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戏是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汉族传统艺术之一,中国古代又称“布袋戏”。中国的布袋戏历史悠久,一般的看法是:“发源于汉代,盛于唐代”。三国时木偶可以表演杂技,隋朝时木偶开始表演故事。
中国木偶艺术是中国艺术园林中的一朵奇葩。它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技艺精湛。中国的木偶真正成为了一门艺术,它的戏剧特征就是人们以木偶为媒介“以歌舞来讲故事”。
木偶艺术以木偶为表演媒介。木偶是怎么产生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出结论。河南安阳殷墟出土奴隶陶俑(商代,16世纪初至11世纪),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 221年)发现木俑(包括部分“乐俑”)。与前代相比,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音乐俑和歌舞俑的工艺、类型和造型标准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这就是最初的木偶,它经历了一个从工艺到表演的变化过程:从祭祀仪式到节日娱乐的一种方式。
1979年,山东省莱西县元里乡代树村发掘出一尊高193厘米的木偶。它的四肢由13根木条组成,关节可以活动。它擅长坐、站和跪。它的发现,一方面反映了木偶从丧葬到娱乐的过渡;进而说明木偶制作已经达到了与真人无差异、活动丰富的境地,为木偶戏的萌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大多数人认为中国木偶艺术“起源于俑”(服务于木制俑、木制音乐俑和可移动的木制歌舞俑)。
中国木偶真正成为艺术,也是因为它的戏剧性特点:人们以木偶为媒介。
总的看法是:“发源于汉代,盛于唐代”。汉代(前206-前220年)就有“制偶”的记载(《后汉书·五行》)。三国时(公元220-265年)马俊的《水转百戏》,显然是对汉代人戏的模仿。北齐时期(公元550-577年)水东制作“风琴木头人”技艺高超,尤其是“木偶”表演“郭图”的木偶艺术,标志着中国木偶戏的形成时代。可惜文字记载很少。
后世有很多木偶戏表演“郭图”故事的记载。陕西合阳线戏中的“赖宝子”(包子)角色,今天依然存在,也有“郭图”的影子。据史料记载,“至迟公元550年至577年北齐时,中国已正式形成由人直接操纵,木偶装扮具体人物,当众表演简单故事的木偶戏”。
隋代(公元581-618年)的“百戏”中,“水饰”较多,“机关木头人”多演三国神话、传说、故事,人物众多,对木偶戏的制作和表演产生了直接影响。唐朝(618-896)文化异常繁荣,歌舞剧和军旅剧争奇斗艳。衙门里的木头人可以喝酒唱歌吹笙,表演和制作已经统一。根据敦煌莫高窟第31窟收藏的唐代壁画、诗词歌赋,此时有提线、棍头、布袋、“铃偶”等木偶类型。
村长们都在玩木偶,把故事再演一遍。唱歌跳舞;赢得笑声和晚霞。
《东京梦中华录》已经包含了“杖头木偶、挂丝木偶、药发木偶”等名称。
《梁璐之梦》:“所有木偶表演的都是历代皇帝、大臣、将军、将帅的故事,如烟粉、神仙、战士、公案、史书,或讲故事,或拍剧,或像悬崖歌词。比如挂线的木偶,就是从陈平的《六怪》故事开始的。今天,还有金线博士陆、陈等。,都像真的一样,同时拿线特别好。有杖头的布偶比较多,特别是刘小普,拍几个怪果。他的水上木偶有姚玉仙、赛宝哥、王吉、金世豪等。,这引起数百人的哀悼。是水和百戏的结合,进与出的趋势,舞动而去的尺度,鱼龙变现实,工与艺如神。ど