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藏书楼是中国古代的图书馆,据史料记载,中华大地曾有过数以千计藏书楼,其中最负盛名、最具影响力的就是清代建立的七大藏书楼:
文渊阁 位于北京故宫太和殿东南,东华门西北,文华殿之后,清代乾隆四十年(1775年)建,藏书后归故宫博物院收藏。
文源阁 位于北京圆明园内,乾隆四十年(1775年)建,咸丰十年(1860年)八国联军入侵时纵火焚毁。
文津阁 位于避暑山庄(今河北省承德市)平原区西北部山脚下,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藏书于1915年运至北京,现归北京图书馆收藏。
文溯阁 位于辽宁沈阳故宫之西,乾隆四十七年(1782)兴建,是七阁中藏书最完整而散失较少的一阁,现属辽宁省图书馆。
文汇阁 位于江苏省江都县(今扬州市)大观堂,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建, 咸丰四年(1854年)毁于大火 。
文淙阁 位于江苏省镇江市的金山寺,建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咸丰三年(1853年)毁于大火。
文澜阁 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面,是江浙三阁中仅有的一阁,初建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咸丰十一年(1861年)倒毁,部分藏书散失。光绪六年(1880年)重建,现属浙江省图书馆。
1、四大书院“四大书院”的说法始于宋代。应天书院(今河南商丘睢阳区南湖畔)、岳麓书院(今湖南长沙岳麓山)、白鹿书院(今江西九江庐山)三大书院无争议。嵩阳书院(今河南郑州登封嵩山) 与石鼓书院(湖南衡阳石鼓山)尚有争议。
1998年4月29日,国家邮政局在商丘举办了“四大书院”邮票首发仪式,邮票所选书院为“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白鹿书院、嵩阳书院”。
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分裂时期,官学遭受破坏,中国开始出现一批私人创办书院。中国古人讲求诗礼传家,无论哪朝哪代,都把读书看作一等一的大事,于是在千百年的历史流转中,承载着文明和思想火花的“四大书院”也应运而生。
2、四大藏书阁
藏书楼是中国古代的图书馆,据史料记载,中华大地曾有过数以千计藏书楼,其中最负盛名、最具影响力的就是清代建立的四大藏书阁:北京文渊阁、沈阳文溯阁、承德文津阁、杭州文澜阁。
文渊阁位于故宫东华门内文华殿后,原明代圣济殿旧址。文溯阁建于乾隆四十七年。专为存放《文溯阁四库全书》而建。文津阁位于避暑山庄平原区的西部,建于乾隆三十九年,是仿浙江宁波天一阁建造的。文澜阁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麓,浙江省博物馆内。初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是清代为珍藏《四库全书》而建的七大藏书阁之一。
北京文渊阁文渊阁位于故宫东华门内文华殿后,原明代圣济殿旧址。清朝乾隆三十九年至四十一年(公元1774—1776年)建成,是皇家收藏《四库全书》的图书馆。
文渊阁
世界上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曾藏在这里,以非常考究的楠木书箱盛装,安置在书架上。另外,故宫文渊阁还存放过康熙时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考证》、《古今图书集成》和大量的古代文化典籍,至今仍有重要的使用价值。
文渊阁为三层楼房,仿宁波天一阁规制,楼上通为一间,楼下分为六间,取“天一生水,地六承之”,意在防火。文渊阁的园林布局,十分精致。阁前设长方形水池,周置石栏,以石拱桥与文华殿后殿联为一体,池中养殖鱼藻。大型叠石假山环列阁后,假山山路、山洞上下穿行,就连阁的左右门道阶梯也增加叠石艺术处理,使文渊阁的气氛更加浓厚。阁内悬有乾隆御书“汇流澄鉴”四字匾。
文华殿是皇帝们举行“经筵”、听讲经官讲学“进讲”的地方,在皇帝听讲的前一天,还要到文华殿东的传心殿向孔子的牌位祭告。文华殿在初建时是太子们的正殿,房顶上覆盖绿瓦。后来由于几位太子年纪很小,不能处理政事,所以在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正式改作皇帝便殿,换成黄瓦。明清两朝皇帝御“经筵”都是在春分、秋分两季。皇帝要撰写御论,阐发自己学习“四书五经”的心得,清朝皇帝的经筵御论使用满语和汉语各讲一遍。清朝诸帝文化素养都非常高深,皇帝讲得兴高采烈,还会指名文臣辩论。最后,作为对有幸参加典礼的文臣们的特殊奖励,皇帝率大家打开文华殿后门,来到殿后文渊阁,赏赐文臣们翻阅阁中藏书。
