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意思是: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出自《道德经》第二章,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这些"名"相反而相成。
迁延不居而不独立自足。因此,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就是因为他不矜居功名,所以他不会消逝。
扩展资料: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解析:
老子所说的“圣人”无为,并非不为,而是不妄为,不非为。他认为,体现“道”的“圣人”。要治理百姓,就应当不尊尚贤才异能,以使人民不要争名夺利。然而,老子所讲的圣人,所为所不为既不是说人性善,也不说人性恶,而是说人性本来是纯洁素朴的。
如果社会出现尚贤的风气,人们对此当然不会视而不见,肯定会挑动起人们的占有欲、追逐欲,从而导致天下大乱。倘若不使人们看到可以贪图的东西,那么人们就可以保持“无知无欲”的纯洁本性。使人们不贪欲。使人无知无欲也并不是要剥夺人们的生存权利。
而是要尽可能地“实其腹”、“强其骨”,使老百姓的生活得到温饱,身体健壮可以自保自养;此外要没有争强好胜之志,这样做,就顺应了自然规律,就做到了圣人的无为而治。老子还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纯真的。而种种人类丑恶行为,则应当是圣人的有为和乱为造成的。
使本来纯洁的社会,因为人的所”为“反面造成了一些不合理不完善的社会制度造成人性扭曲的不正常现象。由此,老子坚持去伪存真,保留人性善美而契合自然之道的东西。摒弃所有引起人的贪欲的东西,尤其是当时流行的推崇贤能的风尚,更被老子认为是最易产生罪恶的渊薮。
行不言之教是汉语词语意思是指人应该向自然学习,以万物为师。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二章。是老子哲学理论里,重要主张之一,认为人应该向自然学习,以万物为师。道德经第二章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是这些“名”相反而相成。
赏析: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这就有丑了。恶,指丑。这是老子思想中的辩证观念,正因为有“美”的观念产生,就说明同时有“丑”的观念产生,否则就无所谓美了,这是事物存在的相反相因、对立统一的关系。行不言之教,即实行“不言”的教导,即要求统治者不要硬去发布许多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教令,强制实现自己的主观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