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临城下》,一部战争史诗,相信很多朋友都看过。整个故事主要讲述了主角瓦西里跟随苏军渡过伏尔加河参加对斯大林格勒的战争,机缘巧合下成为一名狙击手。整部电影围绕他展开,将斯大林格勒的巷战展现的淋漓尽致。其实瓦西里这个角色在历史上是有原型的,那么这个原型是谁呢?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吧。
1942年9月底,瓦西里·扎耶采夫偶然杀死了三名德国士兵。两天后,团长派人给他一把带瞄准镜的狙击枪。一名技术军官教他如何维护,另一名狙击手教他狙击技巧。但是,扎耶采夫从来不喜欢这种枪。他认为带瞄准器的步枪会更大,射击孔至少要高8厘米,这样德国射手就能轻松找到目标。他告诉记者:“200米就是200米。范围并不能真正缩短距离。也可以通过估算达到范围的效果。而且,瞄准镜发出的光也能杀人。我12岁的时候,用猎枪打树上的松鼠,连毛都打不破。我妈妈不得不用它做手套,我妈妈也会用猎枪在树上打松鸡。”从那以后,苏联报纸上的扎耶采夫狙击步枪的照片,大部分都是按照要求拍摄的。有一张照片
扎耶采夫正式成为狙击手后,在1942年10月的10天里,第62军对外宣传他击毙了42名德军。扎耶采夫在1943年的采访中没有提到这个数字,但他承认10月份得到的结果相对容易。德国人有一个顽固的坏习惯。每当他们看到一块破布或一件衬衫像白旗一样从苏军阵地升起,他们总是会停止射击,伸出头喊着“俄国人,过来,过来。”第6集团军司令部曾多次禁止这种行为,但仍无法阻止德军无望的乐观情绪(此时已有280万苏军被关在战俘营里)。有些人甚至认为苏联军队包围他们越多,最后的结果就会越大。扎耶采夫让战友用滑轮吊起一块抹布。他最早的枪下鬼就是这样的人。
到了10月中旬,德军变得谨慎起来,他们得到了“狙击运动”的消息。为了庆祝十月革命25周年,苏军号召全体官兵开展冷枪运动。当时的口号是:“斯大林在看着你”“不杀一个敌人,今天就是浪费”。第284步兵师的48名狙击手射杀了1278名德军,但扎耶采夫对此并不认同。他认为,德军的“狙击运动”很久以前就已经开始了。缴获的德军98k步枪有5%装有瞄准镜,但德军不会公开狙击结果。一些国防将领总认为冷枪是不道德的。扎耶采夫对德军狙击手的评价:“如果他们不开枪,你永远也找不到他们躲在哪里。”11月初的一天,他遇到了一个难缠的对手。
Mayevgang附近的一个德国碉堡控制了苏联的补给线。苏军接连派出两个排进攻,但都失败了。幸存的士兵报告说,除了掩体里的机枪手,附近还有一名狙击手。这个人会准确地击中带领队伍的中士和军官。团部派了两个狙击手去消灭他。一人受重伤,另一人失踪。团长让扎耶采夫试一试。扎耶采夫想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凌晨拿了一把步枪。木棍、纱布、香烟和棉手套到达现场。从潜望镜上,他根本找不到德国狙击手。扎耶采夫把头盔挂在木棍上,用绳子慢慢往上拉。对面的德军阵地死寂无声。他只好放下头盔,用纱布裹住木棍顶端,变成人头的形状,然后点上一支烟,插在“脸”里。
头盔再一次缓缓升起,砰的一声头盔飞出几米远。扎耶采夫急忙盯着潜望镜,但还是一无所获。一着急,扎耶采夫就想到苏军惯用的方法。假设刚才那一枪打伤了自己,他就把棉手套戴在棍子上,轻轻一挥(表示投降)。对方没有开枪,扎耶采夫从约80米外石板下的潜望镜中看到。然后扣动扳机,子弹一起刺穿了手套和木棍。几乎与此同时,扎耶采夫突然站起来,拿起步枪,子弹准确地击中了对手的头部。就在德国人倒下的时候,碉堡里的机枪走火了,扎耶采夫来不及隐蔽。他硬着头皮朝掩体的穿孔开枪。至少有三个人影消失在炮眼里,第四个德国人仍然扑向机枪。扎耶采夫的弹匣里没有子弹。
有趣的是,扎耶采夫从来不把枪法放在第一位。从11月起,他开始训练新的狙击手。他认为斯大林格勒废墟中的枪战大多发生在50-200米之间,这比枪法需要狙击手的大脑多得多。有一次,他安排12名学员躲在河边的一栋楼里,命令他们不要开枪,只是为了观察过往德军的进攻队形和行动规则。然而这一次,扎耶采夫·富查一点钟就被送上了军事法庭。学生中有一个叫卡佳的女孩,她爱上了扎耶采夫。就是这个卡佳忍不住朝德军阵地开枪。德军准确地找到了射击位置。坦克和重型迫击炮把这座建筑炸成了粉末。12名学生中有5名逃回苏联阵地。愤怒的扎耶采夫扇了一个耳光,两人的关系就此结束(远非电影中的浪漫)。
在历时4个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扎耶采夫共歼灭德军242人,培养出30多名优秀狙击手,荣获列宁勋章和苏联英雄勋章,多次受到集团军司令部和统帅部的接见。然而,光环背后,却回避了几个事实。第一,扎耶采夫领导的狙击小组由30人组成,先后有43人被击毙。第二,扎耶采夫已经残疾。在一次行动中,他被德国迫击炮手发现,他们炸毁了扎耶采夫藏身的烟囱,导致他严重脑震荡,膝关节脱臼,右前臂骨折。还有一次,扎耶采夫躲在一辆电车下面,一个垂死的德国人向他扔了一枚手榴弹。他的左耳鼓膜被震碎,两块弹片永远留在了他的大脑里。每次低头都会看到无数红色方块,甚至对眼睛造成永久性伤害。
德国军队的强大给扎耶采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伤的德军军官拒绝了苏军军医的靠近,躺在路边奄奄一息的德军士兵用头盔砸向路过的苏军士兵。苏联军队击毙了德国狙击手。有一次,一个德国狙击手在被处决前,想和他最好的战友说再见。他的战友是一个高大的德国下士,他们见面后哭得像个孩子。苏联军官微笑着问这个人的具体位置。“重机枪手,”德国人回答。苏联军官面无表情地问他杀了多少人,“345证实。”两人一起被押赴刑场行刑。
战后,扎耶采夫成为一家缝纫机厂的厂长,他的传奇故事被改编成无数版本。2001年的电影《兵临城下》很可能是根据扎耶采夫回忆文章中的两个独立故事改编的。在一次战斗中,扎耶采夫击毙了一名从侧面放下武器的德国狙击手。当1943年1月德国第6集团军崩溃时,他和他的战友发现了一名德国高级军官的尸体。这两个事件激发了艺术家的想象力,于是结合起来解读为德国佐森狙击学校的柯宁少校。真实的扎耶采夫逐渐沉入历史的谷底,在1960年的一次电视采访后几乎没有他的消息。他1991年去世时,正好是苏联解体前10天。他要求葬在斯大林格勒的马马耶夫哨所,无人问津,他的遗愿直到2006年才实现,当时俄罗斯政府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他的家人在仪式上转达了他的话:“我亲眼看到更多勇敢和优秀的士兵倒在马马耶夫的岗位上,但他们选择了我”。扎耶采夫的故事可以写成一本书,篇幅有限,所以可以写很多。后面再说苏联的女狙击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