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和感光元件有关。感光元件也就是cmos,是一台相机的“心脏”,决定了成像的优劣。同样也影响着画质和噪点。通常来说cmos的面积越大噪点相对越少,这就解释了手机的照片普遍看起噪点会比较多,而单反却比较少了。同样是单反,全画幅相机就比APS-C画幅的相机噪点更少。和感光度有关。感光度就是iso啦,这个是大家都知道的,最熟悉的一个原因。摄影初级知识早就告诉过大家,iso越高噪点越多,随着iso的提高,噪点也会越明显。和曝光时间有关。如果你没怎么运用过慢门,可能都没注意到这个问题。如果相机进行长时间的曝光,通常指二三十秒以上或用B门曝光的时候,由于机身自身散热的原因,很容易造成噪点增多。不过除非拍特定的题材比如星空等,也比较少用到特别长时间的曝光。和后期有关。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则是你前期拍摄了曝光不足的图片,后期需要提亮到正常的曝光值的时候,会产生很多噪点。另一则是图片经过多次调色之后,也有产生不必要的噪点。
相机的噪点产生原因有很多种,不过主要是由于感光原件电子信号之间的干扰原因造成的,我们首先先看一下怎么样减少噪点,有两部分可以减少,一个是前期,即相机操作来减少,一个是后期,即用Photoshop软件来减少。前期:
1,相机的iso感光,尽可以地降低其数值,因为数值越高其感光敏感度越高,电流通过量也越多,电子干扰也越大,所以噪点也越多。
2,有条件的话用全画幅的相机,其感光原件的尺寸比半画幅的相机大很多,感光能力也越强,ISO的数值可以降低很多但效果也非常好。
3,如果是夜晚的话可以使用闪光灯,如果拍照要求许可可用低快门,大光圈。
4,可以用降档光拍照,后期再用Photoshop调回正常光量,也可以减少噪点。
后期Photoshop软件:
1,ACR插件里面细节菜单的减少杂色
2,ACR插件基本菜单的降低清晰度
3,ps-滤镜-杂色-减少杂色
相机,全称照相机,是一种利用光学成像原理形成影像并使用底片记录影像的设备。
照相机是用于摄影的光学器械,被摄景物反射出的光线通过照相镜头和控制曝光量的快门聚焦后,被摄景物在暗箱内的感光材料上形成潜像,经冲洗处理构成永久性的影像,这种技术称为摄影术。
Ⅰ.传统相机:一个不透光的盒子,这就是照相机。照相机是用感光胶片反景物拍摄下来的摄影器材。它的发明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我国对光和影像的研究,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我国的《墨经》一书就详细记载了光的直线前进、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的成像现象。到了宋代,在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1031至1095年)一书中,还详细叙述了“小孔成像匣”的原理。
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出现了供绘画用的“成像暗箱”。
1839年8月19 日法国画家达盖尔公布了他发明的“达盖尔银版摄影术”,于是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台可携式木箱照相机。
1841年光学家沃哥兰德发明了第一台全金属机身的照相机。该相机安装了世界上第一只由数学计算设计出的、最大相孔径为1:3.4的摄影镜头。
1845年德国人冯·马腾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摇摄150°的转机。 1849年戴维·布鲁司特发明了立体照相机和双镜头的立体观片镜。1861年物理学家马克斯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张彩色照片。
1866年德国化学家肖特与光学家阿具在蔡司公司发明了钡冕光学玻璃,产生了正光摄影镜头,使摄影镜头的设计制造,得到迅速发展。1888年美国柯达公司生产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软、可卷绕的“胶卷”。这是感光材料的一个飞跃。同年,柯达公司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装胶卷的可携式方箱照相机。
1906年美国人乔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闪光灯。1913年德国人奥斯卡·巴纳克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机。
是相机所用的感光元件不太好(cmos或ccd)不知您用的那款相机.还有iso开的太高也会有噪点,晚上拍摄有噪点也正常数码相机传感器中的每个象素上都有一个或者更多光电二极管,光电二极管把落在象素上的光子转化为电子信号,然后计算出颜色值和其他值,最终构成一幅完整的图像。如果同一个象素在同一个进光量下曝光数次,该象素得出的颜色值可能会不尽相同,而这些微小的差异就形成了传感器的噪点。就算在没有光进入传感器的情况下,传感器本身的电子运动也会产生一些信号,就好像把音响设备打开而不播放音乐时,我们听到的“嘶嘶”声……这些额外的信号便是噪音。传感器出现噪音是正常的,因为象素在多次感光后,表面温度会上升,温度上升使光电二极管工作异常,产生噪音。这种噪音被称为“本底噪音”。象素的输出一定要比本底噪音强,才能表达其含有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