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邑之战的结果如何?安邑之战是如何部署的?后世如何评价这场战役?

卒业2023-02-10  54

战事布署

韩信觉得,魏军为预防汉军的进攻,必定采用扼守各渡河要津,阻拦汉军渡河,同时有很有可能向赵代等王请求支援一同抵抗汉军之攻击。因此韩信确定采用快刀斩乱麻发展战略,以骑兵忽然袭取魏军之指引神经中枢安邑。为出轨对手,做到发展战略偷袭的效果,确定派一部军力于临晋征选船舶,摆成大军渡河姿势开展佯动。主力军隐敝结集于夏阳周边,准备渡河,曲折围攻安邑。

三国魏国北与赵代两国之间相连,西是黄河险滩认为天然屏障,安邑为河东之关键兵家必争之地。那样魏抵挡汉军的进攻,北有赵代为主心骨,西据黄河沿岸地区的主要渡头并且以安邑为指引神经中枢,紧紧扼守黄河沿岸地区,阻拦汉军渡河。魏豹、柏直以汉军原先曾由临晋渡河至河东,当发现汉军征选舟船,认为汉军又会再次从而渡河,为奇袭汉军,确定增调部队,提升临晋的防御力。

战事全过程

魏王豹反汉造成大局意识局势的突然变化。汉军彭城败后,再次组队部队与楚僵持,荥阳东侧局势很不稳定,汉暂且不能借调军力对魏进攻。但为消除魏对汉侧背的威胁,确保运送线路和关中平原的稳定与安全,乃遣谋臣郦食其,对魏豹做争得劝服工作中。

刘邦并承诺郦食其,假如他能劝服魏豹附汉,刘邦就以魏地之万家封给郦食其。魏豹因早就对汉王不满意,与此同时慑于楚之强劲,遂婉言拒绝郦食其说:“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耳。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国臣子如骂奴耳,非有左右礼数也,吾不忍心复见也。”郦食其劝说不成功,收益刘邦,因此,刘邦确定外派韩信率军提前准备攻击三国魏国。

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八月,汉军以韩信为左丞相,率骑将灌婴、步将曹参等攻魏。韩信推动于临晋河岸的一部汉军,征选船舶,处心积虑准备渡河。魏王豹被这种表象所迷惑而主观性地更改部队布署,多管齐下,推动蒲坂(今山西永济西蒲州),封禁黄河渡头临晋关(今陕西大荔东),妄图塞住汉军东度黄河。因而对发展战略要地安邑和首邑平阳都并没有留设有力守备区军力。

韩信选用调虎离山、避实击虚战略,结集船舶,佯作由临晋关渡河,主力军却奔向临晋关上下游百余里处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乘魏军无备,用木柙缚罂缶(一种简单渡河器械)快速度过黄河。渡河后,就是以迅速的行动攻击临晋魏军之两侧,在东张地域击败魏军,直接进攻发展战略要地安邑。

汉军对魏兵家必争之地的偷袭,给魏王豹以十分沉重的打击,以至仓促间迫不得已迁移蒲坂周边军力以救安邑的凶险。那样魏结集于蒲坂之精兵,起先被放置成则为王,后又处于被动回军,来回奔忙,四处奔波。汉军袭占安邑,马上转为从蒲坂北进的魏军攻击,两军对垒在安邑西南地域交锋。

汉军曹参部从正面进攻。灌婴骑兵队包围着侧击。魏军名将项它抵挡不住曹参的攻击,冯敬的骑兵队则被灌婴击散,魏军慢慢深陷包围着。而临晋渡河经蒲坂前进的汉军又及时赶到参加。九月,汉军在安邑西南战胜援救的魏军,并虏获魏将王襄,袭占安邑。魏王豹率败兵东走曲阳(今河北曲阳西),再一次被汉军击败。魏豹逃至东垣(今山西坦曲)被汉军所擒,魏军全部被汉军歼灭于竞技场。

