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兵圣之誉而名垂千古的中国古代大军事家是谁

e租宝2023-02-05  13

以兵圣之誉而名垂千古的中国古代大军事家是孙武。

孙武(约前545年-约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 。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孙武大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员(伍子胥)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他在柏举之战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

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他撰著的《孙子兵法》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领域被广泛运用。被译为日文、法文、德文、英文,该书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答案显而易见,就是凭借一部《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共十三篇,是全世界范围内最早的一部军事著作,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另两部是德国人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和日本人宫本武藏的《五轮书》),也是宋朝时颁布的《武经七书》之首,在全世界影响力巨大,被称作兵家圣典。孙子凭借这部著作,跻身于世界知名军事家之列,并且领先所有人一个身位,被称作兵圣。

我觉得金庸先生有一句话说的很对(其实不确定是不是金庸说的,汗),创造武功的永远比练武功的要强,在其他领域也是一样。现今全世界的军事院校都把《孙子兵法》当作必修的基础读物,由此可见孙武的影响力有多么巨大,而且能写出这种名垂千古的兵家圣典的人,能力是绝对不会差的,因此把孙武称作兵家至圣,完全是名符其实,当之无愧。

《孙子兵法》之所以被推崇,就是孙武在战场上创造了战争的奇迹,使得人们对他著的兵法不得不重视。

“兵圣”的称号,绝非浪得虚名。

孙武任吴将时,中国处于春秋时期。楚国与晋国最强,互相争霸。吴国,北临齐国和宋国,南临越国,西邻楚国。吴国的威胁主要来自楚国、越国。

晋国与吴国结盟,以吴国牵制楚国,从而减少中原争霸战场的压力。楚国则一面鼓动越国袭扰吴国,一面派逃到楚国的吴国公子繁镇守吴楚边地的巢城,以对抗吴国。公子繁是吴王的王位竞争者,是吴王的政治威胁。

针对吴国此种情况,孙武制定了先疲楚扰楚,再伐楚的战略。

孙武一面严格训练吴军、装备精良的武器。一面把吴军分做三部分,轮流对楚国作战,以使楚国疲于应付。

孙武还训练一支数百人轻装步兵,不着铠甲,能一夜之间奔袭一百多里,堪称“特种部队”。这支部队配合其它的吴军,今天打这里,明天打那里;神出鬼没,令楚国头疼不已。

后来,孙武见楚军露出破绽,就出兵袭击巢城,擒杀公子巢。为吴王消除了政治威胁,也拔掉了楚国设在吴国边境的钉子,扫清了伐楚的道路。为了能安心伐楚,孙武主动出兵越国以削弱越军实力,把越国的威胁降到了最低程度。

公元前507年,楚国原本的盟国蔡、唐背叛楚国,与晋国结盟。在晋国运作下,晋国、齐国、郑国、等十几个国家出兵伐楚。作为晋国的盟国,吴国也在应征之列。雄心勃勃的吴国君臣感到机会来了,决定出兵灭楚。

公元前506年,楚国出兵围攻蔡国。孙武以救蔡为名,出兵水陆3万入蔡。吴军气势汹汹,楚军畏惧而主动撤回楚国本土。吴军在蔡、唐军队加入后,乘舟继续前进。

楚军见吴军水师善战,料定吴军必走水路进攻,在水路上设防。孙武舍弃船只,出其不意的从陆路迅疾进兵。当吴军出现在汉江时,楚国慌忙集结主力20多万出战。

楚国左司马沈君戌与令尹子常约定:子常帅主力正面与吴军对峙,沈君戌帅兵迂回到吴军后方,前后夹击吴军。

沈君戌出发后。子常的好友史皇对子常说:

“沈君戌声望与你持平,此次冒险迂回吴军后方是捞声望去了。如果迂回成功,其声望将在令尹之上啊。到时,令尹大人在楚国的地位堪忧啊!

吴军只有3万人,我军是其数倍;正面出击也能打败吴军,又何必搞什么前后夹击呢?”

子常觉得史皇说的有道理,就帅军进攻。孙武先指挥吴军后退,在楚军进入不利的阵地时猛攻楚军,三战皆胜。

子常的楚军处于不利地位,士气低落。但为了日后的功名利禄,已经骑虎难下。只好依仗兵力优势,在败仗连连的情况下继续进攻。

孙武则继续顺势退让,退到柏举时停了下来。楚军由于平时疏于训练,再加上当初就是仓惶集结,辎重不足;锐气已失,情绪低落现在被子常驱赶着强行追到柏举,已经疲惫不堪了。

吴军对楚军主动发起猛攻,楚军一触即溃。史皇被杀于乱军中,子常见大势已去,流亡它国去了。吴军乘势追击。楚军被杀死的,被践踏而死的,被俘虏的不计其数。

子常带领的楚军主力失败时。沈君戌见形势危急,带兵进攻吴军,被杀于乱军之中。

孙武帅吴军继续进攻,再又几次大败楚军后,攻下了郢都。楚王逃亡别国,楚国上下已无抵抗之心。历时近一年的伐楚战役,终于取得了成功。

按理说,现在吴国改收取楚国人心,以图把局势安定下来才是。但是,吴王和伍子胥进入郢都后,不听孙武的劝告。纵兵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激起楚国人的民愤。伍子胥更甚。为了报仇,他掘出楚王尸体鞭尸,以泄昔日仇恨。伍子胥此举过于违反道德。在讲究君子之礼的春秋,忠孝是基本的道德要求,何况人死后一切皆空,鞭尸更犯大忌。

楚国人因而大怒,奋起反抗吴军。昔日伍子胥的好友申包胥也参与反抗,他出使秦国,以求取援兵。

据说原本秦国拒发援兵,申包胥就伏地痛哭,苦苦哀求。申包胥哭了七天七夜,流下了血泪。秦国人大为感动,这才答应出兵。

秦国出动大军,与楚军残余部队一起进攻吴军。吴军被秦楚联军击败,后方的越国对吴国本土也发起了进攻。吴王无奈,只好从占领了大半年的郢都撤兵,回国去了。

楚国因而得以复国,但是元气大伤。公元前506年柏举之战爆发开始,楚国再也没有昔日的霸气。直到公元前445年,楚国才又开始对外扩张,出兵灭掉了杞国。期间隔了61年,大半个世纪。

倘若没有孙武的伐楚,楚国就没有61年的无所作为。春秋战国的局势会发生什么变化,就很难说了。

想想后来秦灭楚之战,秦在具有天下四分之三的情况下,还要任用名将王翦起倾国之兵才能灭楚。

对比之下,孙武的伐楚仅以吴国的一隅之地的3万军队,就硬生生攻破郢都。失败后,还能全军而退。这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完全就是神操作,是经典中的经典。孙武此战的表现出来的精彩程度,完全可以媲美他流传千古的兵法。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89417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