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的三山实验考察的是儿童的自我中心性,实验的主要过程是让儿童从许多三座山的照片中选出与在不同位置看到的三座山的样子相一致的照片。结果发现,相当一部分儿童挑选出的往往是与从自己所在位置看见的完全相同的照片。这体现了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性。
皮亚杰认为,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趋向于按照自己的观点了解世界和他人的经验。皮亚杰通过“三山实验”发现7岁以下儿童的思维方式都存在自我中心的倾向。
实验结论
自我中心性是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前运算阶段的典型特征。随着年龄的逐渐发展,到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已经能够站在别人角度思考问题,也就是出现了去自我中心的特征。因此,在教育中要根据学生的自我中心性的特点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应树立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观。
从教学的设计、准备到教学的组织、教学效果的评估都应一切从儿童出发,一切为了儿童,充分认识到儿童自我中心化的认知特点,并且重视角色游戏和移情训练,运用自我中心性的特征教育儿童。
皮亚杰三山实验是证明儿童的“自我中心”的特点。实验材料是一个包括三座高低、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假山模型,实验首先要求儿童从模型的四个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然后要求儿童面对模型而坐,并且放一个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边,要求儿童从四张图片中指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结果发现幼童无法完成这个任务。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三山”的形状。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质的不同阶段,他把儿童思维的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并不是所有儿童都在同一年龄完成相同的阶段。然而,他们通过各个阶段的顺序是一致的。前一阶段是达到后一阶段的前提。阶段的发展不是间断性的跳跃,而是逐渐、持续的变化。所谓客体永久性是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大约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久性。
第一、“三山实验”皮亚杰的“三山实验”是很有名的一项试验,皮亚杰通过这项试验提出了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有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思考问题缺乏逻辑性,只能从自身角度看待问题。
做法:
在一个立体沙丘模型上错落摆放了三座山丘,首先让儿童从前后左右不同方位观察这座模型,然后让儿童看四张从前后左右四个方位所摄的沙丘的照片,让儿童指出和自己站在不同方位的另外一人(实验者或娃娃)所看到的沙丘情景与哪张照片一样。
结论: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认为,处于任何角度的人看到的内容跟自己看到的是一样的。
知识点:教育心理学—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与教育—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前运算阶段
第二、“守恒实验”
皮亚杰通过“守恒实验”证明了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还不具备“守恒概念”,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看待问题只能从一个维度看待问题。
做法:首先给儿童呈现两杯等量的水(杯子的形状一样),然后当着儿童的面,把这两杯水分别倒入一个高瘦的容器和另一个又矮又胖的容器里,问儿童哪一个杯子的水多(或一样多)
结论:6、7岁以下的儿童只会根据杯子里水的高低深浅判断水的多少而不考虑杯子的口径。但是6、7岁以上的孩子对于这个问题一般都能做出正确的回答,说两个杯子里的水是一样多。
知识点:教育心理学—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与教育—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前运算阶段
第三、“钟摆实验”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只有进入到形式运算之后,才具有归纳推理能力,钟摆实验才能够科学地进行验证。所以钟摆实验标志着儿童认知发展到形式运算阶段。
做法:不同长度的绳子被固定在一个横梁上,绳子的尾端可拴上不同重量的重物,实验者向被试演示如何使钟摆摆动(将栓有重物的摆绳拉紧并提至一定的高度,再放下即可)。被试的任务是,通过检验与钟摆摆动有关的四种因素(重物的重量、摆绳被提起的高度、推动摆绳的力量、摆绳的长度),来确定哪一种因素决定钟摆摆动速度。被试有较充分的时间对上述各种因素进行检验。
结论:在实验过程中,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不能在检验某一因素的时候,控制住其他的相关因素。例如,当摆绳短,重物重的时候,摆速则快。因此,错误地认为摆速是由摆长和所拴重物的重量共同决定的。只有到了形式运算阶段,青少年才能像科学家一样地检验假设,最终获得关于问题的、唯一可能的、具严格的逻辑意义的解释。正确的答案是,摆绳的长度决定钟摆摆动的速度,摆绳越短,其摆动的速度越快。
知识点:教育心理学—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与教育—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形式运算阶段
以上就是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几个经典实验,希望对各位在备考的同学们有所帮助,祝你早日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