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腩是指带有筋、肉、油花的肉块,即牛腹部及靠近牛肋处的松软肌肉,是一种统称。若依部位来分,牛身上许多地方的肉都可以叫做牛腩。
国外进口的是切成条状的牛肋条为主,取自肋骨间的去骨条状肉,瘦肉较多,脂肪较少,筋也较少,适合红烧或炖汤。
另外,在里脊肉上层有一片筋少、油少、肉多,但形状不大规则的里脊边,也可以称作牛腩,是上等的红烧部位。牛腱可以算是牛腩的一种,筋肉多、油少,甚至全是瘦肉,一般用来卤,不适合炖汤,更不适合红烧。
牛腩选购技巧
买牛腩和买肉一样,都是要挑一层一层肥瘦相间的最好了,而且分的层越多说明这个牛腩的品质越好。
买牛腩的时候,还可以摸一摸,一般来说,如果摸起来比较粘手,这样的牛腩大部分已经变质了,或者是不新鲜了,不建议购买。
买牛腩的时候还可以看,如果这块牛腩看起来有很多的水而且颜色也不正常过红或者颜色过淡,那就有可能是不太新鲜。
牛腩即牛腹部及靠近牛肋处的松软肌肉,是指带有筋、肉、油花的肉块,这只是一种统称。若依部位来分,牛身上许多地方的肉都可以叫做牛腩。牛腱也可以算是牛腩的一种,筋肉多,油少,甚至全是瘦肉。因此一般用来卤,不适合炖汤,更不适合红烧。
牛其他部位的肉:
1、黄瓜条
黄瓜条是牛的臀肉,也叫米龙、和尚头,肌肉纤维比较粗,几乎没有脂肪,肉质老、瘦,适合做烧烤或酱卤,还可以切丝、切片后爆炒。
2、牛上脑
牛上脑和牛脑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位于肩颈部靠后、脊骨两侧的牛肉,瘦肉中夹杂着一丝丝的脂肪,呈现出大理石纹,肉质鲜嫩多汁,口感绵软,上乘的雪花牛肉就是牛上脑肉,适合涮火锅、煎炸、烧烤。
3、牛眼肉
同样,牛眼肉和牛眼也没有任何的关系,这个部位在牛前腰上方,由于肉中有一块像眼睛的脂肪,因此被称为眼肉或肉眼,属于高档部位肉。
经过精细分割后,牛眼肉一般呈四方圆弧状,每一块有6~10斤,肉质红白镶嵌,口感细嫩,脂肪含量高,吃起来香甜多汁。最适合涮肥牛,也可以煎炸或烧烤。
4、牛腱肉
牛腱肉是牛4条大腿上的肌肉,经过精细切割干净,剔出筋膜和油脂,没有肥肉,外形呈长圆柱形,肉质红色,新鲜细嫩,纹路规则,硬度适中,最适合做卤味。做卤牛肉、酱牛肉,就要选牛腱肉。
牛腩即牛腹部及靠近牛肋处的松软肌肉,是指带有筋、肉、油花的肉块。牛腩只是一种统称,如果依照部位来分,牛身上许多地方的肉都可以叫做牛腩。国外进口的,是以切成条状的牛肋条为主,是取自肋骨间的去骨条状肉,瘦肉较多,脂肪较少,筋也较少,适合红烧或炖汤。
在里脊肉上层有一片筋少、油少、肉多,但形状不大规则的里脊边,也可以称作牛腩,是上等的红烧部位。
牛腱也可以算是牛腩的一种,筋肉多,油少,甚至全是瘦肉。因此一般用来卤,不适合炖汤,更不适合红烧。
以香港对牛肉的分割标准为例,牛腩大致可分为坑腩、爽腩、腩底、腩角和挽手腩,当中最普遍是坑腩。
坑腩属近腰肋骨的肉,除去肋骨后会出现一条条坑,所以称为坑腩。其肉质韧性大,肥瘦相间,最适合用作焖或煲汤。
牛腩外形呈椭圆形状,肉块扁平,其肉中有筋,肌肉间脂肪明显;性温,味甘咸;烹调方法主要为焖、炖、红烧等。
但这些名词仍然是俗称,不同店家指代的,可能不完全相同,下面我们配上图片,以让大家分辨清楚。
牛腩分类:
坑腩(无骨牛仔骨):
牛味最浓,取自牛胸前的牛仔骨,或旁边牛肋条部位的肉。
崩沙腩:
牛的横膈膜,连着少许的肉。
爽腩:
又叫“牛白腩”,是牛肚皮的腩位,位于牛的横膈膜附近。
挽手腩:
集坑腩和爽腩的优点于一身,味浓有韧性。
腩底:
连着坑腩近牛皮下的一块肉,又粗又韧。
腩角:
爽腩和坑腩中间的一块肉,分量极少,四面都有软胶质,非常爽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