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中国论近代民族竞争趋势与中国前途》是梁启超创作的散文随笔书。
少年中国是清末梁启超写的散文。它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在这篇文章中,它极力赞美青春的朝气和活力,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并热切希望“年轻的中国人”出现,振奋人民精神。文章不拘小节,比喻多,强烈鼓励。带着强烈的进取精神,寄托着作者对中国年轻人的热爱和期待。
要说国家,请先说人民。老年人总是想着过去,年轻人总是想着未来。只想着过去,所以你怀旧;只有思考未来,才会生出希望。只有怀旧,所以保守;唯有希望,所以进取。只有保守,所以永远老;但是,进步也是它新颖的原因。只想着过去,一切都是曾经的样子,所以只知道照常;但是,那些想着未来,做着一切没有做过的事情的人,往往敢于打破常规。
民族危机前八国联军侵华空。《少年中国》写于1900年,戊戌变法后,作者梁启超流亡日本。
那一年是庚子年,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爆发了义和团爱国运动。帝国主义联合起来组成八国联军,勾结清政府,镇压义和团运动,攻占天津和北京。当时八国联军制造舆论,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东亚病夫”、“一盘散沙”。它不能自立,只能由大国联合管理或瓜分。
而在中国人中间,也有一些愚昧昏庸的人,他们也在高喊“中国不亡是不合理的”“任何大国三日之内都可以灭亡中国”,散布悲观主义,民族危机空之前就很严重。
[h/]戊戌变法的失败迫使梁启超逃往日本,但他并没有放弃加强政治改革的努力。他在到达日本的那一年创办了《清议报》,并竭力通过媒体推动维新运动的继续。当时帝国主义制造舆论,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
为了驳斥帝国主义者的无耻谩骂,为了纠正国内一部分人自暴自弃、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唤起国民的爱国热情,唤起民族自尊自信,梁启超适时地写下了这本《少年中国》。
梁启超的晚年生活一波三折,给人民带来了民主进步的光芒,成为近代中国的伟大启蒙者。毛泽东说,梁启超是他年轻时最有影响的人;胡适说,少年时读梁启超的文字,犹如被电击。戊戌变法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但梁启超从未淡出中国社会改革家的视野。每一次回头看梁启超,都能强烈感受到新的启示和冲击。
台湾省立大学中文系教授梅嘉玲说:“他提出的重温文化遗产的主张,感染和召唤了新一代知识分子对青春和全新民族形态的向往和追求。直到现在,影响都很大。”
梁启超《少年中国》的流行,让“少年”一词成为清末社会上一个时髦的革命名词。当时追求进步的青年知识分子竞相自称“中国青年的青年”或“新中国的青年”。
1902年,南洋公学学生组织“中国青年革命军”,汪精卫后来密谋暗杀载沣亲王,被捕。他唱出了那句名句,“一个年轻人从观念和理想化,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人,革命的先锋,未来历史的塑造者”。
面对腐朽无能的封建统治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局面,梁启超为了醒世救国,写下了《少年中国论》。这篇文章包含了许多先进的思想,善于从教育运行规律的角度深化教育理念,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在当代具有深远的影响。
梁启超《少年中国》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注重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培育
第二,要把理想信念教育贯穿始终
三。大力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四。坚定不移地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