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犁的代表作

可变电容2023-02-14  28

一、孙犁的代表作:

代表作品:《荷花淀》《芦花荡》《白洋淀纪事》《度春荒》

二、人物简介:

孙犁(1913年4月6日-2002年7月11日)是一位中国现当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早年曾当过机关职员、小学教员。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内从事宣传工作,曾任《晋察冀日报》编辑。1940年代发表的文集《白洋淀往事》是其代表作,其中的小说《荷花淀》运用革命浪漫主义的手法,开创了荷花淀派。1950年代又发表了《铁木前传》、《风云初记》散文有《津门小集》、《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等。2002年7月11日晨六点病逝于天津,终年89岁。

三、人物评价:

孙犁一生笔耕不辍,是中国解放区文艺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以其众多经典性的作品,描绘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一幅幅壮丽、清新的文学图画。全国解放后,孙犁文学创作继续取得长足的进展,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极富盛名的小说,散文大家,被认为是著名文学流派"荷花淀派"的创立者。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孙犁文学创作迎来了第二个高峰,他的作品以思想的深邃,文体的创新,艺术风格的鲜明和炉火纯青,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他的作品有: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结合。

作为孙犁文学业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孙犁同志长期从事党报文艺副刊编辑工作,为解放区文学和天津文学的繁荣,为天津业余作者特别是工人作者的成长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他开创了天津日报FHJF 文艺副刊热心扶植青年作者的优秀传统,几十年来为天津和全国文坛培养了一批批知名作家和业余创作骨干。他是我国报刊史上一代编辑典范。

孙犁同志是我国革命文学的一面旗帜,是我国当代文学的一位大师。他始终不渝地遵循党的文艺方针,身体力行发扬并丰富了我国革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他对中国革命文学的卓越贡献,他崇高的文品、人品,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赢得了广大作家和读者的敬爱。

《风云初记》、《铁木前传》、《白洋淀纪事》等。

1944年,孙犁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和工作,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1949年起,孙犁主编《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并担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天津分会副主席等职。1951年起,出版长篇小说《风云初记》。

1956年,孙犁发表中篇小说《铁木前传》。 2002年7月11日6时,孙犁因病逝世,享年90岁。

作品特点

孙犁晚年一直深情地诉说着战争时代的美好,是想告诉人们,在那个年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一种美好。我们仿佛听到他内心那个沉重的疑问在大地叩响,为什么战争岁月过去了,人民安享太平了,人心却变成了另一副模样。

所以他不断地追忆,不断地向读者倾诉,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人人都为了同一理想而团结奋斗的精神,奋发向上、昂扬积极,人们之间不会为了一点利益之争动歪念头,不会心生恶意,不会背弃信仰,背弃道德,做出君子不齿之事。

而这些所有美好的回忆和感受,都是基于孙犁对另一个“邪恶的极致”年代的对比观照。“文革”中,小人为了利益之争,权欲之念,可以大卖人头,甚至伤害无辜者的身家性命。那十年的沉痛经验和情感沉淀,都让孙犁更加的怀念曾经逝去的那个美好的时代以及那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荷花淀》、《芦花荡》、《风云初记》、《白洋淀纪事》等。

孙犁的早期作品主要以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和解放区百姓的淳朴、善良为主。早期的作品主要是小说,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佐以浪漫主义色彩的笔调,文字清新明丽。在孙犁早期的作品中,这些“极致”的美,较为集中地体现在女性人物身上。

《荷花淀》中勤劳朴实的水生嫂,《麦收》里勇敢担当的二梅,《“藏”》中青春好胜的浅花,《光荣》里热情善良的秀梅,《吴召儿》中机智果敢的吴召儿,《钟》里敢爱敢恨的慧秀等农村妇女形象,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孙犁热情地歌颂着这些美丽可爱的女性形象,用诗一般的情怀为她们谱写赞歌。

创作特点

孙犁曾长期生活在群众的生活和斗争之中,熟悉他们,熟悉他们的语言,熟悉他们原始状态的文艺,能把握人民生活的感性的进步。所以,他能以思想为线艺术为针,把这些生活中闪耀的珍珠串成篇篇美文。

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孙犁说,他的创作,从抗日战争开始,作品是他个人对这一伟大时代、神圣战争,所作的真实记录。反映这一时代人民精神风貌的作品,在他的创作中,占绝大部分。

在创作过程中,他的思想、感情,和他所处的时代,或人民对作者的要求,不会有任何不符拍节之处,完全是一致的。可以说孙犁的作品,比较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生活的某些本质内容,记录下了作家当时的思想与情感,可以说是时代与个人的真实结合。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95946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