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涪陵区城北长江江心,是一块长约1600米,宽16米的天然巨型石梁。石梁仅冬春枯水期露出水面。相传唐时尔朱真人在此修炼,后得道,乘鹤仙去,故名。
石梁上刻有自唐广德元年(763年)至当代的石刻题记164段,其中水文题记108段;石鱼图14尾,其中作水文标志者3尾。题刻、图像断续记录了1200余年间72个年份的历史枯水位情况,对研究长江中上游枯水规律、航运以及生产等,均有重大的史料价值。1974年在巴黎召开的国际水文工作会议上,中国代表团以《涪陵石鱼题刻》为题,向大会提交报告,白鹤梁的科学价值遂得到世界公认。
白鹤梁上还有黄庭坚、朱熹、庞公孙、朱昂、王士祯等历代骚人墨客众多的诗文题刻,篆、隶、行、草皆备,颜、柳、黄、苏并呈,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故有“水下石铭”之美誉。
白鹤梁已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峡工程建成后,白鹤梁将被淹没,国家已于1993年立项,拟将其建为大型水下博物馆。
白鹤梁上的石鱼石刻,有着重要的科研和史料价值,又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历来为世所重视。它既是长江枯水位的历史记录,又有“石鱼出水兆丰年”和“年年有余(鱼)”之意。因此,古人在白鹤梁上刻有“枯水季节,若石鱼出水面,则兆年丰千年如许”的石刻题记。
“石梁长在,无谓浮沉。”是本次合作的主题。我们相信,“石鱼出水兆丰年”的白鹤梁,正是千百年来川江两岸的劳动人民精神的见证。人民心中对于未来生活的坚定希望,才是真正守护着一个又一个丰年的,永不沉没的石梁。
该款皮肤经由我们 20多名设计师和研发运营人员共同参与,耗时半年制作,期间多次往返重庆实地采风调研,反复打磨优化而成,为的就是希望将这段历史更好地呈现给大家。以大乔的法杖设计为例,整体设计理念源于“聆听丰年祈愿”的故事内容,杖端是“石鱼含着蓂草”的幻化形象,尾部则有代表祈愿祝福的红绳。
“石鱼出水, 以兆丰年”,是这里著名的民谚。本次皮肤便提取了民谚中白鹤梁最特别的“双鱼石刻”,配以双鱼口中所含的莲花和蓂草的元素,以蓂草的水绿色为主色设计整体形象,在武器服饰、技能特效等各项细节上皆有对应的元素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