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秋莎火箭炮打美军

聚客2022-06-06  39

“当苏联火箭在地面爆炸时,许多士兵因为受不了刺耳的轰鸣声而精神失常……”这是一名被俘的德国士兵说的话。而这种德国士兵又恨又避的武器,就是苏联的喀秋莎火箭筒。那么,为什么一个装在卡车上的移动火箭筒,能在战场上引来如此仇恨,成为纳粹德国士兵无法摆脱的噩梦?

事实证明,长期的炮击和轰炸,对战斗在前线的步兵来说,是极大的心理和精神摧残。

第一,苏德战争爆发前,喀秋莎火箭炮是苏联的“秘密武器”。在很多苏联高层看来,这么脆的东西‘带发射架的卡车’根本不值一提。然而,当这些高级官员在试验工厂目睹喀秋莎的咆哮时,他们立即被其恐怖的产量所折服。以至于时任苏联国防部长谢苗 季蒙申科当场质问军械部官员:“这么强大的武器,你为什么不向我报告?!"有趣的是,直到1941年6月21日,德国入侵苏联的前一天,斯大林才给这些秘密武器开了绿灯,允许它们进入批量生产阶段。作为一种秘密武器,在战争初期,每个喀秋莎都配备了炸药,以防止这些输出机落入敌人手中。使用喀秋莎的单位,也被称为近卫 迫击炮,被用来迷惑德军。

季莫申科(1895-1970),先后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苏俄内战、苏波战争、苏芬战争。苏德战争爆发时,他以苏联元帅军衔担任国防部长。1941年7月,他被调往斯摩棱斯克前线作战。由于在莫斯科保卫战中指挥不利,斯大林被解除国防部长职务,成为名誉总司令。死于1970年。

第二,苏联官方称喀秋莎为“BM-13”,但在喀秋莎的使用上更加小心翼翼。1941年7月14日,装备有喀秋莎的第一部队在指挥官伊万 弗雷洛夫的指挥下,率先在白俄奥尔沙地区展开战斗。对德国人来说,奥尔萨火车站是一个巨大的转运站。而且这里堆了上百种材料。奥尔萨首战也超出了苏军高层的预期:数百吨德军弹药和物资被轰鸣的火箭弹炸成碎片!从时任国防军总参谋长弗朗茨·哈尔德的日记中,我们也可以窥见一斑:“第一次,敌人在东线投入了不知名的新式武器,奥尔萨的火车站遭到了突如其来的‘火焰风暴’的袭击。所有军用物资都被摧毁了。”正是‘未知’效应让喀秋莎出名。

咆哮着倾斜的‘火雨’喀秋莎火箭群。

第三,机动灵活,火力凶猛也是喀秋莎的一大特色。相比常规火炮,16管的喀秋莎虽然精度差,但只要一发火箭弹命中目标周边,其破坏性可想而知。与此同时,进入1942年后,苏军开始大规模采用美国斯图贝克卡车作为BM-13的底盘。机动性强,能在德军反击前迅速消失得无影无踪。因此被德军称为“斯大林的风琴”,和波波沙、莫西纳甘一样,成为二战苏军的代名词。

美军通过租借法案提供的大量斯图贝克卡车成为苏军填补缺口的最佳选择。

第四,难以模仿。德军虽然也制造了同类型的火箭炮(Nebelwerfer),但与喀秋莎相比,德军的火箭炮多为6-10管。火箭口径虽然大,但射程远不如喀秋莎。同时在空拍摄时,轨迹明显,容易被飞机空跟踪,生存堪忧。直到二战结束,德军也没能仿制出类似苏军的火箭炮。

喀秋莎可以使用的火箭弹有80毫米、132毫米和300毫米。

德国的42式火箭炮被涂上了油漆。与喀秋莎相比,其产量较少,射程有限,但未能给德军带来最后的胜利。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9185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