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赋是铺陈,类似于今天的排比。
《诗经》例子: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现代汉语例子,《黄河大合唱》歌词:保卫家乡,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2、比是类比。
《诗经》例子: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现代汉语例子,《桂林山水》: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3、兴是有感。
《诗经》例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类比,一般来说,用来作比的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兴就是以其他事物为发端,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1)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如今的排比的修辞手法。
(2)比:类比,比喻。(这里有两种说法,分别是类比和比喻。而在“比兴”中,“比”为“比喻”之意。)
(3)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它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具体信息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赋比兴概述
1、赋
赋法,即直接陈述,直描情状,直抒胸臆,直写人物,直叙事伯,直写景物。是告诉我们“是什么”的问题。唐以前的人们,赋比较多,后来越来越含蓄,赋少也。如项羽的《垓下歌》:
力拨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是一首表现英雄末路、敷陈其事的悲歌,直抒胸臆,慷慨激昂。赋的要求一是要交待清楚,明白;二是要讲究曲折、起伏,不能平淡如水,没有诗味;三是要有主线,尤其是叙事诗。
2、比
明喻。就是比较明显地打比方。如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此诗中“尖山似剑芒”就是明喻。
3、兴
兴,作为艺术手法,主要用来渲染气氛,触影生情,有时候也在音节上起到和谐的作用。往往说的是“由什么想起什么”的问题。
即起发端的作用,以便为下文开头。朱熹云:“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在全诗或段落开始,先说些同要说有事物无直接关系,或没有明显联系的话,但却有启示的作用,引导下文。如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前面两句起兴,写少女不知道愁是什么,高高兴兴上得楼来,这本来都是与“闺怨”无关的,可是上楼后忽然看到杨柳了,想到折柳而别,送“夫婿觅封侯”是错误的,如今自己独守空房,由此产生了怨。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观念大音希声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语自《老子·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认为最美的音乐是自然全声之美,而非人为的、部分之美。老子对于自然全美的提倡,对后来的文艺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成为文学家、艺术家所追求的一种崇尚自然天成、不事雕琢的艺术境界。
诗无达诂
诗无达诂,是古代诗论的一种释诗观念,发展为对诗歌及文艺的一种鉴赏观念。语出董仲舒《春秋繁露》,“达诂”的意思是确切的训诂或解释。在艺术鉴赏中,由于诗的含义常常并不显露,甚至于“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加上鉴赏者心理、情感状态的不同,对同一首诗,常常因鉴赏者的不同而会有不同的解释。所以,“诗无达诂”在后世被引申为审美鉴赏中的差异性。
以上就是一些赋比兴的相关信息,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