历史评价

安邑对决对当时对局则冒了巨大危害。汉军凭借攻占魏属种河东、太原等郡,能够经略赵代,攻击燕齐,产生从北边包围着燕国的优异战略态势。汉军统领韩信于安邑之战中,韩信用一部军力阳渡临晋,主力军暗渡夏阳的手法,诱惑耍花招的魏豹,把主力军调遣到蒲坂往西地域,导致了魏王豹的错觉,巧妙地保护了自己渡河的真实用意,使数十万精兵顺利渡河取得成功。汉军渡河急进,偷袭安邑要地,一战歼灭对手,突显地展现了韩信军事指挥的才能。

魏豹手底下不仅有谋士,还有将领,并占据本土作战的地段优点,为什么被韩信的隐真示假所蒙蔽,的确适合大家思索,这其中最令人叹服的当韩信的示假摸透了大家的心态,打扮得栩栩如生,没什么让人生疑的地方,可以说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此役,韩信出乎意料灭魏,使刘邦得魏降卒填补战地,加强了对楚正脸防御力,并且为而后韩信灭代、破赵、降燕、克齐,开拓北方地区竞技场造就了标准。

汉二年六月,曹参和韩信各率军从关中分两路渡黄河伐魏,实际汉军还有一路汉军攻魏,只是史记记载太简单了只能推测,其中:棘丘侯襄:以上郡守击定西魏地。

祝阿侯高邑:以将军定魏太原。破井陉,以缻度军。

棘丘侯襄以上郡郡守攻魏,上郡在今榆林,如果从榆林攻魏必要渡黄河,而此地渡口只有军渡。军渡为晋、陕峡谷中段历史悠久、较为重要的渡口,宋太平兴国三年,太宗赵光义远征太原时,大军曾自此东渡黄河。汉军如果从上郡军渡渡过黄河,直接面对太原郡,有可能棘丘侯襄和祝阿侯高邑从背后攻打魏国太原郡,而曹参、韩信从前面攻打魏国河东郡,前后夹击魏国,使魏国首尾不能相顾。曹参和韩信攻打魏国是平级,并没有上下级,高祖没设主帅。此前曹参就立下赫赫战功,还没打过败仗,百战百胜,刘邦手下少有的文武双全式将领,汉军头号名将。

曹参率汉军主力驻临晋关吸引黄河对岸蒲津关魏军主力,韩信趁机从夏阳龙门渡黄河偷袭安邑。韩信偷袭安邑得手后,曹参从正面攻蒲津关魏军主力,韩信从安邑南下由背后攻蒲津关。计划是天衣无缝的,不过实行的时候也有差错的。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渡临晋”正好曹参率另一路主力军队驻临晋关攻蒲津关。欲渡临晋并不是想渡临晋关,而实际上韩信渡夏阳后使蒲津关魏军惊惶失措,曹参趁机渡黄河攻克蒲津关。曹参这一路要强渡黄河,必定是主力部队,虚者实之,实者虚之,分两路渡黄河更可以让魏军分心。韩信到夏阳从龙门渡口渡黄河,黄河这么多渡口,魏军不可能不重要渡口也派兵驻守。龙门渡口毗邻著名的壶口瀑布,位于山西省河津市西北12公里黄河岸边。东西两山夹河,岸上悬崖陡峭。汹涌澎湃的黄河途经此处,两岸河道猛然收束,宽度仅八十余米。