沈阳文溯阁
文溯阁建于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专为存放《文溯阁四库全书》而建,另有《古今图书集成》亦存于阁内。阁后是仰熙斋,东西有抄手游廊,是皇帝读书之所。乾隆曾说:“恰于盛京而名此名,更有合周诗所谓溯涧求本之义”,体现了乾隆皇帝不忘祖宗创业艰难,为后世子孙示守文之模的深意。文溯阁是七阁中藏书最完整而散失较少的一阁,1966年10月,为妥善保存这套《四库全书》,国家决定将其调至气候干燥、冷热适宜的兰州,由甘肃省图书馆保管。
文溯阁是沈阳故宫西路的主体建筑,阁前有戏台、嘉荫堂,后有仰熙斋,建筑形式仿照浙江宁波的天一阁,面阔六间,二楼三层重檐硬山式,前后出廊,上边盖黑色琉璃瓦加绿剪边,前后廊檐柱都装饰有绿色的地仗。所有的门、窗、柱都漆成绿色,外檐彩画也以蓝、绿、白相间的冷色调为主,这与其它宫殿红金为主的外檐彩饰迥然不同。其彩绘画题材也不用宫殿中常见的行龙飞凤,而是以“白马献书”、“翰墨卷册”等与藏书楼功用相谐的图案,给人以古雅清新之感。采用黑色琉璃瓦为顶,主要是为了使整座建筑外观风格相统一。
沈阳文溯阁
文溯阁后面,有抄手殿廊连接着仰熙斋,斋后为九间房,其中有芍药圃、梧桐院等。这是乾隆皇帝“东巡”时的读书之所。纵观整个西路格局,院落层次清晰,套院相接而不乱,花草树木点缀其间,的确是读书作画的理想“仙界”。
承德文津阁
简介
文津阁位于避暑山庄平原区的西部,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是仿浙江宁波天一阁建造的。它不仅是清代的重要藏书之所,也是一处很有特色的小园林。 清乾隆年间,为了庋藏《四库全书》,在全国修建了7座皇家藏书楼,其中北京故宫内的文渊阁、圆明园的文源阁、沈阳故宫的文溯阁和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又称北方四阁或内廷四库。乾隆为文津阁题诗中写道:“渊源如欲问,应自此寻津。”在诗注中又说:“山庄建阁,以文津名之,御园之文源,大内之文溯,皆由此津逮也。”大意为:追寻文化的源流,继承文化遗产,繁荣和发展现代文化,先要找到它的济渡处。文津即是在文化长河上由此岸达彼岸的济渡处。
乾隆帝对在此建阁贮书极为得意,认为“山庄居塞外,伊古荒略之地,而今则闾阎日富,礼乐日兴,益兹文津之阁,贮以四库之书,地灵境胜,较之司马迁所云名山之藏,岂啻霄壤之分也哉?”加之每年帝王诸臣、各族首领和外国使节都云集山庄,将皇家藏书楼建在此地,更可以标榜天朝的文治武功。文津阁内原藏《古今图书集成》万卷、《御制诗》四集,1785年《四库全书》也曾收藏于此。辛亥革命后,《四库全书》运往北京图书馆,《古今图书集成》早年已被军阀盗卖净尽。
文津阁仿浙江宁波范氏天一阁形式修建,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主要建筑由门殿、假山、水池、藏书楼、花台、曲池、山石、月门等组成。
杭州文澜阁
简介
文澜阁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麓,浙江省博物馆内。初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是清代为珍藏《四库全书》而建的七大藏书阁之一,也是江南三阁中唯一幸存的一阁。
文澜阁
文澜阁是将杭州圣因寺后的玉兰堂改建而成的,建成于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改建的各项工费均由浙江商人捐办。据时人记载:“阁在孤山之阳(南麓),左为白堤,右为西泠桥,地势高敞,揽西湖全胜。外为垂花门,门内为大厅,厅后为大池,池中一峰独耸,名‘仙人峰’。东为御碑亭,西为游廊,中为文澜阁”。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文澜阁焚毁,部分藏书散失。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开始重建,并把散失、残缺的书籍收集、补抄起来;辛亥革命后又几经补抄,文澜阁的《四库全书》才恢复旧观。建国以后,书阁经过多次修缮,面貌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