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七艺?

uv镜2023-01-30  13

七艺的来源可追溯到古希腊。智者派建立了三科,即文法、修辞、辩证法。柏拉图为高级科目确定了四科即算术、几何、音乐理论、天文学。希腊以后的教育家们都论述过这七门课程。公元6世纪时,意大利威维尔修道院院长卡西奥都若斯(Cassiodorus)正式使用七艺,这个名称在他的著作中重新强调学科的七重编组,并把它与圣经中的:“智慧建造房屋,用七根柱子支撑”的经句联系起来,使七艺有了神学基础。从此,七艺构成了教育中的规范内容。中世纪七艺在名称上与古代的相同,但内容上有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成为修道院的主要教学内容后,里面更是充满着神学的内容。七艺的学习主要是为学习神学服务的。例如:学习文法是为了阅读《圣经》;学习修辞学目的在于掌握圣经中的文体,培养宣传教义的表达能力;学习辩证法是用来进行论战,打败异教徒;学习算术是为了计算宗教节日和祭典的日期,甚至对数学符号也强加上神学的解释。例如“1”代表惟一的上帝;“2”代表耶稣的神性和人性的双重性格;“3”代表圣父、圣子、圣灵的三位一体;“4”代表四个福音书传道者等等。学习几何可以用来设计和绘制教堂建筑的图样;学习音乐是为了举行宗教仪式时的奏乐和唱圣诗等。教会学校的皇冠课程则是神学。

在欧洲的中世纪,基督教会垄断着欧洲的教育。学校开办在修道院里,只有教士才具有受教育的权利。所学的课程称为“七艺”,即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从形式上看,“七艺”都是些文理学科,但实际上它是根据宗教的需要而制定的:如文法是为了明白圣经的语法,修辞是为了训练传道讲经的辩才,逻辑是为了论证神学命题,算术是为了论证圣经中有关数据,几何是为了说明地球不是圆的,天文是为了推算宗教节日,音乐是为了演唱赞美诗,如此等等。教师一概由神职人员担任,讲课用拉丁语,《圣经》是惟一教材。因此,中世纪的欧洲文化教育十分落后,除少数进过教会学校的教士能阅读、书写拉丁文外,普通老百姓几乎全是文盲,就是世俗贵族能读书识字的也寥寥无几。人们只知道《圣经》,不知道还有其他书籍;只知道神学,不知道还有文学、艺术和科学。所以有人把中世纪称为“黑暗的时代”。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使社会经济、政治日益复杂起来。传统的为培养僧侣服务的教会学校已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和政治生活的需要。新兴的市民阶级要求打破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建立新型的、由城市当局管理的城市学校。城市学校最早出现在意大利城市,不久,西欧其他城市也相继效法:城市学校的教师的选聘,儿童入学资格的确定,学费的金额都由城市当局规定,教会无权加以干涉。多数城市学校都教授罗马法,因为罗马法重视主权和产权。符合当时政治经济的需要,城市学校后来成为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基础。

12世纪初,意大利成立了博洛尼亚大学。继博洛尼亚大学之后,法国的巴黎大学和英国的牛津大学也于12世纪先后形成。进入13世纪后,大学多属此种类型,此类以巴黎大学为代表,称为“先生大学”,校务由教师管理,欧洲北部的大学多采取这类形式。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83353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