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认为,从权力角度来说,摄政王的权势最大。要知道,大清王朝几百年的历史中也就多尔衮当过摄政王。当然,我们还得从具体角度来分析。这样才更容易理解。
首先,铁帽子王是世袭制的。所谓的世袭制,就是每一位铁帽子王死后,都由其子继承爵位、府邸、权力等等。当然,铁帽子王享受的更多的是爵位不随着传位而降低,以及荣华富贵。在权力方面,铁帽子王对于政治的干预能力较其它三个王较弱。要知道,归根到底,铁帽子王是对建立满清的开国元老的奖励,它是一种荣誉,并不是一种权力象征。
其次,议政王是清朝建朝以前出现的。当时的清朝还叫作后金,属于马背上的民族。所谓的皇帝还不能将权力集中于手,很多决定还需要多为议政王的商讨才能通过。不过,清朝建立以后,可能是担心议政王影响清朝统治,其权力受到了很大的削弱。到了慈禧时代,议政王直接被取消。
最后,我们来看一看摄政王与辅政王。辅政王,顾名思义,就是辅佐皇帝的王爷。这种王爷的出现多半是因为皇帝年幼而委托一些有声望的皇亲贵族分担皇帝的一部分权力。至于摄政王,这个王位可以说是相当厉害了,它可以说是名义上的王爷,实质上的最高统治者,有几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味道。要是体会不到的话,不妨看一看当年的多尔衮是如何把持朝政的,你就明白一二了。
铁帽子王其实就是经常戴帽子,议政王就是经常开会的人,辅政王就是辅佐别人开会的人,摄政王就是掌管大权的人,这就是分别,而且在当时,这些人一般管的都特别的多,所以很让别人讨厌。
清朝八王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指清王朝奠基人努尔哈赤开创的一种贵族军事民主制,即由极少数的皇亲贵胄共同决定军国大事的一种制度。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努尔哈赤创建“八旗”,并设置议政大臣五人,理事大臣十人。他们与诸位贝勒共同参加每五日举行一次的集会,并在会上协商国政。
天命六年(1621年),努尔哈赤又令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按月当值,国中一切军机要务,借由当值贝勒负责。转年,努尔哈赤又让八旗旗主贝勒共同咨议国政。
扩展资料:
历史学家安熙龙认为,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起源是“一个复杂且扑朔迷离的过程”。议政王大臣会议起源于努尔哈赤为促进同诸子共治国政而设立的非正式机构。努尔哈赤在1601年组织女真人,将之分为四“旗”,1615年,“旗”数增加了一倍,是为八旗。
1622年,努尔哈赤确定八名子侄(贝勒)每人各掌一旗,并命令他们开会就重要政策特别是军事事务进行商讨。努尔哈赤的八名子侄统称为“议政王”。
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另一个雏形是由女真人组成的“议政五大臣”和“理事十大臣”小组,后者于1615年或1616年努尔哈赤设置,负责行政和司法工作。
安熙龙称,此组人后来被称为“议政大臣”,并辅助贝勒商讨国政。然而,梅谷却断言,他们只不过是“技术顾问”,此观点得到吴秀良的支持。
在1623年,“八固山额真”还做了审议官员,但他们主要负责监察,主要责任是使努尔哈齐得以觉察八贝勒的密谋。
皇太极继承父亲努尔哈赤的汗位后,没有依照父亲的愿望与贝勒共治,而是成为一个强有力的统治者,奠定了大清的统治基础。
1627年,他将八旗置于八“大臣”控制之下,并命令后者协同贝勒参预议政。吴秀良支持这次改革为议政王大臣会议的“真正”起源,后者成为皇太极的主要决策机构,并就外交与军务进行磋商。
1637年,称大清皇帝一年后的皇太极,正式将亲王排斥在会议之外。相反,会议由八名都统和两名副都统掌控,后者负责管理满洲八旗。
通过限制身为宗室的满洲军事领袖成为会议成员,皇太极以牺牲其他亲王为代价增强了个人权力。尽管如此,会议仍未能从大清政府内部“贵族的集体统治”的圈子中跳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王议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