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他所说的规划目标。
出处:《贾谊论》
【作者】苏轼 【朝代】宋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是,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
白话释义:
我看贾谊的议论,照他所说的规划目标,即使夏、商、周三代的成就又怎能超过他呢?遇到像汉文帝这样的明君,尚且因未能尽才而郁郁死去,照这样说来,如果天下没有尧、舜那样的圣君,就终身不能有所作为了吗?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人物评论文,评论对象为西汉初年文帝时期的政治家贾谊。全文紧扣贾谊失意而终展开,对贾谊的人格特质进行了深入分析。
同时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虚实结合、正反对比,用逐层推进的方式与坚定的语气来凸显贾谊的个性,认为贾谊悲剧的原因在于不能“自用其才”、“不善处穷”、“志大而量小”,并强调“有所待”、“有所忍”的生命修养。
末段总结文章目的:劝说人君遇到贾谊这样的人才,要大胆使用,不要错过时机;劝解贾生式的人,要自爱其身,要善于自用其才。论证有理有据、层次分明。
苏轼于嘉佑二年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试于礼部,时年21岁,到嘉佑五年(1060年)任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四年时间先后写有二十五《进策》、二十五《 进论》,这些策论基本上系统阐述了他的政治思想和主张。《贾谊论》就是《进论》中的一篇。
全文紧扣着贾谊之失意而终,对贾谊的人格特质分析得非常深入,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的剖析也令人信服,用这样的方式与坚定的语气来凸显贾谊的个性与强调“有所待”、“有所忍”的生命修养。
从文章内容看,主要是针对人才自身而言;但从文末看,他的主要用意,又在于借以提醒为人君者,希望他们正确对待和使用像贾谊这类“有狷介之操”的特殊人才,注意用其所长,以免造成浪费人才。
爱他就应该跟随他,接受他的一切,不要左右他。
如其所是:出处:《贾谊论》
【作者】苏轼 【朝代】宋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是,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
白话释义:
我看贾谊的议论,照他所说的规划目标,即使夏、商、周三代的成就又怎能超过他呢?遇到像汉文帝这样的明君,尚且因未能尽才而郁郁死去,照这样说来,如果天下没有尧、舜那样的圣君,就终身不能有所作为了吗?
扩展资料
近义:如愿以偿
【拼音】: [ rú yuàn yǐ cháng ]
【解释】:偿:实现、满足。按所希望的那样得到满足。指愿望实现。
【出自】: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一回:“况且他家里人既然有心弄死他,等如愿以偿之后,贼人心虚,怕人议论,岂有不尽力推在医生身上之理?”
【翻译】:而且他的家里人既然有心想弄死他,等愿望实现,坏人心虚,害怕别人议论,哪有不尽力推在医生身上的道理?
这是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我们这一代“新妈妈”特别便利地可以获取想要获得的各种信息,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
“爱孩子如其所是,而非如你所想”,便是现在育儿书,热搜公微上很流行的一句话,很多妈妈也把它挂在嘴边。曾经的我也一样,并将自己和传统育儿的家长们分个楚河汉界,时刻在心头袭过一阵“育儿清高”。
然而,什么是“如其所是”?很多人理解,如其所是就是孩子他本来的样子。嗯,是这样的,孩子本来的样子。那么,什么是孩子本来的样子呢?四五岁的孩子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妈妈不去制止,觉得那是自由,而且给他才是爱他三四岁的孩子抱着Ipad玩得昏天暗地,被认为这也是他需要的,要满足他……
所以,越来越多的育儿困惑出现了,为什么我的孩子拖拉磨蹭,为什么我的孩子入睡困难,为什么我的孩子执拗偏执……,孩子们的“如其所是”,让爸妈们抓狂崩溃,爱不起来。
再回来看看什么是“如其所是”,以及怎么样才是爱。
我认为,“如其所是”,是孩子时刻本真地呈现他自己。除去外界的各种刺激和诱惑(声光电,添加剂……),孩子所呈现出来的才是真正的“如其所是”。比方说,我家没有Ipad,不看电视,孩子跟我和他爸爸在一起,极少沉溺电子产品,总是呈现孩子的懵懂和可爱,这样的孩子不难爱。而在亲友聚会的时候,旁边的小朋友,人手一个手机玩游戏,孩子就很容易被吸引过去。这个时候,才是考验“如其所是”的爱的时候。
孩子他在父母年前无需伪装不用防御,真实呈现,大家都在玩,自己也想玩,就是想玩。孩子没有问题。而大人呢?并不是因为这个(玩手机)不被接纳,就要将孩子拉来,教育他不能这样玩游戏,才是“如其所是”,而是,在此时此地,我能够去爱他,接纳他是个真实平凡的小孩,同时允许他。但是并不意味着,就听之任之,从此上了手机游戏的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