯等配套设施不完善。

不知道就别瞎说,你误人子弟好么

营前古八景

在客家赣南的古代经济繁荣时期,素有“头唐江二门岭三营前”之说。 “头唐江”,指唐江镇是除赣州城之外,与邻邦贸易往来最多,与梅关古道联结最深的古镇,它北端连接从吉安遂川、南康隆木、横市、麻双、十八塘一路过来的古驿道,西接湖南桂东、上犹五指峰、营前、东山、南康龙华一路过来的古驿道和水路,既可沿水路(或旱路)顺水东往三江、蟠龙、赣州而去,也可溯水南往三江(或旱路)、蓉江、浮石、青龙、南安而去,上梅关往粤地南去。方圆百里之内有数百个乡镇,数十万人家,商贾往来,自然便奠定了唐江镇为商业重镇之首的显要地位。“营前”商业地位显踞第三,既有水路、陆路上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之地理优势,也有它的历史原因——营前镇自唐末虔州节度使卢光稠时代起便为军事重地,王阳明时期此地建过军营、筑了蔡家城,从而有了“营前”之说。

营前古名营溪。唐末卢光稠部在此屯兵垦田后,开始有了商贾往来,有了经济贸易,日久天长,便在兵营前形成了绵延成片的摊坊。从此,这个西接湘楚,北枕遂川、南连唐江,舟通宁杭的“摊坊地”便成了兵民共赴墟市之场所,兵营前的“营前墟”从此得名。1957年,陡水湖形成,淹了部分古墟,便在它的南边墟尾上延伸过去,形成了今天的墟镇位置上的新“营前墟”。这个被保留下来的部分营前墟,被营前人叫做“营前的营前”,意即今天的营前镇之前的营前墟。这条流淌着浓浓客家风韵的古街,类似于赣州阳明路一带的骑楼,呈现明显的南粤建筑风格,黛瓦灰砖,木门木窗,临街为吊脚楼,店铺内里是作坊、住宅或后院,深深的院落,散淡着深幽的客家风。史载,兴于明,旺于清,衰于民国中期的营前墟,每逢二、五、八墟日,这几个墟日中,每每有3万余人逛市,繁华情景令人不购物也为其景象所迷醉,据说,当时有万寿宫、赌馆、烟馆、酒馆、茶馆、旅馆、妓院(床板店)、钱庄、码头、驿站、金银加工店、盐铺、当铺、棺材店、染坊、照相馆、南杂店、土纸店、爆竹店、豆腐店等鳞次栉比、五花杂门的店铺,但逢墟日,营前街便是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吆喝声、吵闹声喧哗至午时过后,经久不息,体现出营前极为深厚的商业文化底蕴,也成为今天赣南客家传统墟镇的一座博物馆。

其实,最让人感动的还不仅仅是营前的商业繁荣,而是每一个营前老幼都能说会道的营前“八景”文化。自苏东坡与阳孝本来过上犹,又吟咏过石楼“八景”诗并开创“八景文化”后,上犹竟追风觅雅,成了赣南八景文化影响最广泛深入的县,几乎每一个有文化的人都会吟咏几句八景诗。无疑,八景文化在上犹得到了最大的发展与继承,营前八景就是最好的代表了。与赣州清八景同时形成的营前八景有三、四种版本。更普遍让人接受的是:仙岩古松、妙乐钟声、塔下琴音、书峰毓秀、举岭现棋、城楼山色、浮潮夜月、蕉垅夜唱。

仙岩古松。说的是从古墟往桂东方向去的石街路的8公里处,有一仙人洞,洞上有一古松。这条东西走向的古道,是联结赣楚经济文化的纽带。过去人们行走于石街上,在经过“石人出在石溪河”的神奇石人像后,远远便能眺望着那屹立于仙岩上的苍劲古松,这一路竟是伴着风景走过的。如今,石街残废了,石人失了踪影,古松也夭折了,只有万古的仙岩仍守望着这条古道。

妙乐钟声。始建于明朝的妙乐寺,位于墟场东边约1公里许的云水河畔,侧有长桥可通蕉里崇邑,1957年淹圮。妙乐寺曾有一副相当有名的对联:“妙从何来?无声无色无景象;乐在哪里?有钟有鼓有文章。”既巧妙地将“妙乐”名嵌了进去,也轻松地道出了古寺清静圣地与高僧情怀。据说,对联乃前清贡生、时任江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的主持园明法师(又名苟子和尚)所撰。妙乐寺正对河对面的文峰塔,与南边的举岭呈三角鼎立之状。当年,妙乐寺大钟之梵音每响,其美妙玄声可达数十里之遥。

