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体制转型
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2、社会结构变动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
社会转型的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3、社会形态变迁
即“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专家学者关于“社会转型”含义的论述,对于正确把握社会转型期的形势和任务,无疑有着有益的启示。
扩展资料: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心理性风险:
文化心理性风险主要是由于经济增长的短视效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缺失和社会多元文化的冲突等多重原因所造成文化的混乱和心理的扭曲,从而形成各种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1、平均主义心态
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导致贫富差距拉大,而发展落后的地区和获益较小的社会群体不满改革现状,甚至否认改革的成就。
特别由于资源的差异性拥有,社会基础阶层具有较强不平等感,这就会加剧他们的平均主义心态,尤其是一些社会弱势群体和受害者,其平均主义倾向更浓。
2、社会信任危机
社会信任结构包括组织信任和个人信任两个层面。每一个社会得以良心运行都需要这两种不可或缺的信任,它们也是社会经济发展最根本的动力和保障。
相比较而言,组织信任对社会影响更大,其实质是对社会秩序的信任,而“以强凌弱、社会暴力和寡头垄断,都是信任结构缺失之后形成的社会秩序混乱的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
3、社会焦虑加剧
社会焦虑,有学者称之为“社会紧张”或“社会挫折感”,是指由社会中不确定因素在民众中产生的压抑、不满、非理性冲动等紧张心理,这一紧张心理集聚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社会张力,最终以社会冲突或其他方式释放出来。
4、社会隔阂加深
社会各阶层的隔阂也不断加深,这种隔阂最突出表现就是社会认同感低和阶层之间的对立。这种社会隔阂映射在地理空间上,表现为不同阶层和群体的居住区域的隔离,使得群体之间缺乏可供交流的社会空间,交往活动被限制在各自居住社区之内的空间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社会转型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及特征分析
转型过程漫长。中国的农业文明非常发达,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有着强大的影响。因此,现代工业社会取代传统农业社会的过程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
同时,由于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这样一个庞大经济社会体中实现社会转型是一个崭新的历史课题,既没有现成的历史经验、也没有其他国家的成功实践可供借鉴,完全是一个独自探索的课题。这样,一方面,传统农业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转换。
扩展资料社会转型就是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我们现在往往把转型当作加强社会管理、加强民生工作、民生改善等。事实上概念是不一样的,转型是一个战略问题,一般的民生工程是一个战术问题。
从社会学的研究上来看,人类社会就是一部社会变迁的进步史,社会变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转型就是社会变迁当中的“惊险一跳”,就是从原有的发展轨道进入到新的发展轨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社会转型
所谓经济转型期,是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企业制度由传统企业制度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的特定历史时期。近年来,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等国际环境及我国国内市场机制体制不完善等因素影响,我国实体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增长放缓、效益下滑等现象,面临着经营环境趋紧、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风险。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确保实体经济平稳运行,不仅是应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途径,而且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关系着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进行。客观理性地审视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制约因素,加强实体经济创新发展路径研究,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对新时期筑牢经济发展基础,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但受全球经济增速减缓所造成的需求不足、生产成本的提升及产业利润空间降低、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强烈冲击造成的环境恶化等国内外因素的叠加影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一是国际经济环境形势严峻,出口压力加大。二是国内经济增速下降,实体企业发展环境恶化,大量实体经济发展要素流失。造成实体经济困境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外部需求急剧收缩造成出口大幅下降,导致国内工业生产快速回落和就业下降,更主要的原因是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加剧,内需和外需增长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处理好调结构、转方式与当前稳增长的关系,完善政策体系,营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