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历史简介
周亦为“华夏”一词的创造者与最初指代。 周朝共传30代37王,共计约791年,另一说是868年,两者相差近一百年,问题在于周朝的建国之年一直无法确认。
周朝分为“西周”(前11世纪中期-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宗周),成王五年营建东都成周洛邑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雒邑(成周),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史书常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
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
在灭商之前,周部落源自华夏(汉)民族,因为遭到戎、狄等游牧部落的侵扰,周部落的首领古公亶父(亶dǎn)率领周人迁移到岐山(今陕西岐山县东北)下的平原定居下来。生活于渭河流域(陕西关中地区),其始祖姬弃就是被称为农神的“后稷”,《说文》云“黄帝居姬水(一说是陕西关中中部武功县一带的漆水河,另一说位于陕西关中北部黄陵县附近的沮河,两河均是渭河的支流),以姬为氏,周人嗣其姓”,语言为上古汉语,文字上仍采用古汉字,在民间记事仍以龟骨和牛骨刻字记事为主,王室则以新兴的锦帛等记事为主。周朝行分封制,周王为“ 天下 共主”。
周朝 政治
中央制度
按照周制,大国诸侯有时还可以兼任王室的官吏,如周初卫康叔为周司寇,西周末期郑桓公为周司徒,都是其例。诸侯在其封国内设置的官制,大略与王室相等,还有军队各自成为一方之主。
周天子对诸侯拥有较大的权威,诸侯还能听命纳贡。《左传》昭公十三年说:“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除贡纳外,还需朝觐述职,出兵从征。周天子有权干涉诸侯内政,有时还向诸侯国派遣监国的使臣,与诸侯并称为“诸侯、诸监”。[86-87]
西周时期,周天子尚能号令诸侯,进入东周,周王室权威下降,诸侯多不履行对王室的义务。王室本身还要依附当时之大国晋、郑与卫,更不用提号令诸侯之事。周郑交质与“射桓王肩”,更让周天子之仅存之威严也亦丧失。然列国之诸侯在名义上仍为周王之臣属,除楚国之外,多无谮越称王之举。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更多是为自己本国利益服务,然亦使周王威略有上升。五霸之君主多亦在此 口号 下行事,即表面尊王,实则行扩张兼并之实。进入战国之后,国家兼并多已完成,周王朝之诸侯国,仅剩20多个,其中最大者七,号为战国七雄。战国之世,除魏惠王、齐威王曾有朝周之举,然亦是作秀,其他诸侯国之国君已再无朝周之举。
世卿与世禄
周王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仅次于周王有师、保两大官僚。师、保即太师和太保,掌握朝廷的军政大权,并且为青少国君的监护者。这种政治上的长老监护制度,是从贵族家内幼儿保育和监护的礼制发展而来,并由此形成的一种官职。
中央政权有两大官僚系统,分别为卿事寮和太史寮。
卿事寮
金文中的“卿事”,就是文献中的“卿士”。《说文》云:“士,事也。”两者都称为寮,说明是当时的两大官署。卿士僚主管王朝的“三事四方”。所谓“三事”,是指王畿内的三大政事“四方”指王畿以外的诸侯事务。卿事寮的长官早期是太保和太师,中期以后主要是太师。[86-87]
属官主要是“三有司”,即司马、司土(徒)、司工(空)。司徒是掌土地徒役的官司马是掌军赋的官司空是掌建筑工程等的官。三司之外有司寇,是掌刑狱警察等事的官,地位较低。又有“师氏”、“亚旅”、“虎巨”,是掌军旅的官。有“趣马”,是掌马的官,“膳夫”,是掌王食和出纳王命的官。[86-87]
“古代兵刑不分,卿事寮的长官,无论太师或太保都掌握军政大权,所以召公和周公都曾出征过。[86-87]
太史寮
太史寮的长官是太史,主管册命、制禄、祭祀、时令、图籍等,既是文职官员的领袖,又是神职官员的首领,其地位仅次于卿事寮。其属官,根据《礼记·曲礼下》主要有“六大”,即: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六大”亦称“天官”,这些官职来源可能比较原始,并且看作神职是有来历。六大之中,以太史为长。太史与太师、太保一样,都可称为“公”。如召公官为太保,周公官为太师,毕公官有太史、而都被尊称为“公” 。
