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塔寺还可以看日落 (嵩门待月)
嵩山南麓有个“法王寺”,寺东边玉拄峰西璧下,有两座山峦相峙,嶙峋崛突,其状如门,称为“嵩门”。每逢中秋节夜,有恰是“秋分”,一轮银盘似的姣月,从这半圆形的门中徐徐升起,不左不右,好似玉镜嵌于架中。皎洁的月光,犹如水银泻满山头,使碧绿的群山披上了一层银装。人们每逢仲秋佳节赏月之夜,登上嵩山坳,坐在法王寺的月台上高谈阔论,对月饮酒欢歌,久久不肯离去。
明朝洪武年间,上党郑大原游览中岳,赏罢此景,亦挥毫疾书赞颂:
嵩门胜迹冠中州,
幸此登临值仲秋。
皓魂初悬苍谷口,
清光满射碧山头。
祗园暂息尘劳梦,
民社宁忘国计忧。
徒倚欲归情不厌,
松涛钟韵两悠悠。
荥阳有浅山、丘陵、台地、平原四种地形,西南大部为浅山区,中部为丘陵区,中部地势平坦,相对坡度2.5-0.4%,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KA160-250KN/M2。陇海铁路以北、广武山以南为平原区,其势为西南高东北低,缓慢倾斜,平均坡度约5%左右(近山区为10~15%,岗地倾斜平原为2~3%,冲积平原为0.5~1.5%)。山脉
荥阳南部、西南部山区和北部的广武山,均属嵩山余脉,多东西或东北走向。这里的主要山岭有:
1、大 山 大 山在汜水镇西北黄河南岸。《禹贡》纪导河:“东过洛 至于大 ”。《古隽略》“其由有涧九曲,又名九曲山,亦名葱山”。该山体全系黄土和黄粘土构成,黄河依山根东流,冲刷严重,今仅存高地已不成山,故今人亦不呼其名,相传东汉时吕布曾据此,现有吕布城遗址。
2、广武山 广武山位于荥阳最北部,横亘东西,绵延31公里,海拔150至250米,古代曾称三皇山、三室山或敖 山。近代讹称为邙山。山的东部有汉、霸二王城,系楚、汉两军对垒处,今仅存南部城墙遗址,北部沦于黄河。
3、五云山 五云山位于荥阳南部,海拔589.4米,山上有古清凉观,常有乌云罩顶,故亦称雾云山。
4、马头山 马头山,又名龙马寨,以形似马头而得名,位于市区西南荥、密交界处,海拔704.8米,与南小顶山(即香炉山)隔涧相望。
5、大周山 大周山在荥阳市区南部荥密交界处,海拔544.9米,西南悬崖陡壁,北东缓坡蔓延,山顶建有“大周山塔”与圣寿寺。山上有天然景物日月石、呼雷石、膏笔泉、写字崖及牧猪泉等,古为荥阳名胜之一。
6、万山 万山位于荥阳城正南10公里处,海拔497.1米东西走向,山西南有古泉、常年细流不断,泉边有假山石(亦名上水石),石质松软,是古叶化石,今人多采制为盆景观赏。
7、祖始山 祖始山位于市境西南,荥阳、巩议、登封三县交界处,海拔899.4米,上有祖始泉,常年不涸,主峰叫祖始峰,是荥阳最高峰。
其他还有二郎山、八峰寨、卧龙台、紫玉崖、鸭虎崖、乳头山、角山、鸡冠山、鏊山、桃花岭,驮篓山、青峰寨、福星斗山、三山、岵山,焦山、丹凤山、皇姑寨、青龙山、香炉山和檀山等低浅山体。
丘陵
荥阳境内丘陵多分布在山区向平原的过渡地带、主要分布在城关乡、乔楼镇的南部和西部,贾峪镇的南部,豫龙镇的中部、南部,广武镇、王村镇的北部,峡窝镇的中南部和汜水镇、高阳镇、北邙乡的大部,平均海拔150~250米,面积约有69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48.3%。
平原
平原主要分布在豫龙镇、城关、峡窝镇及索河办事处的北部,高村、王村、广武等乡镇的南部,面积约39.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29.9%。
气 候
荥阳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冷暖气团交替频繁,虽四季分明,但各季雨水分布不均匀:春季冷暖变化大,少雨多风;夏季天热多雨,水热同期;秋季凉爽,光照充足,间有连阴雨天气出现;冬季寒冷干燥、风多雪少。
日照与太阳辐射
据1957至1980年24年资料,平均年日照为2322小时,最多年份是1965年2802小时,最少年份是1972年2150小时;高峰期在6月,低峰期在2月,年均日照百分率为53%;每年每亩受太阳辐射总能量为7.7亿千卡,大田作物利用率为0.5-0.6%,光源丰富,适合各种农作物生长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