摽梅之年

合唱队形2023-02-01  23

摽梅之年,biào mén zhī nián ,摽梅:梅子成熟后落下来。比喻女子已到了出嫁的年龄。女子摽梅之年是二十岁。

成语形式 :ABCD式的成语

成语结构 :偏正式成语

成语繁体 :摽楳之年

成语用法 :作宾语;比喻女子已到了出嫁的年龄

摽梅之年出处:

《诗经·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古代女子年龄称谓

12岁(女子):金钗之年,古代年龄称谓中金钗之年指女孩子12岁,女孩子到了十二岁之后就开始要带钗了,所以才将12岁的女孩叫做金钗之年。

13岁(女子):豆蔻年华,豆蔻年华是几岁?就是指的古代十三、四岁的少女,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

13-15岁:舞勺之年,根据《礼记》的记载:勺,一种管乐器,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舞勺之年也用作童年的代称。

14岁(女子):二七之年,取二七一十四之意,如南朝陈后主《车飞伯劳歌》:“年时二七犹未笄,转顾流眄鬟鬓低。

15岁(女子):及笄之年,及笄之年(jī)是古代女子的一种古代年龄称谓,泛指该女子15岁了,到了法定的结婚年龄,古代女子到了及笄之年后就意味要出嫁了。

16岁(女子):碧玉年华,碧玉年华也叫碧玉之年,是古代人们对16岁年轻女子的称呼,古代二八年华也是指的16岁,也叫破瓜之年。

18岁(女子):二九之年,古代女子18岁可称“二九“。《初刻拍案惊奇》:“韩子文……年过二九,尚未有亲。“本来男女皆可用,但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20岁(女子):桃李年华,桃李年华指女子成年待嫁,也称为是双十年华。

24岁(女子):花信年华,花信年华也称花信之年,花信年华在我国古代时期是对女子二十四岁的称呼。

30岁(女子):半老徐娘,半老徐娘是指年老而尚有风韵的妇女。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摽梅之年

意思是比喻女子已到了出嫁的年龄。

拼音:biào méi zhī nián

出处:《诗经·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译文:梅子落地纷纷,树上还留七成。想要求娶我的儿郎,请不要耽误良辰。

用法:偏正式;作宾语;比喻女子已到了出嫁的年龄。

示例:恁大年纪,尚不曾娶,也是男子摽梅之候了。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回

相似词语

花甲之年:

拼音:huā jiǎ zhī nián

意思:因为六十年为一花甲,所以花甲之年的意思是人到了六十岁了,也可称耳顺之年。花甲:旧时用天干和地支相互配合作为纪年,六十年为一花甲,亦称一个甲子。花:形容干支名号错综参差。

出处:宋·计有功《唐诗纪事》第六十六卷:“(赵牧)特大中、咸通中敩(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埒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褒义。

1、摽梅之年,汉语成语,拼音是biào méi zhī nián,意思是比喻女子已到了出嫁的年龄。

2、出自《诗经·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3、偏正式;作宾语;比喻女子已到了出嫁的年龄。

4、示例:恁大年纪,尚不曾娶,也是男子摽梅之候了。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回。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86607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