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葬在哪里

义乌区号2023-03-24  47

藏、蒙古、裕固、门巴皆有此葬仪,傣族人也偶尔用之。其特点是:以尸体被猛禽吃净为吉祥。若未被吃净,则以为死者罪孽深重,还要请喇嘛念经超度,直至尸体被吃完。当然各族天葬又不全是一个模式。天葬是藏族最普遍的葬仪。在藏族聚居区都设有天葬场,有专门的人员。亲人亡故后,在家停放三日,请喇嘛念经,然后由司葬人员将尸体背到天葬场,放在天葬台上把尸体肢解成碎块,拌上糌〔zān簪〕粑、酥油撒喂给等候在周围的鹰群。尸体被吃完,就以为死者升天了,众家人为之庆幸。如若未被吃净,就要再出钱请喇嘛为之超度,直至其被吃净升天,家人始能安心。在门巴族,天葬是喇嘛和有钱人的特权。蒙古族只有牧区采用天葬,又叫野葬。即把尸体放在荒野上,任凭禽兽争食。其家人在死者葬后49日或百日内,不剃须发,不饮酒作乐,遇客也不寒暄,以示对亡者的哀悼。裕固族则选好葬地,把尸体靠在大石头上,待三日后去看结果。天葬后还要设墓,即垒一堆石头代表葬了一个死人,石堆按长幼顺序排列。景颇和土等民族,夭折的小孩也用天葬。

天葬,就是将死者的尸体喂鹫鹰。鹫鹰食后飞上天空,藏族则认为死者顺利升天。天葬在天葬场举行,各地有固定地点。人死后,停尸数日,请喇嘛念经择日送葬。出殡一般很早,有专人将尸体送至天葬师首先焚香供神,鹫见烟火而聚集在天葬场周围。天葬师随即将尸体衣服剥去,按一定程序肢解尸体,肉骨剥离。骨头用石头捣碎,并拌以糌粑,肉切成小块放置一旁。最后用哨声呼来鹫,按骨、肉顺序别喂食,直到吞食净尽 。

天葬是藏地古老而独特的风俗习惯,也是大部分西藏人采用的丧葬方法。

藏族的丧葬形式是经历了历史变化的,据藏文史籍记载,在远古的“七天墀”之时,诸王死时是“握天绳升天”,“如虹散失,无有尸骸”。这种情况同藏族当时的认识有关,当时藏族认为其祖先来自天上,死后归天。

藏语称天葬为“杜垂杰哇”意为“关(尸)到葬场”;又称“恰多”意为“喂鹫鹰”。文中“恰”是一种专门食尸肉秃鹰,谓之“哈桂”。据此可知这种“天葬”亦可谓之“鸟葬”。

天葬习俗始于何时,未见具体而确切的记载,佛教传入西藏后,对于西藏丧葬习俗的影响很大,在佛教中“布施”是信众奉行的准则,布施有多种,舍身也是一种布施,据敦煌发现的《要行舍身经》中载,即劝人于死后分割血肉,布施尸陀林(葬尸场)中。在汉地隋以前已有此风俗。这种风俗对于共同信奉佛教的藏族或许是殊途同归。在佛教故事中也有“尸毗王以身施鸽”及“摩诃萨埵投身饲虎”的佛经故事,宣扬“菩萨布施,不惜生命”等。

藏族较为普遍的一种葬俗,亦称“鸟葬”。用于一般的农牧民和普通人。藏族佛教信徒们认为,天葬寄托着一种升上“天堂”的愿望。每一地区都有天葬场地,即天葬场,有专人(天葬师)从事此业。人死后把尸体卷曲起来,把头屈于膝部,合成坐的姿势,用白色藏被包裹,放置于门后右侧的土台上,请喇嘛诵超度经。择吉日由背尸人将尸体背到天葬台,先点“桑”烟引起来秃鹫,喇嘛诵经完毕,由天葬师处理尸体。然后,群鹫应声飞至,争相啄食,以食尽最为吉祥,说明死者没有罪孽,灵魂已安然升天。如未被食净,要将剩余部分拣起焚化,同时念经超度。藏族人认为,天葬台周围山上的秃鹫,除吃人尸体外,不伤害任何小动物,是“神鸟”。天葬仪式一般在清晨举行。死者家属在天亮前,要把尸体送到天葬台,太阳徐徐升起,天葬仪式开始。未经允许,最好不要去观看。

天葬是藏族人民最能接受、也是藏区最普遍的一种葬俗。依据西藏古墓遗址推断,天葬可能起源于公元7世纪以后,有学者认为,这种丧葬形式是由直贡噶举所创立的。公元1179年直贡巴仁钦贝在墨竹工卡县直贡地方建造了直贡替寺,并在当时推行和完善了天葬制度。

