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以上的瑶族所讲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的瑶语支。他们自称“面”(或有面、标民、标阿曼、灶面、叫公面)或“门”(金门、干地门)。瑶语有三分之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自称布努、努努、布诺、东诺、瑙格劳、努毛、炯乃、悠诺等。).少数自称“喇家”的瑶族人说的话属于壮侗语族的侗水语支。
另外,有的人只会说中文。由于长期杂居,与汉、壮等民族频繁接触,各地瑶族普遍讲汉语,有的人还讲周边民族和瑶族其他支系的语言。
学术界普遍认为,历史上瑶族没有母语。瑶族古代用“木雕记事”,称为“木契”或“木格”。新中国成立前,广西南丹县(今金秀瑶族自治县)的大瑶寨、大瑶山也使用“刻竹简”。在桂西的一些地区,瑶族人用鹅卵石、黄豆、玉米粒来“记事”。
瑶族一般用手势来传递信息,称为“标物”。更早的时候,瑶族汉字被用来刻碑文,记录歌词和抄写经文。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至今还保存着明代的手抄宋书和经书。
学术界也有学者认为,瑶族有自己的文字,即瑶族教师、道工、民歌手在学习并熟练运用汉语后,将部分文字与汉字一起抄写或在汉字的基础上抄写部分文字,通过加减汉字或重新组合,创造出自己的文字,记录自己的语言。
这种文字称为古爻,其字体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汉语借词,即读音和意义与爻相同或相近的汉语借词,多直接采用汉字的音、形、义;二是借汉字之义,读瑶音,占多数;第三,借用汉字的读音来表达瑶字的意义;第四,借用两个汉字或汉字的偏旁部首重新组合成新词。
这些古瑶语主要是道公、石公、民歌手用汉字抄写经书、歌曲等民族经典时使用的,以弥补不足。道、师公、民歌手是古代瑶族文学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1982年7月,北京的一些瑶族学者,会同有关单位,初步设计了一套以绵语和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瑶方案”(草案)。这个剧本由30个声母、130个韵母和8个声调组成。首先在两广部分地区试验推广。1984年,结合旅美瑶族华侨侯博士的研究成果,实现了中美瑶族文化项目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