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进士”作为一个雅称,可以写在“私家性”的族谱和碑文里,却不能用于正式的文书中,即使带有“颂扬性”的普通文体,如书信、传状里也很少有用的。
清朝的殿试进士与“岁进士”有根本区别,不在一个档次上。主要区别在于:第一,选拔途径不同。殿试进士,先要经过乡试(省试),录取后称举人,次年三月到朝廷礼部会试,录取后称贡士,贡士参加皇帝主考的殿试,考中者称进士。进士又分一、二、三甲,一甲三名,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没有参加会试、殿试的资格。岁贡,是贡入国子监(最高学府,设在北京)生员之一种,获得入监深造的机会,在监读书的称太学生。岁贡是府、州、县学每年从年深的廪生(官府发给膳食津贴)中挨次升贡,故又称“挨贡”。第二,有无科分。殿试进士有科分,按甲子纪年,甲子年考中的称“甲子科”,丁卯年考中的称“丁卯科”等。岁贡生是挨升的,没有科分。第三,任职不同。殿试进士一甲3人分授翰林院撰修、编修,再择优任编修、检讨、庶吉士,余者授各部主事、中书,有些是外派任知县、知州。
自从隋初实行科举取士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明令废除科举制度止,其间经历了1300来年。2015年是科举制度死亡整整一百一十周年,人们对它已经陌生了。所以“进士”和“岁进士”的区别,很多人容易混淆。
总体的意思是:碑文的作者落款,包含作者的身份与姓名。具体要分成6个部分理解——岁进士、候铨、儒学晚眷生、启蓝、顿首拜题、碑序1、岁进士。是此人的“学历”。但并不是真正的进士,是秀才通过论资排辈,取得“国子监监生”的入学资格。毕业后待遇视同举人。2、候铨。是“吏部候铨”的简称,也就是“国子监监生”毕业后,取得授官的资格,但是还没有得到官身,等待吏部审查安排。3、儒学晚眷生。是读书人对长辈、前辈(学历比自己高、取得功名比自己早)、长官的自谦自称。4、启蓝。是此人的名。汉族人没有姓启的,前面的“儒学晚眷生”说明主人地位比作者高,因此落款不能写“字”,推测作者应该是个满族人,满人中有启字辈,比如著名书法家启功。5、顿首拜题。是谦恭的说法。说明他写这篇碑序是写给长辈、上级的6、碑序。是一种用于刻写石碑的,一般叙述生平事迹、记录重要事件的一种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