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一般是指中国长城以北的漠南、漠北地区,地形以高原为主,属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是中国重要的钢铁生产地和畜牧业基地。
塞北,古代以长城为界,以北地区已出边塞,故名塞北。其中塞有边界的含意,意指历史上不同时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部落的分界线。
古代塞北地区地理划分
清代的塞北大约是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等以蒙古人居住为主的地理区域。民国以后,用来做为地理划分的区域,包括热河省、察哈尔省、绥远省、宁夏省、蒙古地方五个省区,国民政府承认蒙古国政权期间,塞北用以代指其他的四个省份。
塞北,在古代,指长城以北。亦泛指我国北边地区。现代塞北指今山西西北部(朔州一带),内蒙大部,宁夏,甘肃,陕西等部地区。清代时的塞北大约是漠南蒙古、漠北蒙古、科布多、唐努乌梁海与阿拉善盟等以蒙古人居住为主的地理区域。塞是指边塞、要塞,这里所谓的塞相当于今日的明长城。而以此为界,以北的部分已经出边塞,故名塞北。偶尔会与塞外一同使用。
塞北一词,在作为划分地理区域时并不像东北、西南之类单纯的方位概念。塞有边界的含意,塞北有边界国界之外的意涵在,隐约地认为这些地方并不是中国领土,而事实上塞北省区都是中国领土,所以如今的塞北、塞外应该算塞内才对。
解放后,另外四省在行政区重置后全数撤销(省名仅留下“宁夏”,但省区大量缩小),部分区域划入河北省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外,皆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由于只剩一个行政区,加上内蒙本身也不仅包含塞北还有东北的西部部分,再加上上述原因,在地理区划时划入华北,表示是中国领土的北部,而非中国领土以北的地区。
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后,塞北的区划方式与概念仍在地理教科书上继续使用,直至20世纪90年代教改开始及教科书开放后,为顺应现实划分,已多半不再使用,但地理位置划分和大陆不同,而是将内蒙古划入西北地区,与新疆同区,而蒙古地方(即外蒙古)则移到世界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