龙门渡口这么险峻不适合大军渡河,魏军根本不会想到汉军会从这渡河,所以没有派兵驻守,韩信率军用木罂缻渡过无兵防守的黄河渡口,韩信渡过无兵防守黄河根本没有好吹嘘的,黄河毕竟有这么多渡口不可能每个渡口都有兵防守。韩信渡过黄河后首先面对安邑,必须攻克安邑才能放心南下从背后攻临晋关,韩信明显低估了安邑防守力量。安邑是魏国早期都城,就是因为安邑是魏国以前都城,所以魏王派重兵把守,派大将王襄严力守护。韩信率军到了安邑,本想直接偷袭而下安邑,可惜魏军发现,偷袭没成功。魏军并没有出城攻击而是严守,所以韩信没有打下防守严密的安邑,毕竟安邑是魏国以前都城,城防严密,韩信没有打下安邑是可以了解的。“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中”袭安邑”可以清楚看出汉军没有打下安邑,韩信本想从龙门渡口渡过黄河神不知鬼不觉突袭安邑直接攻下,可惜魏将王襄及时发现,汉军没有得逞。如果韩信攻下安邑应该《淮阴侯列传》会写“因攻安邑,得魏将王襄。”可惜没有,所以可以确定韩信没有打下安邑,安邑城没有打下,韩信不可能放心南下从背后攻蒲津关。如果不攻下安邑直接南下后果是很严重的,安邑守军断汉军后路粮草,趁韩信攻蒲津关时从背后夹击韩信。

韩信作为名将当然知道其中厉害关系,所以韩信率军继续攻打安邑。虽然没有攻下安邑,但蒲津关魏军大军守将孙遫接到安邑守军战报,知道韩信汉军竟渡过黄河防线,大吃一惊。魏军大将孙遫分析必须彻底剿灭这支渡过黄河的汉军,不然黄河防线将全线崩溃,凭着蒲津关坚固的黄河防线,对岸汉军不可能攻克蒲津关,所以孙遫马上亲率大军剿灭安邑汉军。曹参率军渡过黄河攻克对岸蒲津关在蒲坂西北东张(东张今虞乡西北)大败魏军将军孙遬。”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可以看出魏国大军主力全在蒲津关。蒲坂魏军大将孙遬,听说韩信率汉军攻安邑,马上率军支援安邑剿灭汉军,自从魏国大将孙遫率大军离开后,此时蒲津关人心惶惶,都知道汉军渡过黄河了。此时曹参得到战报,孙遫率大军剿灭韩信去了,马上把握战机,可以看出名将都善于捕捉战机的。曹参马上率大军强渡黄河攻蒲津关,此时蒲津关人心惶惶那有心思抵抗,被汉军一攻而下。汉军攻下蒲津关,曹参率汉军马不停蹄追赶魏国主力孙遫大军。

此时孙遫的率领大军才刚刚出发不久,才走到蒲坂北的东张,得到战报汉军渡过黄河攻下蒲津关,大惊!听说汉军追赶过来,孙遫率大军马上前军变后军在东张摆开陈形。孙遫心想,我军以逸待劳,而且我军数量超过汉军,必能大败汉军。曹参率领汉军在东张追到魏国大军,在东张与魏国大军展开激烈交战,魏军大败,魏国大将孙遫战死。可以看出魏国大将孙遫根本不是名将曹参对手。汉军伐魏,可以看出是曹参独自率领汉军击败魏国主力,根本不是韩信!“以假左丞相别与韩信东攻魏将军孙遬军东张,大破之。”《史记曹相国世家》“曹参以代理左丞相的身份分别与韩信各率军向东伐魏国,渡过黄河在东张大败孙遫的魏军主力。曹参率军从蒲津关强渡黄河攻克蒲津关魏军主力(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孙遫大军。“大破之”可以看出曹参彻底击败魏国军队主力,此战魏军主力被曹参消灭。可以看出曹参善于攻城,一战而下蒲津关。

