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然后熟读文章,将文章逐句地翻译出来,这篇文章的具体翻译如下:
汉朝自从中平年间的黄巾起义以来,天下十分不太平,士大夫都谨慎地选择所依附的对象,作为保全性命远离祸害的办法,但是这种事不是见识长远的豪杰是做不好的。
荀彧年轻时,认为祖祖辈辈居住的家乡颍川是一个四面都会遭受战争的地方,于是劝父老乡亲赶快迁离这里。乡亲们大多眷恋故土不愿离去,只有荀彧单独率领自己的家族前往冀州避难。袁绍用高等礼仪接待荀彧,但荀彧考虑到袁绍终究不能成就大业,于是离开袁绍追从曹操。而荀彧那些留在故乡不肯离开的父老乡亲,却大多在战乱中被杀了。
袁绍曾经派遣使者招揽汝南地区的士大夫,但就只有和洽独自前往荆州,刘表用高等礼仪接待了和洽。但和洽说:“我之所以不追随袁绍,是因为躲避争夺领地的战争。但刘表作为一个昏世之主,也是不能贸然亲近的,长久地呆在他身边,恐怕就会有人向刘表说我的坏话谗言了。”于是远离刘表向南去了武陵,而那些留在刘表身边的人大多被刘表听信谗言给杀害了
《汉士择所从》原文:
汉自中平黄巾之乱,天下震扰。士大夫莫不择所从,以为全身远害之计,然非豪杰不能也。
荀彧少时,以颍川四战之地,劝父老亟避之,乡人多怀土不能去,彧独率宗族往冀州,袁绍待以上宾之礼。彧度绍终不能定大业,去而从曹操。其乡人留者,多为贼所杀。
袁绍遣使迎汝南士大夫,和洽独往荆州,刘表以上客待之。洽曰:“所以不从本初,避争地也。昏世之主,不可黩近,久而不去,谗慝将兴。”遂南之武陵,其留者多为表所害。
文章选自汉代的《容斋随笔》
创作背景:
184年(甲子年),张角相约信众在3月5日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兴兵反汉;“苍天”是指东汉,“黄天”指的就是太平道,而且跟据五德终始说的推测,汉为火德,火生土,而土为黄色,所以众信徒都头绑黄巾为记号,象征要取代腐败的东汉。张角一面派人在政府机关门上写上“甲子”二字为记认,另一方面派马元义到洛阳勾结宦官,想要里应外合。
可是在起义前一个月,张角一名叫做唐周的门徒告密,供出京师的内应马元义,官兵大力逮杀信奉太平道信徒,诛连千余人。由于事出突然,张角被迫提前一个月在二月发难,史称黄巾起义或黄巾之乱。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张宝、张梁分别为“地公将军”、“人公将军”在北方冀州一带亲自领军战斗,而张曼成就在宛城起兵,波才、彭托则在豫州转战。一个月内,全国八州二十八郡都发生战事,黄巾军势如破竹,威震京师。
组词,通常是指把单个汉字与其他合适的汉字搭配而组成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下面我为大家带来洽字解释及组词,希望大家喜欢!
洽基本字义
qià
跟人联系,商量:面洽。接洽。
谐和:融洽。
广博,周遍:博识洽闻。
沾湿,浸润:内洽五脏。
笔画数:9;
部首:氵;
洽动词解释
1、(形声。从水,合声。本义:沾湿,浸润)
2、同本义
洽,沾也。——《说文》
仁洽道丰。——张衡《东京赋》
是泽南洽而威北畅也。——《汉书·终军传》
内洽五藏。——《淮南子·要略》
3、又如:洽濡(沾湿,滋润);洽润(润泽);洽衿(沾湿衣襟)
4、合,符合
5、又如:洽愿(称心如愿);洽意(合意;中意);洽悉(与事切合而详尽)
6、商量,协商意见。如:洽办;面洽;洽商
7、假借为“给”。供应
洽形容词解释
1、周遍;广博
2、又如:洽化(普遍受到薰陶教化);恰闻(见识广博);洽人(学识渊博的`人);洽客(广见博闻者);洽浃(广博;周遍)
3、和谐;融洽。
4、又如:洽平(太平盛世,四方融洽);洽同(协和统一);洽和(和睦); 洽悦(和睦欢乐)
洽的组词
洽谈、接洽、融洽、自洽、洽商、商洽、和洽、熙洽、博洽、洽购、浃洽、丰洽、洽应
溥洽、面洽、洽意、洽润、优洽、洽闻、洽和、该洽、详洽、溶洽、款洽、周洽、洽色
洽平、庆洽、妥洽、叶洽、亲洽、投洽、喜洽、欢洽、祖洽、敦洽、洽通、洽博、大洽
殚洽、洽熙、允洽、混洽、汁洽、化洽、累洽、赅洽、隆洽、洽友、洽人、协洽、深洽
交洽、普洽、契洽、濡洽、洽浃、淹洽、通洽、酣洽、洽驩、洞洽、友洽、帀洽、洽识
流洽、晓洽、宣洽、浸洽、贯洽、休洽、沾洽、洽愿、杂洽、敏洽、敷洽、洽欢、液洽
翔洽、雾洽、洽同、洽着、洽赏、洽悦、宏洽、霈洽、密洽、匝洽、潜洽、仁洽、畅洽
陶洽、明洽、渥洽、洽悉、洽畅、昵洽、洽熟、洽濡、洽庆、惬洽、洽作、习洽、旁洽
道洽、洽奏、典洽、光洽、滂洽、洽普、充洽、辑洽、洽汗、洽衿、驩洽、洽比、不洽
汗流洽背、洽博多闻、洽闻强记、情投意洽、敦洽雠糜、重光累洽、汗出洽背、畸流洽客、汗洽股栗、殚见洽闻
汗流洽衣、云行雨洽、融洽无间、博识洽闻、重熙累洽、洽博德闻、广见洽闻、博学洽闻、博洽多闻、博物洽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