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以修身”的意思:恬静以修善自身。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出处:《诫子书》——三国·诸葛亮
扩展资料
词句注释
⑴、诫:警告,劝人警惕。
⑵、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操守、品德、品行。
⑶、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⑷、养德:培养品德。
⑸、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⑹、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诫子书
所谓“静以修身”,是一种精神境界,“静"是一种修养,静不仅可以思考,也可以养性、养心。纵观历史,大部分有成就的人都是以静制动!
在静思的过程中,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思考可能会更上一个台阶。 而对于俭以养德,则也是修身养性的一种办法,德行的提高在于对于自身的约束,而“俭”则是对于自身的一种约束,对于德的修养则无疑是有好处的!
出自《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181年农历七月二十三——234年农历八月二十八),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
后来的东晋政权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的尊崇,成为后世忠臣的楷模,智慧的化身。成都有武侯祠,杜甫作千古名篇《蜀相》赞扬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