周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所以六卿职守中的多数与宗教事务有着密切关系。中期以后的宗教职能在政权机构中逐渐削弱,“因而明保、明公、皇天尹大保、大保之类的官职已不复见,这意味着政务官职机构的扩大、也说明西周王国的官僚机构有了发展。
封建制度
“封建制”也称“分封制”即古汉语“封建”的原始含义古文献中之“封建”即“分封制”。“封建制”在周朝时期是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划分为诸侯的社会制度,在“封建制”下,国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的,而是分别由获得封地的诸侯所有,他们拥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资源和收益,只需向周王室缴纳一定的进贡即可尽义务,即相当于中世纪欧洲诸王国与罗马教廷的关系,即现代意义上的联邦的基础。周王是共主性质的(共主是氏族社会遗留的领袖模式,禹为最后的氏族共主)。诸侯的土 地理 论上在其死后可由周王室收回重新分配,但一般是世袭。
宗法制度
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因此贵族的嫡长子总是不同等级的大宗(宗子)。大宗不仅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权。后来,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92-93]
井田制度
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商时有文字记载,西周时盛行。那时,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而其实质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度。(夏商西周,一切土地属于国家)。
礼乐制度
西周春秋时代所讲究的“礼”,是贵族根据原始社会末期
父系氏族制阶段的风俗习惯加以发展和改造,用作统治人民和巩固贵族内部关系的一种手段。目的在于维护其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具有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级制和加强统治的作用。当时许多经济和政治上的典章制度,常常贯串在各种礼的举行中,依靠各种礼的举行来加以确立和维护。
到春秋后期,就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这些卿大夫在夺取国君权力的同时,不但僭用诸侯之礼,甚至僭用天子之礼。按礼,天子的舞用“八俏”(“佾”是“列”的意思,每列八人,八佾六十四人),这时季孙氏也用“八佾舞于庭”,孔丘斥责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按礼,天子祭祖唱《雍》诗来撤除祭品,这时鲁的三家都“以《雍》撤”,孔丘认为这种事不该出于“三家之堂”。按礼,只有天子可以“旅”(祭祀)于泰山,这时季孙氏“旅于泰山”,孔丘又指责他不懂礼 。卿大夫这样“僭礼”,实质上就是夺取政治权力的一种表现。
礼乐制度主要用来维护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荀子·礼论篇》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族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所说“礼之三本”,天地代表神权,先祖代表族权,君师代表君权。后来统治者以天、地、君、亲、师作为礼拜的主要对象,就是根据这个理论。
在周代(1046-256 BCE)是中早期的中国朝代的文化最显著和持续时间最长的任何在中国的历史上,分为两个时期:西方周(1046-771 BCE)和东周(771 -256 BCE)。它遵循商朝(公元前 1600-1046 年),先于秦朝(公元前 221-206 年,发音为“chin”),中国因此得名。
周发展出的商概念中包括天命——相信君主和统治者是神圣任命的——它会影响之后几个世纪的中国政治,周家援引它来废黜和取代商。
西周时期出现了分权国家,其社会等级制度与欧洲封建制度相对应,其中土地为贵族所有,受授予土地的国王有荣誉感,由农民劳作。西周就在被称为春秋时期(公元前 772-476 年)之前灭亡,该时期以当时的国家编年史(《春秋编年》)命名,并以其在音乐、诗歌和哲学方面的进步而闻名尤其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学派的发展。
