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源于乐曲名
有的词牌名是由其他乐曲的名称借用或转化而来的。如“雨霖铃”,来源于唐教坊大曲。在安史之乱中,唐明皇迫于当时的形式,不得已在马嵬坡让杨玉环缢死。之后,在南下入蜀的途中,霪雨连日,雨中马铃声勾起了他对杨贵妃的思念,他于是令张狐作《雨霖铃》曲子,悼念杨贵妃,寄托自己的遗恨和伤感之情。后来“雨霖铃”成了词牌名。
二、源于人名
有的词牌源于人物的名字。如“念奴娇”。念奴是唐天宝年间一个能歌善舞的倡女的名字,当时在京都很有名。据说唐玄宗很喜欢听她演唱,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她而创立了这个词牌。
三、源于地名
有的词牌与地名关联。如“沁园春”。“沁园”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去。后有人作词感伤此事,也就产生“沁园春”这个词牌。再如“金谷曲”。“金谷”是晋代石崇的园名。至于姜夔首创的“扬州慢”,内容写劫后的扬州,就更明显的是取自地名了。
四、源于诗句
有的词牌十分优美,取自前人诗句。如“点绛唇”取自江淹“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鹧鸪天”取自唐代郑嵎的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忆秦娥”来自李白的“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玉楼春”取自白居易的“玉楼晏罢醉和春”;“一剪梅”得名于周邦彦的“一剪梅花万样娇”;“满庭芳”出自晚唐吴融诗“满庭芳草易黄昏”。
五、源于故事
有的词牌含有典故。如“解佩令”,出自《列仙传》的故事:江妃二女,游于江滨,见郑交甫,遂解佩与之;郑交甫受佩而去,数十步,怀中无佩,女亦不见。“浣溪沙”则是以春秋时西施浣纱的故事为背景而得名。
六、源于字数
有的词牌名是由词的字数而来的。如“十六字令”,全词共有十六个字;“百字令”,全词共一百个字。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
词题是采用乐府旧题的,如《采桑子》;有采用唐代教坊曲名的,如《菩萨蛮》;有以内容定名的,如《临江词》;有用诗词名句的,如《西江月》;还有自度曲。
人们为了便于记忆和使用,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有时候,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有时候,因为各家叫名不同,同一个格式又有几个词牌。词句、句子。
扩展资料:
前人作词时加于词前的题目。词这种文学体裁初出现时,词调与词题基本上是合一的。后来,词的内容逐渐与词调脱离,光有词调不足以表明该词的内容,这才另加词题,这大约从宋代开始。如苏东坡的《更漏子》(词调名),外加《送孙巨源》,说明该词为何而作,这后者就是词题。
有一些词牌末带有"令"、"引"、"近"、"慢"等术语。"令"与酒令有关,是一种比较接近民歌的抒情小曲;"引"集歌体与诗体于一身,也是这类诗歌诗曲调的演化;"慢"有篇幅较长、语言节奏舒缓、韵脚间隔较大等特点。
"近"有亲昵、浅显的意思,可能与令、引等一样与曲调有关,指一种篇幅较"令"长而又不如"慢"曲那么典雅庄重的曲调。从字数上讲,大体上说,"令"多半属于"小令"范围,"引"、"近"多半属于"中调"范围,"慢"则绝大多数是"长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词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词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