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贾府真的没救了,原因如下:
第一、盛极必衰,是必然现象。《红楼梦》第5回,警幻仙子遇到了贾府的老祖宗,宁荣二公的灵魂。贾演和贾源对警幻仙子说道:“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
俗话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贾府从第一代贾演、贾源开始,经历了第二代贾代化、贾代善;第三代贾敬、贾赦、贾政等;第四代贾珍、贾琏、贾宝玉等;到贾蓉、贾蔷等人正正好好是第五代。贾府已经历经五代人。
贾府也曾经“功名奕世,富贵传流”,如今百年过去,早已物是人非了。贾府已经“运终数尽不可挽回”。
秦可卿也曾经说过,“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乐极悲生,树倒猢狲散,是必然现象。”
世间没有周全法,尤其是名利场中,人们随波逐流,患得患失,根本无法保证永远站在潮头,独领风骚。
人生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贾府也一样,贾府已经独领风骚一百年,如今已经到了盛极必衰的时刻了。
俗话说,人不可和命争,贾府命该败落,树倒猢狲散,非人力可以挽回的,因此贾府没救了。
第二、贾府没有力挽狂澜的人,败落无可避免。贾府没有“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人。贾府的第三代、第四代和第五代的男人都是胸无大志的人,他们除了吃喝玩乐,沉湎于声色犬马,没有别的追求了,他们认为可以永远富贵下去。
宁荣二公的魂魄也说了,“故遗之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其中惟嫡孙宝玉一人,禀性乖张,生情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然而,贾宝玉也没有承担起挽救家族命运的大业,贾宝玉出家了。
贾宝玉一走,其他人更没有能力拯救贾府了。贾府的败落,是不可避免的。
第三、贾府人丁单薄,难以为继。古人都希望人丁兴旺,因为有人就有希望,有人就可以东山再起。
唐朝汾阳王郭子仪,郭家人丁兴旺,所以才富贵流传。郭子仪有1个哥哥,7个弟弟。郭子仪自己有8个儿子,8个女儿,9个孙子。正因为郭家人丁兴旺,才有了“满床笏”的传说。
郭子仪六十大寿时,七子八婿皆来祝寿,由于他们都是朝廷里的高官,手中皆有笏板,拜寿时把笏板放满象牙床。
贾府人丁衰落,后继无人,就像林如海家一样,满门灭绝。
荣国府贾政一脉的贾珠死了,只剩下一个儿子贾兰。贾兰后来也早逝。贾宝玉出家了,没有留下儿子;贾环不知所踪。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显然贾政一脉断绝了。
荣国府贾赦一脉的贾琏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巧姐。女儿不能继承家业。
贾府被抄家时,贾赦的小儿子贾琮还小,他很难逃过一劫。贾赦一脉也断绝了。
宁国府贾珍的儿子贾蓉没有儿子,因此宁国府一脉也断绝了。
宁荣二府都没有人了,怎么能振兴贾府呢?贾府绝不会出现“满床笏”的现象。贾府再也不会家门福禄昌盛、富贵寿考了。因此贾府真的没有救了。
第四、通灵宝玉下凡就是要经历人生由胜到衰的过程。贾宝玉下凡时,衔下来一块通灵宝玉。这块宝玉本是女娲补天时,剩下的五彩石。是被跛足道士和癞头和尚带到人间的。
五彩石下凡前,一僧一道已经和五彩石说了:“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贾府不过是太虚幻境造出来的一个环境而已,是让五彩石体会人生有幸福,就有悲伤;有相聚,就有分离;有富贵,就有贫穷;有兴盛,就有衰落。贾家的最终结果就是由胜到衰,万境归空。
总之,盛极必衰,登高必跌,荣辱自古周而复始。贾家没有救了。
贾家:
宁国公与荣国公之后,为钟鼎勋贵之家。宁国府贾珍世袭三品威烈将军,其子贾蓉为五品龙禁尉。荣国府贾赦世袭一等将军,其子贾琏现捐同知之职。贾政任工部员外郎,其女贾元春为贤德贵妃。