曹参在蒲坂北边的东张与魏将孙遫率领的魏军主力大战,大败魏军主力。韩信只是策应偷袭。曹参击败魏军主力后,随即引兵攻击安邑。“攻魏将军孙遫军东张,大破之。因攻安邑”。这样一来,安邑就遭到了汉军两路大军的攻击。曹参夹击安邑的军事行动说明:韩信偷袭安邑的军事行动没有成功,安邑还没有被韩信攻下。因为曹参在东张与魏将孙遫大战显然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这个时候,韩信应该还在攻安邑。可是等到曹参击败了孙遫,又向东北方向行军了80公里,赶到安邑的时候,韩信却还没有占领安邑。曹参参加了攻打安邑的战斗,并且俘虏了魏将王襄。“因攻安邑,得魏将王襄”《曹相国世家》。曹参乘着在东张大胜魏军主力北上攻安邑,一战克安邑,捕捉魏国大将王襄。可以看出曹参善于攻城,韩信不善攻城,不然曹参怎么到了安邑而一战而下安邑?为什么韩信打了那么久都没有打下安邑?

韩信被后人津津乐道的“明走临晋,暗渡夏阳”的计谋,不过是一次失败的军事行动,本来汉军准备前后夹击魏国大军于蒲坂,最后变成曹参独自率汉军强攻蒲津关,独自大破魏国主力孙遫大军。安邑是魏国最重要也是最大的城邑。春秋战国时期一直是魏国的都城。直到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强大起来,不断渡河攻打安邑,魏王才把都城东迁到大梁。汉军攻下安邑,基本上也就控制了魏国的经济和军事命脉。所以,当韩信没有拿下安邑时,曹参不得不引兵参战。“击魏王於曲阳,追至武垣,生得魏王豹。”《史记曹相国世家》曹参率军大败魏王亲自率领的军队,魏豹逃跑到武垣,被汉军活捉!“取平阳,得魏王母妻子,尽定魏地,凡五十二城。赐食邑平阳。”《史记曹相国世家》夺取了魏国都城平阳,捕得魏王的母亲、妻子、儿女,全部平定魏地,共得五十二座城邑。汉王封曹参为平阳侯食邑平阳,可以看出曹参平魏功劳多大。

平定魏国主要还是曹参的功劳,而不是韩信,刘邦心里也有杆秤。平定魏国之后,刘邦把魏国都城平阳赐给曹参为食邑,“赐食邑平阳”;反而让韩信做张耳的副手去攻打赵国,“汉王遣张耳与信俱,引兵东,北击赵、代”。曹参坐拥平阳,魏国的五十二座城池都是曹参的部下占领着,曹参实际上统治着魏国。而韩信,可平魏之后却没有受到任何奖赏,而是受命离开魏国去攻打赵国,除了手上的本部军队,平魏战役韩信一无所获。真实的平魏战役难道还不一目了然吗!《高祖本纪》记“遂定魏地,置三郡。曰河东、太原、上党”,而曹参和韩信击魏事迹只有河东郡,太原郡也只有邬东一地。像太原、上党两郡根本就不是曹参和韩信平定的,太原郡是棘丘侯襄和祝阿侯高邑平定的。

简单地将定魏之功归结于韩信或曹参都是不合适的,汉定魏之役,也并非如人们以为的那样,以魏豹成擒为结束标志,在魏豹被俘后,魏地的战斗还在进行。韩曹的战事,倒是在汉二年九月就结束了。《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还有自魏阵营加入到汉阵营的几个功臣,如祁侯缯贺“以执盾汉王三年初起从晋阳”;

南安侯宣虎“以河南将军汉王三年降晋阳”;

肥如侯蔡寅“以魏太仆三年初从”;

后面这几个人的事情都发生在汉三年,则魏地之砥定在汉王三年当无疑问,汉三年十月韩信、高邑攻打赵国井陉关,而缯贺、宣虎魏将只能是十月左右向棘丘侯襄和祝阿侯高邑投降,晋阳是太原郡治所,祝阿侯高邑随后十月也参加了井陉关之战。汉二年六月,刘邦在派曹参、韩信从关中出兵从南部攻打魏国河东郡。亦同时派了棘丘侯襄率领上郡兵和祝阿侯高邑率领缻度军从上郡出发攻打魏国太原郡,南北夹击魏国,棘丘侯襄和祝阿侯高邑由军渡渡过黄河到了太原郡,在太原郡击败魏将缯贺和宣虎。缯贺、宣虎退守晋阳,这年十月,棘丘侯襄、祝阿侯高邑攻克了晋阳基本平定了太原郡。缯贺、宣虎在晋阳投降汉军,高邑在拿下晋阳后,也在这月,祝阿侯高邑立即率领缻度军东进与张耳、韩信会合参加井陉关之战。

