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转变思维?

血脖肉2023-02-05  37

第一,增加阅历,比如可以多读书,多交友,多旅行。

每本书都是一套“思维模式”。读的书越多,就会理解越多不同的思维模式,越有助于打开“思维转换”的开关。建议每年至少读20本书,并做笔记;据说很多成功的企业家,每年读书都在50本以上。

每个人也是一套“思维模式”。认识的人越多,你会越理解自己“思维模式”的局限性。建议:不要独自吃午饭。只要名单上还有人,一个人吃午饭就是可耻的,你损失了理解别人思维模式的机会。

旅行,也能给你巨大的帮助。

第二,换位思考。每次争论,都是特别好的练习“思维转换”的机会。试着用对方的观点,说服自己。也就是:换位思考。

思维转换,就是换个角度思考及解决问题,就是改变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

“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草船借箭”这些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或者故事,都是“思维转换”的例子。

思维转换,每个人,都在以他的理解力和经历,构建自己的思维模式,然后再用这个思维模式,理解这个世界。思维转换,就是改变你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简单说,就是换个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

道理很简单,可是一旦自己遇到具体的事情,往往感到棘手,百思不得其解,只好还是按自己的习惯和“思维定式”去做。

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我们一般都会按照自己的固有思维模式来处理和解决问题,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

刘润说要把杯子倒空,或者杯子也要换掉,就像计算器,电脑,智能手机都更新迭代很多次了,你还在用“算盘”思考问题一样。

刘润也给出了打开“思维转换”开关的两点建议:

第一,多读书,多交友,多旅行;

第二,把自己放进别人的鞋子里。

多读书,读好书,多思考,做笔记,勤总结,可以开拓自己的思维,我读过的书中,我感觉最烧脑的几本《秘密》《零极限》等,国内的《易经》(南怀瑾的易经杂说,曾仕强视频讲解)《道德经》(南怀瑾)《黄帝内经》(可以收听梁冬对话徐文兵)等,然后就是一些《瑜伽经》(可以收听王志成),《薄伽梵歌》等瑜伽典籍,这些书感觉是看不完的,需要反复阅读,每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感悟。

多读书,读好书,以书为友;多交友,交益友,以友为师。

旅行的话,多走走看看,开阔视野,个人觉得做预售,也算是一场旅行吧。

总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会有错。增加了知识和见识,遇到事情,就会有更好的思路和办法去面对多变的世事吧。

把自己放进别人的鞋子里。就是换位思考,同理心。

用自己的脚去穿别人的鞋,自己脚的大小是不变的,别人的鞋的大小也是不变的,可能你的脚40码,别人的鞋42码或者36码,假如对方是女士呢,鞋面窄窄,可能也根本穿不进去。勉强穿进去,也是夹脚,非常不舒服。

把自己的思想放进别人的鞋子里是有可能的,假如思想大小,我们改变不了鞋子的大小,那只有改变自己思想的大小喽,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而不是设法去改变别人的思想。这就是遇事不能,反求诸己。转换一下自己的思维,去理解和适应别人。这样就不会痛苦了。打破思维定式,积极主动的去面对这个无常的世界。

我一直关注“华与华”的一些动态,有个“圣人公司”的论述,说比如,我擦一张桌子,我就想,如果是王阳明来擦这张桌子,他会怎么擦,我就怎么擦,这张我擦完的桌子,就是换王阳明来擦,他擦完也不过如此!这样,在擦桌子这件事情上,我也就和圣人一样了。

我出门送客,我就想,如果是孔子来送客,他会怎么送呢?他会目送到客人远去,看不见了,再转身进屋。那我送客也一直目送招手,等客人的车转弯看不见了,我再转身。那么在送客这件事上,我也是圣人了。

这就算是直接穿上进别人的鞋里去了吧,甚至和古圣贤合一了

不过说说容易做起来难,我们都知道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但是更要知道“知易行难”。

循序渐进吧。

举例:

1.地图人像

一位学者思考治理世界的办法,写了很多论文,都不满意,一天他7岁的儿子和他捣乱,学者为了把儿子支开,就从杂志上随手撕下一页地图,用剪刀把地图剪碎,说:“这是一个支离破碎的世界,你把它拼好”。

几个小时后,儿子准确无误的拼出一张世界地图,学者惊讶的问:“你不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为何这么快拼好?”

儿子说:“你在剪碎这张地图时,我看到地图后面是一个人像,我将人像拼好,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呀”

学者恍然大悟:“是呀,以人为本治理世界,这才是课题的核心呀”。

这个故事说明思维转换可以使问题得到解决。

2.联合利华引进了一条香皂包装流水线,结果发现这条生产线有一个缺陷:常常会有盒子里没装入香皂。他们只得请了一个专业的人来解决这个问题,经过小组公关,综合用了机械,微电子,自动化,探测器等技术,成功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中国南方有个乡镇企业也买了同样缺陷的流水线,老板找了个小工说:“你给老子把这个搞定,不然滚蛋!”这个小工很快想出了办法,他花了一百多块钱在生产线旁放了一台大功率电风扇猛吹,于是空皂盒都被吹走了。

我们不去讨论这个案例的真实性,这个故事说明,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也不是谁的更高明,转换一下思维,能用最适合的方式解决问题是重要的。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89683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