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姓的姓氏起源

碳元素2023-02-01  36

商姓的姓氏起源

商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史称商氏正宗。下面由我为大家精心收集的商姓的姓氏起源,供大家参考~

商(Shāng)姓源出有三:

第一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上古时期商王朝贵族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载:“唐尧封帝喾之子契于此,传十四世至成汤,灭夏而有天下,以商为国号,后商被灭于周,子孙以国为氏。”

相传,在远古时期,帝喾有个妃子叫简狄,她外出游玩是误食了玄鸟蛋,因而受孕生子名“契”。

契长大后,仁惠博学,被舜帝任命为司徒,负责教化民众。后来,因契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赐姓为“子”,敕封在商邑(今陕西商县),组成了商族部落,号为“商国”。

一直到契的第十四代孙成汤灭了夏王朗,建立了商王朝,其后裔王孙贵族开始以国名为姓氏,称商氏,为商王朝贵族为官者的专有姓氏。据典籍《遗子先生文集》记载:“自典而降,得姓者十四,契始封商,以子命氏。”另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上的记载:“商汤被灭于周,后世子孙就以故国号为氏,世称商氏。”

商王朝最终为周武王所灭,之后,商氏从贵族之姓转为庶姓,仍称商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史称商氏正宗。

商氏族人大多尊奉契、商汤(成汤)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大夫商鞅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姓纂》记载:“秦有卫鞅,受封于商,子孙氏焉。”

春秋时期,卫国有一法家名士叫公孙鞅。公孙鞅,亦名卫鞅,公元前390~前338年待考,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

公孙鞅是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为卫鞅,后被秦孝公嬴渠梁封于商邑(今河南淅川),后人称之商鞅。

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在思想上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后为魏国宰相公叔痤的家臣。公叔痤在病重时对魏惠王说:“商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为相。”又对魏惠王说:“王既不用商鞅,必杀之,勿令出境。”

公叔痤死后,魏惠王对公叔痤的嘱托不以为然,也就没有照做。商鞅听说秦孝公下令招求贤者,以图秦国之强,欲收复秦国历来之失地,便在周显王姬扁八年(秦孝公嬴渠梁元年,公元前361年)携带着李悝撰著的《法经》到秦国去了。商鞅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三见秦孝公,卫鞅畅谈变法治国之策,秦孝公大喜,于周显王十年(秦孝公三年,公元前359年)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开始推行变法,后升大良造。

正当商鞅辅佐秦孝公酝酿变法时,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则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礼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并竭力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商鞅这是以历史发展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护旧主张,为实行变法作好了舆论准备。

周显王姬扁十三~十九年间(秦孝公六~十二年,公元前356~前350年),商鞅在秦国先后两次实行大规模变法革新,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这时太子嬴驷有意犯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遂刑其太傅公子虔与老师公孙贾。秦孝公十六年(公元前346年),太傅公子虔复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

变法日久,秦民大悦,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秦国由此迅速强大起来。

周显王二十九年(秦孝公二十一年,楚威王熊商元年,公元前340年),商鞅率秦、赵两国联军击败了魏国主帅公子昂强大的魏军,魏国被迫割让河西之地予秦国,之后将国都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部)。

河西之地,今称河西走廊,位于甘陕西部。东起乌鞘岭,西接新疆,北连大漠,是一个东西长达一千余公里,南北宽七十余公里的狭长地带,包括了今酒泉、张掖、武威三个地区,金昌、嘉峪关、永昌、金川、酒泉、玉门、金塔、安西、敦煌、肃北、阿克塞、张掖、山丹、民乐、临泽、高台、肃南、天祝、民勤、古浪、武威十九个县地。失去如此一大片国土,当时魏惠王咬牙大忿:“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而商鞅则因功受封商地十五邑。

但是,商鞅所定之法太过刻薄寡恩,他制定了许多严厉的法律条款,如设连坐之法、增加肉刑、大辟,还有十分残忍的凿顶、抽肋、镬烹之刑等等,因此秦国的大小贵族多有怨恨。赵良曾劝说商鞅要注意积怨太深的情况,宜“归十五都,灌园于鄙”、“不贪商、于之富,不宠秦国之教。”但是商鞅不听,依然执行他制定的一系列改革政策。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太子嬴驷即位,是为秦惠文王。秦惠文王一直挂怀当年自己犯法而太傅公子虔与老师公孙贾被商鞅施以刑法之恨,找机会要报复商鞅。其太傅公子虔更是报仇心切,遂借机诬告商鞅要谋反,秦惠文王正中下怀,立即下令缉拿商鞅。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仓皇出逃而未携带身份证件,店家害怕“连坐”而拒绝其留宿,自是有“作法自毙”之慨。之后欲逃往魏国,而魏国人则因商鞅曾背信击败魏军,亦不愿收留。后来商鞅回到自己的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惠文王乘机发兵讨之,杀商鞅回于郑国黾池(今河南渑池)。商鞅死后,尸体被拉回秦国,秦惠文王对其再处以“车裂之刑”于彤(今陕西华县彤城),并灭商鞅之族,商鞅的一部分后裔子孙以及族人侥幸脱难,纷纷四散逃亡。

在商鞅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族封地名称、或名号为姓氏者,称商氏,亦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商佳氏,亦称尚佳氏,满语为Sanggiya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海西女真,世居鄂和(今吉林蛟河西北部),后多冠汉姓为商氏、桑氏、尚氏等。

⑵.乌库理氏,亦称乌色里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乌古伦部,满语为UkuriHala,汉义“细鳞鲮鱼”,世居黑龙江两岸,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商氏、刘氏、乌氏、李氏、讷氏、桑氏、鱼氏等。

商姓的来源和历史是:

商姓源于子姓,是商王族的后裔,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载:“唐尧封帝誉(喾)之子契于此,传十四世至成汤,灭夏而有天下,以商为国号,后商被灭于周,子孙以国为氏。”相传上古时期,帝喾妃子名简狄,误食燕子蛋,而生子名“契"。

契长大后,被帝舜任命为司徒,教化民众。后来,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但他却被赐姓为“子”。契的十四代孙汤灭了夏朝,建立了商朝,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王族子孙以商为姓,称商姓。

商姓的迁徙:

先秦时有孔子弟子商泽、商瞿见诸史册,均为鲁国人,加之商姓来源众多,至战国时,商姓已分布于今河南商丘、陕西商县、山东曲阜等地。

两汉之际,商姓已辗转播迁于今河南平舆、陕西西安以及豫鲁交界的今河南濮阳一带,后经发展,昌盛为当地之望族,上述三地古代分属为汝南郡、京兆郡、濮阳郡,是故后世商姓有以汝南、京兆、濮阳为其郡望堂号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商姓以上述三郡为中心,呈放射状向周边播迁,今甘肃、山西、河北以及南部省份的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均有商姓人入居。隋唐之际,商姓之主流依旧繁衍于北方,但是其在南部省份的商姓也得到了发展。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86607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