东周迁都洛阳并延续西周模式,但随着中国帝国 *** 的不断瓦解,导致声称周已失去天命。国王地位的弱点导致了被称为战国时期(公元前 481-221 年)的混乱时代,在此期间,中国的七个独立国家为了霸权而相互争斗。这一时期以秦国战胜其他国家和秦朝的建立而告终,它试图抹去周朝的成就,以确立自己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周朝在教育、文学、哲学思想流派以及政治和宗教创新方面做出了重大的文化贡献。
周朝在农业、教育、军事组织、中国文学、音乐、哲学思想流派、社会分层以及政治和宗教创新方面做出了重大的文化贡献。许多这些发展的基础是商朝奠定的,但它们被承认的形式完全归功于周。
他们建立和维持了近 800 年的文化促进了艺术、冶金和中国哲学中一些最著名的名字的发展,其中包括孔子、孟子、墨子、老子和孙子。在被称为百家学派的时期生活和写作,在此期间,个别哲学家建立了自己的学派。周朝的贡献为后来者,尤其是汉朝的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 202 年 - 公元 220 年)这将充分承认周朝的贡献的价值。
商亡周兴
在周之前是商朝推翻了夏朝(公元前 2700-1600 年),声称它已经变得专制,商朝领袖唐(日期不详)随后稳定了该地区并启动了鼓励经济和文化进步的政策. 商人充分利用黄河两岸肥沃的土壤,大丰收,粮食多于需要,多余的用于贸易。由此产生的繁荣促进了城市(一些大规模的,如二里岗)、艺术和文化的发展。
商人是专业的泥瓦匠、珠宝商和冶金学家,他们创造了青铜和玉器的杰作,并生产了优质的丝绸螺栓。他们发展了历法、甲骨占卜、文字、音乐和乐器、祖先崇拜的概念、道教以及声称君主由神的意志统治的天命的宗教概念。
诸神对君王的认可,体现在土地的繁荣和人民的普遍福祉上。任何一方的任何下降都被解释为君主违反了与众神的契约,应该被废黜。商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周(也被称为辛)变得和早期的夏王一样残暴。他受到周文王(公元前 1152-1056 年在位)的挑战,被文的次子吴王推翻,他在位时间为公元前 1046-1043 年,成为周朝的第一位国王。
西周
武王起初效仿商朝的范式,在丰河两岸建立中央 *** ,称为丰浩。不久之后,吴死了,他的兄弟,周公丹(公元前 1042-1035 年在位)作为吴小子郑(公元前 1042-1021 年在位)的摄政王接管了 *** 。周公是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诗人兼战士,着有《易经》。他东扩疆域,恭恭敬敬,等到吴子成年后退位,即位为周成王。然而,并非周朝控制的每个地区都钦佩他们的政策,在希望统治自己的派系的启发下,整个广阔领域都爆发了叛乱。
中央集权的 *** 无法维持被征服的大片领土,因此统治家族派遣可信赖的将军、家族成员和其他贵族建立忠于国王的小国。的政策封建(“建立”)被提起它分散了 *** 和分配土地给谁承认周王的霸主地位的贵族。在封建政策建立了封建制度跑,从上到下社会等级:
王
贵族
绅士
商户
劳工
农民
每个贵族都建立了自己独立的国家,拥有自己的法律体系、税法、货币和民兵。他们向周王祭祀和赋税,并在必要时为他提供士兵。为了巩固国王的地位,天命理念得到了更充分的发展。国王为人民在京城献祭,人民以他们的忠诚和服务向他表示敬意。
这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为了更大的共同利益而共同努力的情况之一。
在封建的政策是如此的成功,产生这样多的庄稼,使得到的繁荣验证了周为拥有天命。所产生的财富鼓励了所谓的井田制度,该制度将土地分为为贵族和国王耕种的土地,以及为农民工作并为农民工作的土地。这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为了更大的共同利益而共同努力的情况之一。
周文化自然在这种合作中蓬勃发展。青铜器的工艺变得更加复杂,商代的冶金技术总体上得到了改进。中国文字被编纂,文学得到发展,如《诗经》(《诗经》,创作于公元前 11 至 7 世纪),中国文学五部经典之一。《石经》的诗会在宫廷中广为传唱,被认为鼓励对社会各阶层成员的道德行为和同情。
然而,这个繁荣和相对和平的时期无法持续下去。学者帕特里夏·巴克利·埃布里评论:
西周的分权统治,从一开始就蕴藏着诸侯势力强大到不再听从王命的危险。随着几代人的流逝,忠诚和血缘关系的距离越来越远,这确实发生了。公元前771年,周王被[部落和诸侯的]联盟所杀。(38)
西周沦陷,最有可能是被称为西戎(或融)的民族的入侵进一步破坏了该地区的稳定。贵族将都城迁往东部的洛阳,这使得下一个周历史时期被称为东周。
东周
众所周知,东周时代是混乱和暴力的,但设法产生了惊人的创意和实质的文学、艺术和哲学作品。开始东周时代的春秋时期,还保留了一些西周时代的礼节和礼节,但不会持续太久。楚国、汉国、齐国、秦国、魏国、燕国、赵国,此时在洛阳都比周强。尽管如此,人们仍然认为周有天命,所以各个国家都试图证明自己是周的继承人。
春秋初年,尚有征战骑士精神,七国战法相通,相持不下,互不相让。久而久之,这种看似无休无止、完全徒劳的战争,在现在被称为战国时代的时代,变成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孙子兵法(公元前 500 年)的著名著作《孙子兵法》(公元前 500 年)就是在这段时间写成的,记录了可以用来战胜对手、赢得战争、建立和平的戒律和策略。
当时《孙子兵法》的阅读量有多大尚不得而知,但孙子并不是唯一一个试图通过策略结束暴力的人。和平主义哲学家墨帝(也被称为墨子,公元前 470-291 年)前往每个州,提供他在加强城市防御以及战斗中的进攻战术方面的知识。他的想法是为每个国家提供完全相同的优势,中和所有国家,希望他们意识到进一步战争的徒劳并宣布和平。然而,他的计划失败了,因为每个州都像一个顽固的赌徒,相信他们的下一次进攻会带来巨大的胜利。
阿琴政治家称上杨(d。338 BCE),之后太阳Tzu的领先地位,主张全面战争,不考虑骑士的旧法律,并通过自己支配的任何手段强调胜利的目标。商鞅的哲学被秦嬴政采纳,他开始了一场残酷的屠杀,打败了其他国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皇帝石黄帝。周朝灭亡,秦朝开始统治中国。
周来稿
秦会抵消周的许多进步,但不能完全改写历史。周朝借鉴商朝的功绩,秦朝也借鉴了周朝的功绩。例如,周朝在农业上的进步得到了保持和改进,特别是灌溉技术、水坝建设和水力技术,这些都有助于石黄帝修建大运河。
中国战争中骑兵和战车的使用(也是商代的发展)由周进一步发展并由秦保留。周人将马术提升到如此高的水平,以致被认为是一种艺术形式,是教育王子的必要条件。马被认为非常重要,他们经常与主人一起埋葬或牺牲,以获取他们的能量可以为死者提供的精神力量和保护。
最著名的例子是齐景公墓(公元前 547-490 年),公元 1964 年在山东省发现,虽然目前尚未完全挖掘,但据信其中包含 600 匹马的遗骸陪伴公爵进入来世。各国都借鉴了周国的马术,嬴政,实际上是充分利用了周国发展起来的战车和骑兵来制服他国。
周将军队分成单位,在战斗中部署在不同的方向,秦也维持了周冶金。石黄帝充分利用了周代的金属加工技术,迫使被征服的国家交出他们熔化的武器,并变成了庆祝他统治的雕像。
被秦国抛弃的周氏贡献,都是在艺术和文化领域。春秋时期及其百家思想的时代,产生了一些世界上最重要的哲学思想家。主要的思想流派由孔子(公元前 551-479 年)创立,其著名的儒家戒律继续影响中国文化,老子(公元前 500 年)编纂并创立了正式的道教,以及韩非子(公元前 280-233 年) BCE),法家学派的创始人。
还有许多鲜为人知但仍然很重要的哲学家,例如诡辩家滕施(公元前 500 年)、享乐主义者杨朱(公元前 440-360 年)和政治家和哲学家严英(公元前 578-500 年)公元前)。最著名的后期哲学家中有著名的孟子(也被称为莽子,公元前 372-289 年),他将编纂孔子的著作,以及荀匡(公元前 310 年 - 公元前 235 年)的著作《荀子》,以更悲观、务实的眼光重新构想儒家理想。除了韩非子的法家被秦国定为国策外,所有这些哲学家的著作都被下令销毁;任何幸存下来的人都被神父和知识分子冒着生命危险藏了起来。
周朝的音乐贡献也被秦国低估,尽管后来被汉朝充分承认。周代价值观的核心是礼(礼)和乐(音乐和舞蹈)的概念,通常被称为礼月。正如学者 Johanna Liu 所解释的那样,音乐被认为具有变革性:
自周代以来,音乐一直被认为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包括四门学科,以培养皇室的儿子和国家的杰出人士成为未来的杰出领袖。在礼记,有人说......“音乐的方向了所有的荣誉,以它的四个科目教学,并在他们安排的教训,诗歌,历史,礼仪,和前国王的音乐,为了密切关注以完成其学者。(沉,65)
每首乐曲都有相应的舞蹈,这些舞蹈的结合被认为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道德品质,而且有助于平衡宇宙的本质。孔子认为音乐是培养良好品格的必要条件,尤其是在统治者身上,热爱音乐的人会行事公道,行事公道。