而肥如侯蔡寅不知在什么地方向汉军投降和投降谁,史记记载史料少太多了。

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 韩信是“汉初三杰”之一,更有“兵仙”的美誉。 在秦汉之交的战乱年代,他不是武功最高强的,手下军士也不是最强悍的,但他却能通过近乎神一般的军事谋略,化腐朽为神奇,打下一个个胜仗。

可以说,没有韩信 ,就没有大汉的天下。 那么他在短短几年的军事生涯中,都有过哪些享誉千载的著名战争,创造了哪些奇迹?

暗渡陈仓:出山第一仗

陈仓之战,是韩信拜将后、带领汉军征战天下的第一仗。 韩信无功无名,在萧何的大力举荐下,成为刘邦的大将军。 他当场为刘邦制定统一天下的策略,第一步就是闯出汉中,还定三秦。 这一战,也是他初露头角、一战成名的关键一战。

当时汉中与三秦之间只有两条栈道——被烧毁的褒斜道和险狭的陈仓道。 公元前206年六月,在项羽伐齐期间,韩信派出樊哙等将士,假装修复褒斜道,从这里起兵,吸引秦军主力的注意力。 韩信则亲率大军从陈仓道悄悄离开汉中,进入秦军的后方——军事重镇陈仓。

秦军赶来救援陈仓时,修栈道的汉军也赶来会师,前后夹击,打败秦军。 韩信仅用四个月时间,攻破三秦。 这场战争被后人总结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收入《三十六计》中。

韩信率兵暗渡陈仓

京索之战:扭转乾坤

占领三秦后,刘邦心生猜忌,让韩信留守关中,自己率军作战。 公元前205年四月,刘邦在彭城大败,退守荥阳。 五六十万汉军死伤殆尽,支持刘邦的诸侯王又倒戈追随项羽 ,楚军又占据荥阳以东,随时出兵进攻,汉室岌岌可危。 无奈之下,刘邦再次重用韩信。

韩信临危受命,从关中出发,赶到荥阳前线,利用当地有利地势,建立重重防线,多次在“京县”、“索亭”(今天的荥阳附近)两地击溃楚军,将楚汉战线推向荥阳以东,甚至逼近彭城,终于化解汉军一路溃败的危机。

这场战争发生在五月至七月之间,叫作“京索之战”,是韩信力挽狂澜、助刘邦转危为安的战争杰作。 此后,天下大势从汉的极度劣势,转向楚汉对峙的局面。

安邑之战:出奇制胜

安邑之战乃是破魏之战。 魏王豹与项羽联合攻汉,形成夹击之势。 公元前205年八月,魏军封锁黄河渡口蒲津关,与韩信隔河对峙。 当时韩信军中只有一百多条旧船,如果渡河强攻一定是场激战,但韩信的计划是避实就虚,声东击西。

他派出一万人马和战船,假装准备渡河,吸引魏军主力严守对岸的渡口。 在暗处,他带领真正的大军沿河北上至夏阳古渡口。 由于船只都集中在下游,韩信就发明了一种特殊的渡河工具——木罂,即将几十只小口大肚的容器“罂”排成长方形,用绳子绑在一起,四周用木头夹住。 汉军就乘坐这种“木筏”,在魏军毫无察觉的情况下顺利渡河,奇袭魏国的军事重地安邑。

得知安邑失守,魏军立即救援。 而韩信布置的那一万疑兵也飞速渡河进攻,与安邑的大军夹击魏军,生擒魏王豹。 不出一月,韩信平定魏国。 这一仗,汉军解除侧翼威胁,重振军威,韩信的威名也广传天下。

