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之二十一《哭竹生笋》

熟石灰2023-02-08  27

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

须臾冬笋出,天意报平安。

此为《二十四孝》中的一则故事。讲述了三国时孝子孟宗的孝行。讲述了母亲生病想吃笋,寒冬有无笋,小孟宗扶竹而哭。他的哭声打动了身边的竹子,于是地上就瞬间长出了许多的嫩笋的故事。

【原文】

[吴]孟宗,字恭武,少丧父。母老病笃,冬月思笋煮羹食。宗

无计可得,乃往竹林,抱竹而哭。孝感天地,须臾地裂,出笋数茎,持归作羹奉母。食毕,病愈。

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

须臾冬笋出,天意报平安。

孟宗,三国时期江夏人,年少的时候父亲就早早就去世了,只有年老体衰的母亲和他相依为命。

一日母亲深感不适,经过求医问药,得知用新鲜的竹笋做汤就可以医好母亲。因为正值凛凛

寒冬,根本就没有鲜笋,小孟宗非常希望母亲的身体好起来,可是又无计可施。担心忧愁中,

小孟宗独自一人跑到竹林,扶竹而哭。他的哭声打动了身边的竹子,于是奇迹发生了,只

听呼的一声,地上就瞬间长出了许多的嫩笋。小孟宗看到时心里特别的高兴,他小心的摘取

了竹笋,欢欢喜喜的回到了家里。回到家之后,马上用竹笋为母亲熬好了笋汤。母亲喝了笋汤之后身体果然大有好转。孟宗后来大有作为,官至司空。

【释源】

《三国志》裴松之注。《三国志·吴志·孙皓传》:"右大司马丁奉、司空孟仁卒。"裴注:《楚国先贤传》曰:"宗(按:孟仁本名宗,因避孙权之孙皓字元宗之讳,改为孟仁)母嗜笋,冬节将至。时笋尚未生,宗入竹林哀叹,而笋为之出,得以供母,皆以为至孝之所致感。"《说郛》卷五八载《楚国先贤传》与此同。元郭居敬《二十四孝》辑入此事,故称"哭竹生笋"。

【同义】

哭笋、孝笋、孟宗泣笋、孟宗哭竹、孟宗之笋

【说解】

此事涉荒诞,意在宣扬孝道。北周庚信《周上柱国齐王宪神道碑》:"忠泉出井,孝笋生庭。"谢灵运《孝感赋》:"孟积雪而抽笋,王断冰以鲙鲤。"前句用其事。鲁迅《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哭竹生笋'就很可疑,怕我的精诚未必会这样感动上帝。"

【故事】

孟宗幼年丧父,生活虽然困苦,但他的寡母尽力设法让他念诗书,学礼仪。

孟宗的母亲,不管生活如何困苦,一心要让孩子读书,让他与读书人结识,以便将来成为大学令,出人头地。到了县试的时候(在县内举行的考试),各地的考生都到孟宗居住的地方来参加考试。有些考生贫困,无力住客栈(旅馆),孟妈妈就请他们到她家里住宿。她缝了一条特大的被子,能够覆盖很多考生。她说:"我的孩子仰慕你们众位的品德和学问,可又没有能力好好招待你们,仅就这点意思,表示他对你们的敬意。"于是,孟妈妈的名声,传遍了各地。

孟宗对母亲非常孝顺,他感到欠母亲的地方太多了。因为他妈妈费了很大苦心,才把他教育成人。

一年冬天,孟妈妈突然病倒,病了许多天,什么食物都不想吃。一天早上,她忽然对孟宗说:"孩子,真奇怪,我现在真想喝点笋尖汤!"

孟宗听说妈妈想喝点汤,心中十分高兴,因为她几天没吃东西,身体已越来越衰弱了。不过他又想,现在正是严冬时分,而竹子要到春天才发芽,我到什么地方去找竹笋呢?"

孟宗想着想着,不觉皱起眉来。孟妈妈见到了,就说:"哦,我大概是病得糊涂了,算了吧!"

孟宗立刻说:"别这么说,妈。"很久以前孟宗就对天发誓,无论妈妈跟他要什么,他都不能说"不"!现在他得实现他的诺言,所以接着说:"妈,您别着急,我会尽量设法找点笋尖回来炖汤给您喝。":可是他心中又想,我这么轻易就答应了,我怎能做到呢?最近这两天,天气冷得厉害,冷风呼啸不停,动物全在冬眠,花草树木离茁芽生长还有一段时间,我怎能找到笋尖呢?"

可是妈妈要喝笋尖汤,他必须出去找寻竹笋。于是他扛着铲子、斧头,冒着风雪向山中走去。他在风雪中辛苦挣扎,走了半天,才到了一个竹林。当他看到白雪像地毯似的厚厚铺了一地,令他更加心惊。"天哪!几乎连青绿的竹叶都看不见,上哪儿去找新笋尖呢?这实在是办不到的事呀,老天可怜可怜吧!妈妈病得那么厉害,若是我找不到笋尖炖汤给她喝,而她因此逝世,那我可一辈子也不能心安呀!"

