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此句中“之”的用法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译文: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基本字义:
1、往:由京~沪。君将何~?
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不得。取~不尽。操~过急。言~成理。取而代~。有过~无不及。反其道而行~。
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不觉手之舞~,足之蹈~。
4、指示代词。这;那:~二虫。~子于钓。
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心。钟鼓~声。以子~矛,攻子~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家。无价~宝。缓兵~计。千里~外。意料~中。十分~九。
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大。战斗~激烈。大道~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就下,极为自然。
之的笔顺为:
扩展资料:
词组解释:
1、之后[zhī hòu]
单独用在句子开头,表示在上文所说的事情以后:~,他们又提出了具体的计划。
2、兼之[jiān zhī]
表示进一步的原因或条件,加以。
3、总之[zǒng zhī]
表示下文是总括性的话:政治、文化、科学、艺术,~,一切上层建筑都是跟社会的经济基础分不开的。你爱唱歌,我爱下棋,他爱打乒乓球,~,都有个人的爱好。
4、向之[xiàng zhī]
过去的。
5、之者[zhī zhě]
唐 宋 时习语,相当于“之人”、“之物”。
6、上之[shàng zhī]
治法。
7、则之[zé zhī]
则:准则,法则。之:代词,这、那。以这为准则。
8、之外[zhī wai]
之外:zhi(平声)wai(去声):
①指包含原有的基础上,另外的东西,例如:除此之外。
②之无法接触无法到达的距离、程度等,例如:千里之外。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的意思是“寻到的消息如此,不如不知道”出自《吕氏春秋·慎行览·察传》。
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文: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口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
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出了一个人。”这个消息就在全国传开了,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人询问情况,姓丁的人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一个活人。”像这样听到个事情的影子就造谣、传谣,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扩展资料:
《吕氏春秋》,亦称《吕览》,为秦相吕不韦集门客各著所闻而成。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分《十二纪》、《八览》、《六论》三部分,共26卷,160篇,为杂家代表作之一。
《察传》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作者并没有过多的强调个人的感受和看法,而仅是通过不断的举例解说,以理服人。文章结构清晰,语言质朴无华,似有“言有尽而意无限”的意蕴。
另外对于这篇文章内容,后人还从中总结了一句成语“穿井得人”〈孔子家语 七十二弟子解〉可以算作〈察传〉对于后世成语扩展的贡献。
“之”的意思是作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出处:春秋·吕不韦《穿井得一人》
选段: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文: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扩展资料:
丁家挖了一口井,告诉别人说:“吾穿井得一人”,原意是说挖了一口井,就等于省了一个劳力,但此言几经传播,就变成了“丁家打井得了一个人”。仅仅是一句话,几经辗转传说,就湮没了真相,倘若是一件更为复杂的事情,那还不知要传成什么样子,可见人言传播之可畏。
也许,造成传闻之失实,大多是出于人们的无意,但是,很多时候,却是出于别有用心,传言者故意加进了某些虚构成分,添油加酱,以至于使原貌面目全非,这样传言也就成了谣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