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优是指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两高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2018年青海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体作出的“一优两高”战略部署具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这次会议从全国甚至全球视野中对省情做了新的深刻的再认识,从更高的战略高度对新青海建设提出明确的制度安排。
“一优两高”战略是在国家发展的大逻辑大背景下,青海审时度势,顺势而为,是青海积极践行国家战略与发展政策,又因地制宜推动青海发展的战略部署;也是青海发挥自身优势,将发展的差距势能转换成发展动力的制度安排,是青海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紧抓机遇的主动发展。
扩展资料:
“一优两高”战略是省委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的再部署,是立足青海实际,对青海省情的准确和深度把握,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市委委员、市政府副市长袁波说,创造高品质生活是新海东建设的目标追求。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就要持续在旅游、教育、卫生等民生领域发力,努力在共享发展上实现新突破,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美好。
参考资料:人民网-“一优两高”引领中区发展新征程“山,是这里的山最雄伟。水,是这里的水最清澈。青海的山哟青海的水,山水相连高原江山多壮美……”一首《我们青海》唱出了青海山水的壮美瑰丽。那么,你真的知道青海在哪里吗?
三江源滋润中国,惠及着世界
说起青海,最有名的标签就是“三江之源”——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湄公河)的源头汇水区。这三条河可谓是大名鼎鼎,更在孕育中华民族、中南半岛悠久文明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长江是世界水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长河,亚洲第一长河,其干流流经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重庆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上海市共11个省级行政区(八省二市一区),于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全长6387公里;而其数百条支流辐辏南北,延伸至贵州、甘肃、陕西、河南、广西、广东、浙江、福建8个省(自治区)的部分地区,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1/5。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流经青海省、四川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及山东省9个省(自治区),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总面积约为79.5万平方公里。
澜沧江流经西藏自治区、云南两省区,出我国国境后被称为湄公河,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于越南胡志明市注入南海,是东南亚最大的国际河流,干流全长约4880公里。
作为我国乃至亚洲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青海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关乎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近年来,三江源保护和建设工程实施不曾停下脚步。
2005年,国务院批准实施《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标志着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正式启动,规划面积为15.23万平方公里,采取退牧还草、生态移民、人工增雨等20余项措施,旨在全面恢复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
2006年起,青海省取消对三江源地区的GDP考核,将生态保护和建设纳入考核内容。
2013年,三江源地区共增加降水42.91亿立方米,相当于300个西湖的水体容量。
2014年初,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启动。
2015年1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
2019年6月,青海省在全国率先启动具有开先河意义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
如今的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千湖美景”再度归来,藏羚羊、藏野驴、雪豹、白唇鹿等濒危动物种群数量恢复增长。
青海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建军指出:“青海的源头活水,成就了青海,改变着中国,影响着世界,我们将带着‘三江之源’的名片走向世界。”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令世界瞩目
青海省不仅仅只有三江源,其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南部有三江源,北部是“中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祁连山,东北是“中国内陆最大咸水湖”青海湖,西边横亘“万山之祖”昆仑山、世界自然遗产可可西里及中国“聚宝盆”柴达木盆地;青海拥有世界最大面积的高寒湿地、高寒草原、灌丛和森林等生态系统,涵盖水面、湿地、林草的蓝绿空间占比超过70%,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界四大超净区之一;青海还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高寒生物自然物种资源库……青海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更被视为北半球气候的敏感区和启动区、全球生态系统的调节器和稳定器。有数据显示,青海的生态资源总价值18.39万亿元,每年的生态服务价值7300亿元。
2018年7月,青海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因地制宜提出了“一优两高”。从那一刻起,“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成为了指导青海发展的蓝图和底气。王建军强调,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是“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在青海的具体实践,寄托着全省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奋力推进“一优两高”,就要领悟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辩证法,用好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方法论,把握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大逻辑,不断拓展“两山”理论在青海的转化路径,让绿水青山出“颜值”,金山银山有价值。
为推动发展转型,青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保绿色发展:自然保护区内的矿业权全部注销,青海湖鸟岛沙岛、年保玉则等景区接连叫停 旅游 经营活动,可可西里世界遗产地“禁止非法穿越”,三江源1.1万户牧民为生态离开故土……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已成为青海干部群众的共识。
如今的青海,蓝天在增多,河湖在变清,绿色在拓展,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筑牢。对此,王建军说:“重要的生态区位,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丰富的生态资产,巨大的生态资源和生态服务价值,让世界注目青海。生态美好,是最大的美好;生态安全,是最大的安全。筑牢生态屏障,保卫生态安全,为美丽中国和美丽世界护航,是青海义不容辞的责任,青海也邀请世界与我们一起努力,共同呵护美丽的地球家园。”
打造绿色发展高地,高质量发展
青海省是资源王国、能源富集地,该省盐湖资源得天独厚,金属矿产、石油、天然气、页岩气等储量丰富,已探明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约105万亿元。青海省海西州有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的察尔汗盐湖,资源储量达600亿吨以上。青海探明的锂资源储量1724万吨,占中国锂资源储量的83%、全球锂资源储量的60%以上,是世界新能源发展重要接续地。
此外,青海是中国的清洁能源示范省,太阳能资源超过10亿千瓦,风能总储量超过4亿千瓦,水能资源总蕴藏量2400万千瓦,水光互补发电项目全球最大。值得一提的是,虽然青海没有海,却有集中成片的“蓝色光伏海洋”。距离青海湖南岸不到70公里的塔拉滩,昔日是荒凉单调的戈壁滩,如今已经变成了一座生机盎然的能源城。目前,青海省集中式光伏发电装机总量居全国第一,已成为世界上大规模并网光伏电站最集中的地区。
丰富的能源资源,让青海持续刷新“绿色发电”的世界纪录。同时,青海省正在加快海南、海西两个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建设,世界首个新能源远距离输送大通道——青海-河南 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已启动送电,截至2021年4月20日,已累计向华中地区输送“绿电”100亿千瓦时。这条“绿电”外送大动脉的建成投运,为青海新能源产业发展增添了动力,有力支撑了青海高质量发展。2021年2月和3月,青海省新能源发电量连续两个月超过水电,3月日均发电量首次超过1亿千瓦时,成为青海省内的主力发电电源。展望未来,青海雄心勃勃地提出,到2030年,太阳能、风能发电装机达到12亿千瓦的宏伟目标。青海是中国绿色发展的高地,绿色发展已经使青海人民大踏步走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
“资源能源是青海的未来、中国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王建军表示,峰高极天、大江初流,地域辽阔、山川秀丽,江河蜿蜒、湖泊密布,资源富集、天作地成,备受眷顾的大美青海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立足这些自然优势,青海不仅靠着“天时”“地利”,还靠着“人和”,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建设一个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
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两高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一如何保护生态平衡
(1)生态平衡它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或人为控制)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
(2)自然生态系统经过由简单到复杂的长期演替,最后形成相对稳定状态,发展至此,其物种在种类和数量上保持相对稳定;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即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较长时间保持平衡状态。
二如何保护大自然
(1)保护有特殊价值的自然环境,包括对珍稀物种及其生活环境、特殊的自然发展史遗迹、地质现象、地貌景观等提供有效的保护。另外,城乡规划,控制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植树造林、控制人口的增长和分布、合理配置生产力等,也都属于环境保护的内容。
(2)防止由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化学污染,包括防治保护环境,让我们的蓝天更蓝。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粉尘、放射性物质以及产生的噪声、振动、恶臭和电磁微波辐射,交通运输活动产生的有害气体、液体、噪声,海上船舶运输排出的污染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