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古诗?

auto是什么2023-02-03  26

1、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唐·崔颢《黄鹤楼 / 登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唐·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 题北榭碑》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一帆一江水,一别一深情

教材解读:

李白和孟浩然:

李白曾经从四川沿长江东下,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就特地去拜访他,是在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就成了要好的朋友(孟浩然比李白年长11岁)。可见,两人的友情是因为两人有一种相同的风流气度。

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5年之后,公元730年,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游历求仕”,便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为表惜别之情,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此时,正是开元十八年,盛世太平,到处是一片繁荣。李白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而且他也已有了“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的旅游经历,正踌躇满志,为实现 “济苍生”、“安黎元”的政治理想而努力奋斗。在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象黄金一般美好。此时,正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因此这次离别有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

李白的此时正处于人生的上升期,在他眼里,即使是离别也是深情明快的。

关于诗句:

这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

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点出送别的地点——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乃天下名胜,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武昌名楼——黄鹤楼,送别诗界名士——孟浩然,去游历江左名城—扬州(古时称为广陵),面对着把名楼、名士、名城联系在一起的“三名兼备”的盛事,他诗情勃发,所以会呈现“意永而不悲”意境。还写了孟浩然行驶的方向:地图上显示从西往东。而且是从孟浩然的视角写的,看,孟浩然辞的是黄鹤楼。

第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在阳春三月到扬州去;特意在三月前面加上一个烟花,把诗的气氛涂抹的极为浓郁。

第三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长江上来往的船只不可能只有一个,肯定有很多,可是李白却在他的诗中只写了一条船,这样更突出了他对孟浩然的怀念呀!

这首诗能成为经典,是因为诗中有他人所不能及的一种风流气度。

从字面上理解,“孤帆”指的是孟浩然乘坐的那一艘小船。当时江上定有很多顺流而下的船,但是在李白,他只注意看老朋友的这只船,其他的都视而不见,所以说是孤帆。      从更深层次理解,“孤”不单是指孟浩然乘坐的孤帆,还指朋友分别的一丝孤独伤心。《汇编唐诗十集》:唐云:说“孤帆”即是说人。 “一帆一江水,一别一深情”,此时无声胜有声! 

李白看着好友孤独地离去,会担心他一个人旅途是否顺利,到新的地方一个人是否适应,是否还会想起自己……同时,好友离去,自己少了一个志趣相投的知己,少了一份可以时时相见,谈天论地的甜蜜。所有的离别情绪,借一个“孤”字,表达得不动声色又淋漓尽致!

“孤” 字借有形之舟,表达无形之惜别之情,实乃神来之笔!

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之:往,到。

故人,即好友孟浩然。西辞:黄鹤楼在扬州之西,故曰「西辞」。烟花:繁花盛开,花气如烟,泛指繁花浓丽的春天。

孤帆,孤舟,指代,以帆代舟。唯见,只见。碧空:碧蓝的天空。尽:孤帆的踪影消失。

教学流程:

一、送别导入

1、背一背送别诗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揭题、解题

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最有名的古诗有崔颢的《黄鹤楼》。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之前的名称,到南北朝时才改为扬州。

二、读诗解诗

1、朗读古诗

读准、读顺。

2、四人小组理解古诗,依次说说每句诗的意思,有不懂的可以提出来交流

班级交流: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说说他们之间的故事。辞:辞别。看地图说一说

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下:顺流向下而行。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

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3、讨论:

江上船只来往,为何只见孤帆?

送别为何不写语言、动作、神态,只有景?

三、诗文共赏

1、读读写景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2、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说说用什么语气语调朗读?

3、再读古诗,说说体会到的诗人情感。

四、作业

1、对比分析送别诗

2、模仿创作文包诗(送别诗中选一首)

【反思】

1、孩子们爱听故事

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还是很吸引他们的,毕竟是第一次听,每个人的眼神里都充满了惊奇。哦,原来是这样的呀!他们还有这样的情缘!原来李白的故事也很有趣,豪迈的性格使他有了新朋友。

在说到写景的用法时,套用了王国维的一句话,结果全班无一人知道,又岔开讲了一些《人间词话》,他们听的入神,新鲜感触发了他们对诗词的热爱。我顺势推荐了这本书,不管是不是太难,就当是给他们一点高深的渴望吧!

2、解诗原来可以这样

课堂上让他们解读诗眼“孤”,一片愕然,诗眼?从来没有听过,好吧,我还是努力教他们去朗诵,从这个字眼里挖掘出4种内涵。好了不起,他们自己都觉得这种解读不可思议,怎么可以这样?

不过课堂还生成除了对烟花的理解,因为对于生活经验极少的孩子来说,他们真的只知道过年放的烟花,对于繁花盛开,花气如烟这样的说法闻所未闻。不过他们知道“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烟花之地,这也算是对烟花的三种解读吧。

他们似乎很满足,虽然课堂上发言的时候质量不高,好多都是听我说的,但是一点也不妨碍他们的学习成就感。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88161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