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佐是日本的一种军衔。日军军官在二战时采取九等制,即将、佐、尉,又各分大、中、少。其中大佐相当于或高于上校。二战后,日本于1950年开始重建军队,至1954年建成陆上自卫队、海上自卫队、航空自卫队。军衔分干部、曹士两大类。其干部仍为帅、将、校、尉共五层。
级别
大佐一词翻译自日语,经常被对应元帅、将官之间或之上。中国习惯少将称为“团长”,但在日军中实际情况会复杂一些。
日军中大佐可担任的职务有:联队长、旅团参谋长、师团参谋长。师团参谋长虽然主要以大佐担任,但由于其属于不同的系统并在师团长(中将)身边工作,实际权力比下面的少将旅团长还要大。
同为大佐,联队长、旅团参谋长和师团参谋长的级别会有不同。由上法快男监修,外山操主编,昭和五十六年芙蓉书房出版的《陆海军将官人事总览》一书中师团参谋长(大佐)被收录其内,可见在日军中师团参谋长已被视为将官。
日军中未设准将和大校一职,如要硬性区分的话,将联队长对应“上校”、旅团参谋长对应“大校”、师团参谋长对应“准将”较为恰当。
在日本,大佐其实跟国内的上校的职位是一样的。但是现在日本也没有大佐这个军衔了,还是在二战以前才有,后来也取消了。
日本的军衔跟国内是不一样的,它分为三级九等,三个级别就是分为将、佐和尉,而九个等级就是分别在三个级别后面分成大中少。比如大佐、中佐和少佐,大将、中将和少将以及大尉、中尉和少尉。所以这样看来在日本大佐是属于一个很高的职位了。
特别是在战争的时候能够成为大佐的人是非常厉害的,在影视剧中其实都可以看到如果出现一个大佐基本上都是让人非常尊敬的,就跟中国的团长是一样的地位。在打仗的时候大佐一般都是负责步兵连的,而一个步兵连起码有三四千人。
如果要更容易理解的话,其实大佐的地位就跟李云龙团长的地位差不多,李云龙这样的人物毋庸置疑是非常厉害的了。而战争时期日本的军队的管理和等级之分其实比中国要严格的多,所以日本的大佐的地位比国内的上校其实还要更有分量一些。
在日本能够做大佐的人都是很有才能的,观察力很强,而且基本上都是专业军校毕业的,有着非常好的学历背景,综合能力都是无可挑剔的。所以其实在日本可以看到不少少佐和中佐,但是如果想要爬上大佐的位置还是很困难的。
一般在打仗的时候,特别是中日战争的时期,一般在一个地区能够派一个大佐去督战的话,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如果有大佐出动,那肯定是日本很重视的一个阵地。
自从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开始扶持大型控股公司,在产业资本当中,六大财阀脱颖而出,它们垄断了整个日本经济,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次财阀也是侵略急先锋,日本军官都是以家族背景先行任命,很少会有平民担任司令官。
例外自然也有,像是岗村宁次,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武士家庭,但由于“功绩”一路晋升,成为了华北最高司令长官,那么日本大佐又相当于我军什么职位呢,能带领多少士兵呢,为何少将宁愿当大佐也不愿当少将呢?
日本的军衔制度跟我国军衔制度来比相对复杂了一点,1853年,美国军舰炮击了鹿儿岛,第二年,英、美、法、荷又联合轰炸了下关,这让日本感受到了奇耻大辱,决心奋起直追。
当时日本还在幕府时期,并没有革新制度,幕府就仿造西洋军队,组建了洋式兵队3个大队,包括兵、骑、炮兵共计13625人,还规定了海军将校的阶级,虽然这是日本史上第一次制定军衔,但并没有存在多久。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天皇听从伊藤博文的建议,制定了中央直辖的军队,陆军和海军相互分开,大元帅是最高军衔,只授予给天皇,天皇从陆海两军当中挑选大将,赐元帅封号,在元帅之下就是:将官、佐官、尉官、准士官、下士官以及普通士兵,这些军衔共分为“六等十六级”。
、
二战时期,将、佐、尉又分为大、中、少三等,大佐就是佐官当中的最高军衔,若是将大佐跟中国的军衔挂钩,中国一般将大佐当作“团长”,不过日本大佐的职权范围相对复杂一点。
大佐可以担任:联队长、旅团参谋长、师团参谋长(中将),大佐的实际权力比起一般的少将要大得多,而日本的人数编制跟中国编制也不一样,像是陆军联队长编制在4000人左右。
因为联队是日军单一军种最大的作战单位,所以在编制上面人数比起中国的团长职位要大得多,步兵联队和骑兵联队在成立时,往往都会被天皇授予军旗,一些普通的部队是没有军旗的。
不过日本相当重视资历,也就是家世背景,担任大佐的军官,不是财团子孙就是军官后裔,普通想要当上大佐除非有很大的战功,比如石原莞尔,他当年只是一个中佐,但因策划“九一八事变”晋升为了大佐,岗村宁次也是常年在中国做谍报工作才晋升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