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园。太湖石产地为豫园,这种矿石属于石灰岩类,外观多为灰色,白色或黑色的太湖石较少,它在古代多用于皇家园林。
而太湖石也被称为窟窿石、假山石,它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玩石、奇石之一,因盛地产于太湖地区而得名。
太湖石分为水石和干石两种,其中水石是在河水中经水波荡涤、长期侵蚀慢慢形成,而干石指的是地质时期的石灰石在酸性红壤的长时间侵蚀下形成的。
成因特点:
太湖石属于石灰岩。多为灰色,少见白色、黑色。相对而言,石灰岩容易受到外来力量的侵蚀,比如长期经受波浪的冲击以及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溶蚀,软松的石质容易风化,比较坚硬的地方保存下来,这样在漫长岁月里,太湖石逐步在大自然条件下精雕细琢,逐渐形成了曲折圆润的形态。
中国碳酸盐岩分布区很广,在适宜的构造、岩石和水文地质条件下,均可寻找和开发得用类似江苏的太湖石。太湖石属于石灰岩,多为灰色,少见白色、黑色。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太湖石
太湖石为我国古代著名四大玩石(太湖石、灵璧石、英石、昆石)之首,因产于太湖而得名。它是指产于环绕太湖的苏州洞庭西山、宜兴一带的石灰岩,其中以鼋山和禹期山最为著名。《明一统志》记载:“苏州府洞庭山在府城西一百三十里太湖中,出太湖石。以水中为贵。形嵌空,性湿润,扣之铿然。在山上者枯而不润。”明代画家、造园家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写道:“太湖石在水中者为贵,岁久被波涛冲击,皆成空石,面面玲珑。”《清一统志》:“鼋头山在县西南,亦洞庭支岭也。山产青石。有天然玲珑者。谓之花石。”
《博物要览》记载太湖石“其质纹理纵横,连联起隐,与石面遍多坎坷,盖因风浪冲击而成,谓之子弹窝。扣之有声,多峰峦岩壑之致。”可见古人对太湖石的形成已有了理性的认识。正是由于波浪的冲击以及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溶蚀,石灰岩在缓慢的濯软留坚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大自然精雕细琢、曲折圆润的太湖石。若含有三氧化二铁及多种成分的胶结物的碳酸岩角砾被溶蚀,则会形成数量稀少的红色及黄色的太湖石,多分布在南京郊区及镇江句容一带。
太湖石的采集非常艰辛,尤其是水石的凿取。《云林石谱》云:“采人携锤錾入深水中,颇艰辛,度奇巧取凿,贯以巨索,浮大舟,设木架,绞而出之。”宋代在巨型太湖石的搬运中,为确保其完整无损,创造了麻筋杂泥堵洞法,此法安全可靠,至今尚可应用。
太湖石作为一种被溶蚀的石灰岩,以长江三角洲太湖附近的溶蚀石灰岩最具代表性,此外太湖石的产地还有安徽太湖县、北京房山、山东临朐等。
(1)江苏太湖石(图2.6):原产苏州洞庭山太湖边,由于长年水浪冲击,形状奇特竣削,多窟窿和褶皱纹理。古人云:“错落复崔巍,苍然玉一堆。峰骈仙掌出,罅拆剑门开”。太湖古称震泽,又“笠泽”,是古代滨海湖的遗迹,位于江苏和浙江两省的交界处、长江三角洲的南部。今颐和园、圆明园等封建皇家园林中的美石多为江苏太湖石(图2.7)。
(2)安徽太湖石(图2.8):产于安徽省西南部的太湖县,位于大别山南麓、长江北岸,东与天柱山相望,南与庐山呼应。辞赋大师潘承祥先生在《太湖赋》中提到:“煦风飘飘而至,怡人之姿;瑞雪皑皑莅临,丰年之兆。奇山异石,皆是而比比。”学者王泽生评价道:“景乃石之太湖蕴也”。安徽省巢湖市所产巢湖石,因形似太湖石,也被称为巢湖太湖石。
(3)房山太湖石:也称北太湖石,产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地区。该石为石灰岩,形状大体与南方太湖石相似,具有太湖石的涡、沟、环、洞的变化。密度比南方太湖石稍大,扣之无共鸣声,多密集的小孔穴而少有大洞,体态嶙峋透露,质地坚硬,一般用作修筑叠石假山。因多埋于红色土层,新开采的多呈土红色、橘红色、土黄色,日久后表面带些灰黑色。质地不如南方太湖石脆,有一定韧性。外观比较沉实,浑厚雄壮,和南方太湖石外观的轻巧、清秀、玲珑有明显区别。
(4)临朐太湖石(图2.9):产于山东临朐县五井镇一带,赋存于早—中奥陶世马家沟组北庵庄段,岩层裸于地表,岩性为溶蚀微晶灰岩,太湖石成因为地表水和地下水长期对灰岩进行差异性溶蚀所致。大者雄伟挺拔,气宇轩昂;小者玲珑多姿,质朴俊逸,汇聚了我国北方太湖石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