关于天葬,藏传佛教认为,点燃桑烟是铺上五彩路,恭请空行母到天葬台,尸体作为供品,敬献诸神,祈祷赎去逝者在世时的罪孽,请诸神把其灵魂带到天界。天葬台上桑烟引来的鹰鹫,除吃人尸体外,不伤害任何动物,藏人称之为“神鸟”。据说,如此葬法是效仿释迦牟尼“舍身饲虎”的行为,所以西藏至今仍流行天葬。

多多卡天葬院中间,有一块约4平方米大小、用鹅卵石铺砌而成的葬尸池,池北边有一块60厘米高的长方形石块,是天葬时停放尸体的。在天葬院南门外,还竖立一根约10余米高的经幡旗杆,上边有骷髅骨雕塑,顶部悬挂着很多褪了色的经幡。送逝者到多多卡天葬台前,把尸体卷曲起来,头屈于膝部,使成坐的姿势,用白色藏被包裹,择吉日由背尸人将尸体送至天葬台,点燃桑烟引来鹰鹫,再进行尸解。因为鹰鹫喜欢吃蒙古天葬是主要的丧葬方式,也是最高的葬式。人死后,其亲属带上死者生前的最好衣物(绸缎面皮袄、衣裤或绸缎布匹等)、喜吃食物和茯茶,并把死者生前所乘马匹梳整一番,备好鞍辔,去寺院报丧。意谓亡魂“去上天报到”,行动不得怠慢。“送魂人”到寺院说明情况,给主事喇嘛报上死者属相、生辰及亡日的情况,请派喇嘛念经超度(在寺院念经超度,要支付一定费用,请到家里念经超度,负责其食宿并支付一定费用)和求得送葬时问。同时将所带物品和马呈交主事喇嘛,意为请转交死者。这些活动应在七天内完成。

送葬之前,请几位操持尸体之人,而亲友则不请自到,将尸体捆成“S”形,再用白布缠裹。送葬日,将尸体装入一条大口袋或用死者生前所穿大皮袍裹住,用骆驼、马或牛驮到天葬场,天葬场一般在离居住点很远的荒山旷野。到达后,煨燥、念经,而后挖个小坑,把死者生前喜吃食物、茶叶放入坑内,还要放入八件宝物(如金、银、铜、铁、玉等),将坑埋平。坑上放几块白石头,将尸体脱去白布,放在上面,使左手曲屈扰于头下,头部枕在埋物件正上,形状颇似睡佛模样。尸体卧式,男女有别。放石头是告诉人们:此处安葬过死人,若再安葬,请选别处。尸体如上述摆放停当(如系长者,送葬人向尸体磕三个头),人们头也不回地各自上马返回,让野兽和鹰鹃吃掉尸体。须注意的,送葬的人必须是单数(包括死者),如三、五、七人,留下死者后返回者正好是双数。返回路上将裹尸用布、口袋、皮袄等烧掉。在葬后第七天,去天葬场看视,如尸体被动过(即被野兽猛禽吃掉),则认为死者已经升天,吃得越干净越好,被认为死者前世积德,灵魂被佛爷迅速带到极乐世界。如尸体没有被动过,则要换个地方。再过十四天仍然没有被吃,就要烧掉。当然,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肉,不喜欢吃骨头,所以天葬程序就采用倒叙法,先喂骨头。

天葬的起源非常古老,现在一般认为其脱胎于原始的树葬(不同于如今公墓里的“树葬”)或林葬,即将死者尸体挂在树上任其腐烂风化或抛至林中任鸟兽分食。这种丧葬形式,在我国主要流行于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等藏族、蒙古族聚居地区,在国外主要流行于印度及受其文化影响的周边地区。

其丧葬形式为:出殡时(一般为清晨,天葬仪式常赶在太阳刚刚升起时进行),由死者后代将尸体背至门口,之后由司葬者接手,将尸体送到天葬场。死者的亲属和朋友均不得前往天葬场。到达天葬场后,先在葬台附近焚香,吸引兀鹫前来。待喇嘛诵经完毕,司葬者开始肢解尸体,若死者是僧人,先要在背上划个有宗教意义的花纹,然后剖腹、取脏、切肉、剥去头皮、割掉头颅,最后剁肉捣骨拌上糌粑喂食兀鹫。如果兀鹫将尸体吃净,一点也没剩下,则说明死者的罪业全部消除,已顺利升天;若有未食尽的骨肉,则须一点不剩地聚敛起来烧成灰,撒向四方,同时诵经超度。必须将尸体完全处理掉,仪式才算圆满。

跟我们熟悉的土葬、火葬一样,天葬也代表了一种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信仰,只是其表现形式更为传统、更为直接。其实这些丧葬形式表面的区别只能说明信仰或价值观的不同,并不代表文明或野蛮、进步或落后。例如汉族人所熟悉的土葬在有些民族看来也是难以接受的。如藏族同胞只针对两种情况举行土葬,一是死者有恶性传染病,需深埋以避免瘟疫流行;二是死者乃大奸大恶之徒,将其埋入地下则是一种惩罚,象征打入地狱。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24014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