他一想到母亲正在病床上苦苦等待这笋尖汤,就鼓足勇气,自己对自己说:"我为何不试试挖一挖呢?我可以一寸一寸地挖土,到挖着笋尖为止。"土硬得像铁一般,他用力地一铲一铲挖下去,一直累得他筋疲力尽,仍然看不到半点绿色的笋尖。孟宗既挖不出竹笋,又想着病床上的母亲,不由得对着土坑哭了起来,他越哭越伤心,忘了自己,也忘了附近的一切。他这样哭着哭着,哭了好一阵子。当他张开泪眼往地上一看时,不禁吃了一惊。原来,他面前的冰融化了,竹根四周的冰土都和成了软泥,软泥中居然有几个绿尖顶冒了出来!

"啊!笋尖!笋尖!"

孟宗心想:这不会是做梦吧?他连忙弯腰去拔,拔出一个,摸了摸,"嘿,可不真的是活笋尖么?是真的,哦,我知道妈可以活命了,我好高兴呐!"他简直不相信笋尖真的长出来了。可是那不可能长出的笋尖,竟能这么快发芽长出,莫非是上天的赏赐?"一定是的!"孟宗对着上天叩首说:"哦!天神呐,谢谢你的万慈万恩。"

他挖出土坑中的笋尖,赶程回家去作笋汤。妈妈看见儿子拿了竹笋回来也惊讶不已,心中一高兴,病好像已好了一半。她喝了笋汤之后,病果然痊愈了。

后来,孟宗更加努力读书,努力学习,终于成为一位学者,并且当朝中的大臣,替国家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受到了人民的爱戴。

【评说】

孟宗(?~271年),字恭武,一字子恭,三国时吴国江夏人(今湖北阳新县阳辛村人)。曾为吴盐池司马、豫章太守、司空。

孟宗年少时就失去了父亲,母亲年老且"病笃"。"病笃"就是病重的意思。冬月,其母想用竹笋来煮羹汤之饮食。今人也知道,竹笋煮羹汤之类,特别有鲜味,可以改善胃口。

孟宗无计可施,因为当时的季节得不到竹笋,于是前往竹林,抱竹而哭。哭泣的原因,就是一个孝子不能满足老母的心愿而难过。然而,"孝感天地",孝子的纯孝感动天地,不久地面裂开,长出数支竹笋。孟宗即捧持竹笋回家,做了羹汤奉献给老母。"孝心"又一次生效,其母亲吃完竹笋煮的羹汤,竟然重病得以痊愈了。

《三国志》于孟宗其人其事,也有记载:孟宗"事母至孝。母嗜笋,冬节将至,时笋尚未生,宗入竹林哀叹而笋生,得以供母"。南朝宋裴松所注《三国志?吴书?孙皓传》引《楚国先贤传》:"(孟)宗母嗜笋,冬节将至,时笋尚未生,宗入竹林哀叹,而笋为之出,得以供母。皆以为至孝之所致感。"

此故事的要旨:其一,就是树立一个孝子对年老且病重的母亲的尽孝的典型。俗话说:"长病无孝子。"孟宗却尽了孝,对老母哪怕是不太合理的要求也尽量去办妥。其二,再次强化了《孝经》"感应"之理念。当然这里面也含有了古谚所说的义理,"皇天不负苦心人"。

孟宗哭竹生笋的故事,想象丰富,当然在流传中也被不断加工了。今天在孝感市孝昌县周巷镇还留有孟宗遗址、孟宗书屋、孟宗哭竹港、泣笋台及双峰山滴翠园等等。

当地的民间传说很生动。孟宗读书勤奋,夙夜不懈,奉母至孝。孟宗少时,母病思食竹笋,时值隆冬,竹不生笋。孟宗入竹林哭泣,得竹笋以奉母。今孝感"哭竹港"遂以得名。后来,孟宗在外做官时,凡有好吃的食物必先寄给其母,然后才自己吃。吴永安五年(262年),孟宗自光禄勋任右御史大夫,宝鼎三年(268年)拜司空。

孟宗哭竹生笋的故事为二十四孝故事之十六。孟宗哭竹讲的是孟宗的一片孝心都感动了天地,让竹笋冬天破土,让老母立刻康复。可见孟宗是多么的孝顺。

晋孟宗,少丧父。母老,病笃,冬日思笋煮羹食。宗无计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须臾,地裂,出笋数茎,持归作羹奉母。食毕,病愈。

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报平安。

三国时江夏人,孟宗,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

后人有诗云: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报平安。

1、孟宗哭竹生笋的故事为二十四孝故事之十六。孟宗哭竹讲的是孟宗的一片孝心都感动了天地,让竹笋冬天破土,让老母立刻康复。可见孟宗是多么的孝顺。

2、此为《二十四孝》中的第十七则故事。道理:做什么事,都要用心,要有信心,克服困难,不怕吃苦,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最终取得成功。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92287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