蕉垅渔唱。一下便让人联想到古人的“渔舟唱晚”之意境。果然,位于妙乐寺下游的文峰塔下,是云水河九曲蜿蜒的最奇妙处,犹如赣州八境台上看“储潭晓镜”一般,这里河水宽阔、清澈,夜晚渔火点点,波光麟麟,荡着小舟的渔人吟唱仙歌,轻撒鱼网,一幅渔家人优闲安逸的生活情景便活灵活灵地呈现了出来。便是今天,这景象依然存在。可见,这种来源于自然与生活的诗歌意境不是随意消除得了的。

塔下琴声。资料记载天宝四年邑候龙文光来到营前,欣赏过这里山光水色后,感叹东方文峰低隐,倡导陈蔡两姓集资建塔于东面2.5公里处东山之巅,以旺文气。塔建成后,乡人感怀龙公之指点,遂叫塔为龙公塔、文峰塔。龙公塔高25米,高七层,内设沿墙而上的石砖阶梯一百级,每层三窟。于塔上,呈九曲蜿蜒状的营前山水尽收眼底,“俯凝云水发飘玉带,操琴鼓乐或与云水哗声相搏”,故有了“宝塔琴音水作喧”之美谈。文峰塔做好后,营前人文蔚起,最著名的是清嘉庆二十四年出了进士、翰林蔡家王干。

书峰毓秀。书峰是营前最高峰,位于老墟4-5公里处,山势雄伟,高耸秀丽,众小山簇拱,使得其形如笔架。唐末虔州节度使卢光稠曾建“太傅书院”于山。前些年尚遗“字纸塔”旧址,至今乡人仍敬仰之,每逢节气必祭祀,地理先生每次作业,必以书峰定方向,企图沾染些书峰的灵气。山上有数户人家居住,其中一口水潭有巨砖沉入水底,附近有巨枫红叶招展,书院旧址便深藏于幽深的高茅之中。

举岭现棋,这是个充满神话意识的景。举岭高857米,位于老墟东南10公里,为崇(杰坝)犹(营前)两县分界屏障。举岭之麓平如琴台,宛如草原,其中有一方大平石,石上有石筋纵横,图形甚似棋盘,相传有两位神仙在此奕棋,故称棋岭,后讹为举岭。有诗赞:“举岭苍苍笼碧烟,雄风剑气势盘缠。争闻对奕人归去,疑似蓬莱第一仙。”山上有战场痕迹,营前人便每每与清朝造反者何阿四联系起来,何在崇义有过活动,整个上犹境内都有“杨仙女助何阿四起兵”,“宝剑试锋”、“竹节藏兵”、“石鼓石锣助阵”和“狮象山出天子”的传说。

城楼山色。指的是营前蔡家城南门,在早晨、黄昏、夜月下观察营前的山光水色,呈现出不同景象。自然,早晨看日出炊烟,黄昏看晚霞落雁,夜里看月华溶桂,不同时分的景象是不同的美妙,书峰、举岭等群山众岭便在三种时空中转幻出异彩纷呈的瑰丽。蔡家城南门正好在今天营前中学大门前,营前中学内有清代留下的文庙,也是苏区时期红军西路军教导队防地(大量红军标语仍存)。今天,蔡家城早已毁圮,南门成了平常地,只有心生遐想,才能复苏“城楼山色”景了。

浮潮夜月。浮潮是一种奇观,老墟南面0.5公里处的上湾村,临云水河,古时有一巨榕根须发达,竟有一支延至河对岸,行人便以其根支作桥往来,且水涨根浮,始终可以载行人过往,于是,此地便被唤作了“浮桥”,后讹为“浮潮”。浮根之桥方便了行人,却阻了船排,惹怒了的舟工先是拦腰一斩,树根不久又长,舟工便两头齐斩,始破了这一浮根之桥。树便也成了一棵普通的榕树。过浮桥20余米,有一口宽一米五,深八十公分的小井,异常清澈,常年可见其中溶了月亮,传说有一次,一位将军从井旁经过,惊奇地发现那日井中竟溶了三个月亮,异常神奇,便令全体官兵欣赏。从此,这一处风景叫做了“浮桥夜月”。

如果说,古风犹存的营前的“八景”,演染的是一种繁荣、文化,那么,营前的“九狮拜象”(古代寓意为高中的仕子们拜见当朝丞相)大型灯舞,传达的则是浓浓的客家风情。这种灯舞,不仅气势磅礴,而且寓意深远。整个灯彩有一龙九狮一象一麒麟,加若干牌灯锣鼓彩亭组成,龙多为九至十一节,最长达九十九节,表演者最多可达万人。乐队以民间吹奏乐、打击乐结合组成,曲调雄浑、热烈、悠扬。营前的客家民情与风俗,营前的客家文化底蕴,客家保留的古中原文明,在赣南当是首屈一指的。所以,寓意万象更新、九州同乐、共庆升平的“九狮拜象”大型灯舞,以一股雄浑之力量,激荡起浓烈的客家风,醉倒无数的客家后人。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26075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