贾家为开国元勋之后,当朝八公,贾家独占其二,天下推为名门望族。
宁国公贾演与荣国公贾源勤劳王事,从龙有功,一起以显赫的功勋创下了家业,得了两个世职。爵位的排序是公侯伯子男,公爵为仅次于王爵的高级爵位。
公侯伯三等爵位的品秩都居于一品之上,明朝制度,公侯伯品秩均为超品,伯爵为超品三等爵,侯爵为超品二等爵,公爵为超品一等爵,而国公又是公爵中的第一等。清朝制度,子爵位同正一品,男爵位同正二品,公侯伯超品。
宁国公贾演长子贾代化世袭一等将军,曾任京营节度使。
贾代化之子贾敬考中了乙卯科进士,但未袭官爵便出城修道,其孙贾珍世袭三品威烈将军,曾孙贾蓉捐龙禁尉之职。
荣国公贾源长子贾代善世袭荣国公。
贾代善之子贾赦世袭一等将军,贾赦之子贾琏捐同知之职。
贾代善临终前遗本一上,为次子贾政请封了一个主事之衔,先帝令其入部习学,后升为员外郎。
贾政之女贾元春选入宫中做了女史,封为凤藻宫尚书和贤德贵妃。
贾府既是从龙勋贵,又是皇亲国戚,既为钟鸣鼎食之家,亦是诗礼簪缨之族。
扩展资料:
在康熙、雍正两朝,曹家祖孙三代四个人总共做了58年的江宁织造。
曹家极盛时,曾办过四次接驾的阔差。曹雪芹生长在南京,少年时代经历了一段富贵繁华的贵族生活。但后来家渐衰败,雍正六年(1728年)因亏空得罪被抄没,曹雪芹一家迁回北京。
回京后,他曾在一所皇族学堂“右翼宗学”里当过掌管文墨的杂差,境遇潦倒,生活艰难。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
《红楼梦》一书是曹雪芹破产倾家之后,在贫困之中创作的。
创作年代在乾隆初年到乾隆三十年左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大家族
百度百科-红楼梦
一帮人又开始“索隐”了,从《红楼梦》如何如何,推出贾家如何如何,甚至推出作者不是曹雪芹如何如何,作者是XXX如何如何。
四个字来说——牵强附会。
这都属于压根不懂文学创作的基本理念与手法。
在文学创作中,像是贾家和曹家这种关系,其实并不稀罕,我们一般说,书中的贾家的“原型”是曹家。
所谓原型者,可以理解为作者写人的时候,参照了现实生活中有的模子。但并不是说模子和人物之间必须严丝合缝,现实中有的,必须对应到作品中去。
比方说《水浒传》的故事原型是北宋末的宋江起义,张叔夜来迅速剿灭了,据说也只有三十六人,但到了后世世传的版本中,就声势浩大了起来;
又比方说《西游记》中的唐僧,苏家姓名叫陈祎,父亲叫陈惠,是颍川陈氏成员,主要活跃在隋代,而到了世传的故事中,这个故事就被创作成玄奘的父亲陈萼(字光蕊)科举高中,迎娶美娇娘,赴任路上被害死,妻子被霸占,玄奘江流被老和尚捡到。
做个假设,如果陈祎法师的家庭状况没有留下来,有很多模糊空白的东西,是不是意味着我们也可以“索隐”一番,考证出历史上玄奘的父亲是被害死的?
《红楼梦》的情形我们可以类比。
曹雪芹在写作《红楼梦》的时候,是有意作一部“家史”的,所以我们可以说贾家的原型确实是现实中的曹家。
但不能忘记的是,这是一部小说,作者明白说了是“真事隐去,假语村言”,这里头加工的成分就不会少,有的地方更接近真实些,有的地方离现实远一些,这都是可能的。
比方说,鲁迅先生曾说自己写小说的时候都是“杂取各种人,合成一个”,意思就是将各种人身上的特质捏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文学形象。假设《红楼梦》中贾家的某个人物,现实中并不存在与之对应的人物,而是将多个现实中人物的影子捏成了一个人,那么以这个人为基点进行索隐,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么?更不必说刘心武这样的,用“不在梅边在柳边”推敲出薛宝琴最后嫁给了柳湘莲,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所以,推敲背后的原型是文学研究的基本手法,但是拿着原型当真实,却属于相当错误的一种研究方法了,现如今的民间红学爱好者,从刘心武开始,都大抵走的是这一条邪路,小心走火入魔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