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果斯基的理论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1)人从出生起就是一个社会实体,是社会历史产物。
(2)人满足各种需要的手段是在后天通过不断学习掌握的。
(3)教育与教学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形式。
(4)人的心理发展是在掌握人类满足需要的手段、方式的过程中进行的。
(5)人与人的交往最初表现为外部形式,以后内化为内部心理形式。
维果斯基认为:从起源上看,低级心理机能是自然发展的结果,是种系发展的产物。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相对于个体而言,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际交往活动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人的心理发展的第一条客观规律是人所特有的心理机能,而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它们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
人的心理发展的第二条规律是人所特有的新的心理过程结构起初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后才可能转移至内部,成为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结构。
据此,维果斯基阐明儿童文化发展的一般发生法则:“在儿童的发展中,所有的高级心理机能出现两次:一次是作为集体活动、社会活动,即作为心理间的机能第二次是作为个体活动,作为儿童的内部思维方式,作为内部心理机能。”
显然,这种从社会的、集体的、合作的活动向个体的、独立的活动形式的转换,从外部的、心理间的活动形式向内部的心理过程的转化,就其实质而言就是人的心理发展的一般“内化”机制。
同时,这也表明内化的程是一种转化的过程,而不是传授的过程。维果斯基将人的心理机能区分为两种形式: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通过工具的使用和符号的中介,人才有可能实现从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
维果斯基游戏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 活动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反对本能论 );( 强调成人的教育影响,认为儿童与成人的交往在游戏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
生平
与皮亚杰是同时期的人物。但不同于皮亚杰认知发展泛宇宙统一的观点,维果茨基的理论强调文化、社会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但由于其理论中有浓厚的西方文化色彩,在1936至1956年间受到苏联政府当局的打压,禁止讨论其理论。
直至60年代,维果茨基的理论才受到美国心理学界的重视。 维果茨基(1896-1934)出生于白俄罗斯(发音为:比罗卢西亚。在俄语中词根“白”的发音为“比拉”)的一个小镇——奥沙,1913年维果茨基完成了大学预科学习。
凭借优异的素质赢得了一枚金质奖章,在只有百分之三的犹太学生可以进入莫斯科大学的情况下,虽几经周折最终还是被莫斯科大学录取。当时维果茨基感兴趣的学科是历史与哲学,但他接受父母的意见选择了医学,一月之后,又转到了法学院。
强烈的求知欲使维果茨基1914年决定同时在莫斯科大学和沙尼亚夫斯基人民大学同时就读。维果茨基在历史、哲学、心理学等方面打下了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坚持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