刘所引用的《礼记》是中国经典著作之一,创作于周代百家时期。四书五经——在秦国焚书后幸存下来——成为中国教育的标准文本。他们是:
《礼记》(又称《大学之书》)
中庸之道
论语
孟子作品
易经
诗歌经典
礼经
历史经典
春秋编年史
出于同样的原因,这些作品今天仍在继续研究:它们被认为不仅可以教育个人,还可以提升灵魂并改善一个人的整体性格。
结论
这些作品只有在周朝文字发展的推动下才成为可能。周将商文字 甲骨文发展为大篆、小篆、隶书,以供其他文字的发展。周对祖先崇拜的提升促进了宗教思想的发展,他们对天命的愿景将继续影响中国历代数千年的王朝。
如果周朝只培养出孔子等哲人,那已经足够了,但他们做的远不止这些。在西周时期,他们建立了一个分散但有凝聚力的国家,尊重和激励所有社会阶层的人,而不仅仅是贵族和富人。他们不断地改进他们从商族那里继承的东西,并寻找其他方式来改善自己和他人的生活。
东周时期,即使战乱不断,他们仍继续发展最高品质的艺术、音乐、文学和哲学。事实上,周朝近800年的统治在各个文化层面都具有如此深远的影响,以至于秦朝的破坏政策也无法抹去它。秦灭汉后,周的文化贡献得到复兴,如今已与中国文化无异。
周朝简介周朝持续了多少年?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世袭奴隶制王朝,其后秦汉开始成为具有从中央到地方的统一 *** 的大一统国家。周朝简介,周朝持续了多少年?下面就由我来为大家解答解答。
周人的祖先是黄帝曾孙帝喾,元妃姜嫄的儿子弃,即后稷。商朝初年,后稷的后代公刘率族人从邰迁到磁。周人早期居于陕西武功一带,公刘时,周部落则已迁居于豳(今陕西旬邑)。由游牧部族渐变为农耕为主的城邑。自公刘起,又经九世传位,到古公亶父为部族首领时,周人受薰育戎侵袭逼迫,不得不远徙。他们越过漆、沮和梁山,迁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周”字最初写法是:上田下口,上下合成,后来演变为周字。
周原物产丰富,俗地肥沃,灌溉便利,农耕条件优越,经济发展快速。古公亶父造田营舍,建邑筑城,国力迅速恢复壮大。迁到周原以后,周与商有了联系,为了保障部族安全,古公亶父与中原共主的商朝建立起稳定的同盟关系,卑事商王武乙,于商的保护下积聚力量,并且接受了商朝的文化系统,特别是有关于天命的观念,周朝建立之后,这套天命观念经过了周公旦(姬旦)的整理,成为立国的政治法理基础,进而形成了影响后代王朝数千年“奉天承运”的君权神授概念。
周部落兴盛于周文王昌作首领的时候,在他的统治使周部落势力强盛,文王死,次子姬发即位,率兵会盟军于孟津(今河南孟津),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率戎车三百,虎贲三千,甲士四万五千与商朝七十万军队大战于牧野(今河南汲县)。周军大胜,纣王于鹿台身被珠宝玉器自焚。商朝亡,因为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朝立。周武王在沣河东岸又建镐京,丰镐二京隔水相望,有桥相连,并称丰镐城,即宗周。
周朝分为“西周”(前11世纪中期-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宗周),成王五年建设东都成周洛邑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雒邑(成周),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史书常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
在灭商之前,周部落源自华夏(汉)民族,因为遭到戎、狄等游牧部落的侵扰,周部落的首领古公亶父(亶dǎn)率领周人迁移到岐山(今陕西岐山县东北)下的平原定居下来。生活于渭河流域(陕西关中地区),其始祖姬弃就是被称为农神的“后稷”,《说文》云“黄帝居姬水(一说是陕西关中中部武功县一带的漆水河,另一说位于陕西关中北部黄陵县附近的沮河,两河均是渭河的支流),以姬为氏,周人嗣其姓”,语言为上古汉语,文字上仍采用古汉字,在民间记事仍以龟骨和牛骨刻字记事为主,王室则以新兴的锦帛等记事为主。周朝行分封制,周王为“天下共主”。
公元前256年,周赧(nǎn)王听信楚孝烈王,以天子名义召集六国出兵伐秦,因六国不配合而告失败。秦破洛邑,杀周赧王,东周灭亡。到此周朝共传30代37王,共计约7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