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什么意思

l是多大码2023-02-14  27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早年的时光虽然已经逝去,珍惜将来的岁月,还为时不晚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是唐代诗人王勃的名作《滕王阁序》里的一句名言。公元675年,王勃去交趾探望自己的父亲王福畴,这篇骈文《滕王阁序》,就是王勃在路途江西南昌游览,有感而发的。

此时的王勃心境已经很平静了,对世态人情,官场之事看得很淡了。当他看到东方的太阳升起,西方的落日的光泽,散落在桑榆树端时,心情格外激动,说出了“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这句话。

人生思想: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思想境界的高度是珍惜,人生在世,要站在忘记过去,展望未来的人生高度。人活着,不是为了过去,而是要珍惜现在。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有“桑榆非晚”的心态,绝不能有悲观失望、妄自菲薄、意志消沉、自暴自弃的心理活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桑榆非晚,汉语成语,拼音是sāng yú fēi wǎn,意思指发愤图强,晚年并不晚。

桑榆:指日落处,表示晚年。

出处:

出自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译文:北海虽然遥远,乘着大风仍然可以到达;晨光虽已逝去,珍惜黄昏却为时不晚。孟尝心性高洁,但白白地怀抱着报国的热情,阮籍为人放纵不羁,我们怎能学他那种走到穷途的就哭泣的行为呢!

桑榆非晚,柠月如风出处是出自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

桑榆非晚,柠月如风指发愤图强,晚年并不晚。原指在某处先有所失,在另一处终有所得。后喻在某一面有所失败,但在另一面有所成就。整句话所要传递的思想是警醒人们珍惜时光,因为美好的青春转瞬即逝。

王勃介绍: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唐朝文学家,文中子王通之孙,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共称“初唐四杰”。王勃聪敏好学,六岁能文,下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秘书监颜师古《汉书注》,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

十六岁时,幽素科试及第,授朝散郎、沛王(李贤)府文学。写作《斗鸡檄》,坐罪免官。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授虢州参军,私杀官奴,二次被贬。上元三年(676年)八月,王勃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擅长五律和五绝,反对绮靡文风,提倡表现浓郁的情感与壮大的气势。文以《滕王阁序》最著名。王勃的思想直接继承了祖父王通的儒家思想,主张仁政,渴望功名,希望济世,虽然在宦海中几沉几浮,但最终难以割舍的依然还是何时济世和如何济世。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95946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