千古名将韩信

井陉之战:背水一战

公元前204年,韩信带领新征调的三万人马,发动灭赵之战。 赵国统帅陈余调集二十万大军驻扎在易守难攻的太行山井陉口,严阵以待。 谋士李左车建议陈余先截断汉军粮草,再坚守不出,使韩信进退两难。 陈余却以“义兵不用诈谋奇计”为由拒绝。

韩信率军驻扎在井陉口附近,半夜时挑选轻骑两千人,命每人持一面汉军红旗,抄小路出发埋伏在赵营附近,等到赵军倾巢出动时,就把赵营军旗全部换成汉旗。 他又传令全军禁食,并说:“等今天打败赵军,再吃早饭!”然后运用“陷之死地而后生”的兵法命前军走出井陉口,在河边背水列阵。

天明时,韩信领兵和赵军激战,假装大败退至河边。 所有汉军为了求生,和赵军主力殊死搏斗。 陈余攻势受阻,便收兵回营,不料营中全是汉军旗帜,以为赵国已被汉军占领,军心大乱。 这时韩信率军追击,大败赵军,在一日之内平赵。 这一战,韩信为历史留下“破赵会食”“背水一战”两大典故,创造以少胜多、奇正并用的经典战例。

潍水之战:水淹万军

公元前203年十一月,韩信伐齐,项羽为自保派出大将龙且及二十万楚军襄助齐国,与韩信的不足十万的兵马在潍水两岸对峙。 有人建议龙且深沟高垒,拒不出战,等到齐王召集人马后,就可以联手对付汉军。 但龙且贪图军功、轻视韩信,决意开战。

韩信利用潍水地利,想出克敌妙计。 他命人制作一万多个装满沙土的布袋,运至潍水上游,堵住水流。 他又分派两路军队,一路埋伏在水边,自己带领另一路渡河进攻。龙且在汉军渡河时发动攻击,韩信佯败撤退,诱龙且率军追赶。

待大半楚军渡河时,韩信下令,把堵塞上游的沙袋移走,令积存多时的河水倾泻而下。 一场人造的洪水冲走河中的楚军,其他楚军则被分在两岸,首尾不能相顾。 韩信这才挥师反击楚军。 混战中,龙且战死,楚军全军覆没。 潍水之战是韩信以少胜多的又一重要战役,它重创了项羽部队,为灭楚做最后的准备。

《史记》(明万历二十六年北监刊本),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

垓下之战:十面埋伏

这是楚汉的决战,也是韩信生平最后一场大战。 公元前202年,韩信手中拥有七十万汉军,对抗项羽的十万残军,真正有机会施展兵仙的领兵能力。 他兵分五路,亲率前军和项羽作战,又佯败将楚军引至左、右路汉军的埋伏之处。 项羽在三路汉军的夹击之下,折损大半人马,退守垓下。

在夜里,楚营外传来阵阵楚地歌声,军中斗志全无,项羽也以为楚地都被汉军占领,失去称霸天下的雄心壮志。 他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并与将士泣下数行。 韩信通过“四面楚歌”的心理战术,在楚军中制造愁苦伤感的情绪,从精神上彻底击败了楚军。

项羽只得率八百骑兵突围,英勇斩杀汉将,却也折损兵马,最后身边仅剩26人。 他逃至乌江边,拒绝了乌江亭长送他渡河的好意,在与汉军的激战中自刎而死,结束楚霸王神勇无敌的一生,也终结了诸侯征伐的乱世。 韩信至此终于实现他平定天下的宏愿,开启中华大一统王朝的新纪元。

韩信一生征战,助汉室取得天下。 有人赞他是“国士无双”,是“兵仙、战神”,他留下的一个个出神入化的战争奇迹,还有那些耳熟能详的成语、典故,是中华历史的永恒记忆和民族的宝贵财富。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93264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